|
时至今日,每个开发区人脑海中都萦绕着“1984年10月27日”这个载入秦皇岛乃至中国史册的日子:经国务院批准,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成立。一个个项目相继落地,一片片工业园区横空出世,一座座厂房拔地而起……“跨国公司最佳投资开发区”“中国最佳数据产业基地”“ISO14000国家示范区”等多项荣誉称号完美诠释了秦皇岛开发区由小到大、自弱到强、飞速发展的传奇。
“2013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53.9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158.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9亿美元,内资110.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19.8亿元,财政收入40.4亿元。实现规上工业企业利润21.7亿元,占全市的88.9%。”“有统计记载的1987年,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为738万元,完成财政收入709万元。”开发区统计部门有关负责人很尴尬地介绍,由于开发区初期各项经济指标微乎其微,上级某位领导曾对统计部门的同志说,开发区的经济指标可以忽略不计。
1985年4月,秦皇岛开发区正式破土动工,靠仅有的0.93亿元国家贷款,在大小汤河之间的1.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开始艰苦创业。第一个10年,累计利用外资1.69亿美元,内资9.09亿元,开发面积0.93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滚动发展能力。 “二次创业”的1995年至2007年,引进外资项目401个,内资项目3083个,累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8.8亿元,主要指标实现了20%以上的增速,开发区一跃成为全市工业经济的龙头。2008年之后,开发区在转型升级的道路上高歌猛进,GDP的含金量越来越高。2013年全区工业总产值、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收入、进出口总额等主要指标与1995年相比,实现了几十倍的增长。开发区以占全市1.64%的土地面积,创造了44.6%的规上工业经济总量和近90%的利润。
“1987年起步区实现了‘七通一平’,并建成了两座共7000平方米的标准厂房:一家面包房和一家生产一次性筷子的企业。”“怎么开放,怎么建设,这些都没有现成的经验,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老开发区人张占文回忆当年开发时的艰难历历在目,引进项目有时是饥不择食。1985年12月开发区批准成立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华燕邦迪制管有限公司, 1987年投产。之后几年,引进的也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中小项目,外商直接投资额徘徊在100~650万美元之间。
为破解招商难题,全力打造与国际惯例和国际市场接轨的投资软环境,秦皇岛开发区在1996年创造性地建立了“项目引进审批全过程、项目建设全方位、项目投产后经常化”的三个服务体系,组建了投资服务中心,将涉及审批事项的14个部门全部集中进入投资服务中心,设置了20个办事窗口,积极推行网上审批,实行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和全程代理代办制等制度,为投资者搭建了绿色通道。近年来,秦皇岛开发区又实行工委、管委领导班子分包重点项目责任制和“五个一”工作机制(一个重点项目、一名牵头领导、一套专门班子、一个具体方案、一抓到底),抓项目、搞服务,确保项目招商、落地、开工、投产、达效“一条龙服务”,有力地推动了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
在多重举措下,秦皇岛开发区实际利用内外资保持快速增长。截至2013年底,全区累计批准各类项目7011个。其中外资项目684个,实际利用外资26.74亿美元;内资项目6327个,实际引进内资745.32亿元。目前,已有美国、英国、德国等35个国家和地区包括通用电气、德玛格、TI等一大批世界500强企业、跨国公司和国内知名大企业在区内投资兴业。秦皇岛开发区还积极贯彻国家“走出去”发展战略,努力拓展海外市场。加拿大时间2014年7月9日,秦皇岛开发区与加拿大泰瑞斯市政府正式签订购地合同。秦皇岛开发区加拿大泰瑞斯工业园的建设,为企业抱团走向国际舞台,搭建了便捷平台和“绿色通道”。现在,秦皇岛开发区已经成为中国最大汽车轮毂生产基地、北方重要的重大装备制造基地、最大粮油食品加工基地。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当下,秦皇岛开发区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已经成为河北省对接京津的排头兵,承接京津的高端人才创业区和新兴产业集聚区正在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