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是人的“第二天性”
《教育的哲学基础》在“实用主义哲学与教育”中谈到了美国哲学家威廉詹姆斯的《与教师的谈话》,威廉詹姆斯在这个谈话里特别强调习惯对于人的教育与成长的作用,他认为“教育包括在人类的资源组织和力量的行驶中,这使人类得以适应社会环境和物质环境。一个‘未受教育的’人是一个除了最习惯的情景以外对所有的事物都感到困惑的人。与之相反,受过教育的人通过记忆中储存的榜样和所获得的抽象概念,能够在以前从来没有过的环境中解救自己。简而言之,将教育称为获得行为习惯和行为倾向的组织,这是再好不过的描述了”。 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从事教育的学校、教师,留给学生的最重要的就是习惯,教育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习惯,学校和教师“应该帮助他们养成习惯,引导他们获得行动的能力——情感的、社会的、身体的、口头表达的、技术的或其他没有提到的。”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习惯对于人的生长的重要性远胜于教材的内容和试卷上的题目,因为“事实上,我们的美德和邪恶都是习惯”。 身为教师,我们首先必须检点的是我们自己身上的许许多多习惯是不是堪称表率,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与其说强调的是师道尊严,倒不如说是对教师言行提出的要求,也就是说,我们必须牢记教师的身份,努力改善我们的言行,哪怕是细小的举止甚至服饰打扮,为“父”的一定得像“父”。 因此,威廉詹姆斯建议,“教师首先要关心的应当是把多种对整个一生的发展最有用的习惯植根于学生身上,教育是为了行为,而习惯是构成行为的原材料。”现实的教育中,我们尽管也知道习惯对于一个人的生长的重要性,也会将习惯决定命运等等的言语挂在口上,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的问题往往又表现在自身的不足上,比如我们的言语总是习惯于上对下,习惯于训斥,习惯于絮叨;我们的行动又总是习惯于简单与粗暴,习惯于控制与管束;我们的内心则更习惯于服从,习惯于随大流,甚至于习惯于所谓的“时尚”。于是我们很少有自己的思考和建树,有的更多的是人云亦云。我们却不知道,正是我们的这些习惯压制了孩子本当有的灵气与智慧,使得他们一个个成了泥塑木雕,我们还给他们冠以呆滞愚钝的大帽子。 我们的另一个毛病是在对学生习惯的养成上要求不严,没有持之以恒的坚持,总是运动式的一阵风,风过去了,要求也就过去了,根本没有认识到“习惯是我们的第二天性”,针对我们这样的毛病,威廉詹姆斯提醒我们“每一次松懈就像让线上的球跌落,一次滑落松开的线需要再一次缠绕许多圈。连续不断的训练是使神经系统确定无误的运作的最好方法”也就是说,当我们在培养孩子的某一种经验证实了的,对人的成长有益的习惯的时候,“绝对不要容许例外发生”,直到新的习惯确定无疑地在孩子的生活中扎下根来来才罢,所以我们要在孩子们由幼儿到童年,由童年到少年,由少年到青年,到成人的生命历程中早作打算。 我们还要明白,每一个人在适当的年龄都会对某些事情产生特定的兴趣,如果“不持续地以合适的内容培养它,使之成长为一个强有力的和必备的习惯,它就会消退并且丧失掉,被相反的兴趣所俘虏”。事实正是这样的,譬如当孩子的青春期对异性产生好奇和欲望的时候,我们总是视它如洪水猛兽,总是采取种种堵的方式,很少考虑如何在这个阶段教给学生与异性相处的态度、方式和方法,几乎没人去考虑培养孩子们与异性相处的习惯。曾经有学生向我反映他们的老师禁止他们与异性交往,问我怎么看。我告诉她这样的禁止是不合适的,有男有女方为“好”,但在这个年龄怎么好,好到什么程度,是有考究的。我在教师会上就这事给大家的提醒是,想想我们自己在那个年龄段是怎么过来的,难道我们对异性就无动于衷的吗,如果不是,我们为什么没有出问题呢?为什么我们能做孩子就不能做?其实,我们要做的恰恰就是从孩子的身心特点出发,给他们以良好的建议和指导,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与异性交往的习惯,要知道这个时机丧失了,在他们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如何与与异性交往是相当不利的。 我在这里借詹姆斯的观点建议我的同仁们,作为教师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一个人的‘天性’,‘性格’,只不过意味着他习惯了的联合方式”——“邻近率”(由一个客观实体想起了它的名字,或者反之)与“相似率”(将细小的观念联合起来,将一种观念与另一种观念联系起来)。教育的结果就是“一点一点地充实人的心灵,随着经验的增加以及观念的储备”去“迎接生活中最为多样的危机事件”的。 |
关键词:习惯,健康,教育,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