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学子,何以解压?
学生压力问题,是每一个高校都不可回避的,即使是在世界顶尖学府——麻省理工学院。面对繁重的学业压力和强大的激烈的竞争环境,MIT是怎样为学子分忧解难的呢? MIT新生死亡事件簿 1997年9月26日,麻省理工学院(简称MIT)大一新生司各特·克鲁格被发现昏迷在房间里,随后被送到医院,经检测发现他血液里酒精含量为0.41%,严重超标,显然他是酒精中毒了。三天来,克鲁格一直昏迷不醒,医生想尽办法挽救他的生命,最终抢救无效死亡。悲痛欲绝的克鲁格父母随即将MIT告上了法庭,认为学校监管不力,需要为这起校园悲剧负起全责。由于克鲁格当时年仅18岁,未到法定的21岁饮酒年龄,且事故发生时住在位于波士顿兄弟会的集体宿舍中,MIT毫无疑问需承担责任。最后,MIT向克鲁格的父母赔偿了600万美元(其中125万美元用于设立克鲁格奖学金)。 此事件后,MIT的管理者开始反思学校的管理政策,认为必须做出些改变,以防止此类悲剧再度上演。于是,一个以MIT校长查理斯·维斯特为首的调查小组成立了。调查小组的主要任务是以克鲁格事件为契机,全面调查MIT面临的一些问题,并寻求解决之道。 校园苦行僧,“夹缝里求生存” 经过调查,维斯特等人发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事实:在MIT,很多学生都有酗酒的习惯。尽管酗酒在美国高校里不是新鲜事,但MIT学生酗酒之严重,仍然出乎维斯特的预料。整个学校有近乎一半的人都有酗酒的习惯,或者曾经沾过酒精,而且大多数人都未到法定饮酒年龄。那么,酗酒的原因是什么呢?工作组进一步调查发现,MIT很多学生染上酗酒习惯主要是由于学业压力太大、校园文化枯燥乏味所致。长久以来,MIT繁重的学业压力饱受人们诟病。曾有人这么来分辨哈佛大学和MIT的学生:如果你看到一个学生,他神采飞扬,骄傲自信,衣着考究,风度翩翩,那么他肯定是哈佛的学生;如果你看到一个学生毫不在意自己的穿着,整天捧着书本高谈阔论,说着谁也听不懂的方程式,那么他多半是MIT的学生。原因很简单:在MIT,学生们可没有那么多的时间花费在自己的衣着打扮上。这虽只是一个笑谈,却也足见MIT学业之重。在哈佛,学生们的最大困难是如何才能进来;在MIT,最让学生头疼的却是怎样才能出去。 在MIT,任何一名学生想要顺利毕业,就必须拿满360个学分,少1分也不行。以航天工程这门课程为例,每周最少授课时数为14小时。课程如此之多,负担如此之重,使得学生们除了吃饭睡觉,其他时间都在念书。对MIT学生而言,连续几天几夜在实验室里做实验或赶写论文是常有之事。在激烈的竞争中,学生们学习都非常刻苦,MIT的校园里、24小时图书馆到处都能看见埋头看书的人,甚至在健身室也能看见一面健身、一面看书学习的学生。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很多学生甚至出现心理疾病。教授们留的作业也以多和难著称,有些课“臭名昭著”,令学生们望而生畏——例如MIT的精品课程“计算机程序的构造和解释”,就是一门能将学生们逼疯的“夺命课”。正因为如此,在第一年,学校采用了比较灵活的成绩考核方法,新生的课考不给以字母表示的成绩,只分等级:“通过”或“不通过”。校方这样规定,很明显是为了放学生们一马,让他们能有足够时间来适应MIT紧张的节奏。尽管如此,学生们仍然叫苦连天。有人说,在MIT,一名普通学生在“3S”——Study(学习)、Sleep(睡觉)、Social Activities(社会活动)中,三者只能得其二,必须舍其一,如果有谁三个都能做到,那就是一个“圣人”。有些学生受不了MIT沉闷的校园氛围,便转学到其他学校。本校的学生对MIT也是爱恨交加。“我恨这个该死的地方”据说是MIT学生们最常说的一句话。 社团,苦闷校园的“调色盘” 找到了病因,就可以对症下药了。1998年5月13日,维斯特亲自起草了工作组的调查报告。在这份报告里,维斯特总结了克鲁格事件带来的教训,反思了MIT在管理方面的一些疏失,并且给出了9条具体建议,比如强制所有的大学新生入住宿舍,以便于管理,制订更为严格的规定来控制低龄喝酒现象,加强对大学生的相关安全教育等等。为了降低学生们因为校园生活枯燥、精神压力大而导致的酗酒、自杀等行为的概率,维斯特要求MIT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鼓励学生们创立各种新社团,加强彼此的沟通和交流,活跃校园氛围,丰富校园生活。社团活动随之呈现出繁荣局面。虽然此前MIT就有不少社团,但大多数都偏重于学术、体育层面,而自克鲁格事件以后,在MIT校方的支持下,很多趣味社团也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出来。比如创建于2003年的巧克力科学实验室,这是一个致力于享受巧克力的学生俱乐部,俱乐部经常会主办一些与巧克力相关的品鉴会、松露研讨会等,每一位俱乐部成员都能够品尝到美味的巧克力。因此,每年都吸引了不少甜食爱好者的加入。 很多成立已久的传统社团也在新的背景下散发出不一样的活力。如久负盛名的折纸俱乐部近些年来就人才辈出,佳作时有出现。他们寓教于乐,用数学的算法来计算折纸,把数学与艺术完美结合在一起。他们折叠出的昆虫、花卉、飞鸟等作品,个个惟妙惟肖,尽显创意。 值得一提的是,MIT还非常注重鼓励外国留学生创立社团,以促进校园文化的多元化发展。2011年6月,MIT的一些中国留学生就注册了一个名为“浮云社”的社团。社团名和中国大名鼎鼎的“德云社”只有一字之差,也是一个相声团体,成员大多是来自MIT的博士生、硕士生,也不乏来自哈佛大学、东北大学等院校的学生,可谓学历最高的业余相声表演艺术团体。谁说理科生不幽默?“浮云社”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MIT的师生们带来更多的欢乐。 如今,MIT大约有450个学生社团,社团类型五花八门:科幻社团、动漫社团、模拟联合国、模型铁路俱乐部、水下曲棍球……而且每年都会有新的社团出现。丰富多样的社团活动让MIT的学生们不再讨厌自己的学校,也大大减少了校园事故的发生。 |
关键词:压力,学业,高校,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