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集团  主办
当前位置: 基层动态

“我们的生活是越过越幸福!”——访开发区周营村村民王淑华、沙河村原党支部书记冯克莹

来源: 长城网  作者:祖迪
2018-12-06 16:38:46
分享:

  深秋的清晨,天刚蒙蒙亮,64岁的周营村村民王淑华就已经起床着手为家人做早饭。她打开水龙头,接上一瓢清澈的自来水,准备烧水做饭。而在前些年,她家吃水靠的还是自家打的井水,不仅水量小,而且有很多杂质,很不卫生。“以前我们村家家户户都自打水井,一口井七八米深,地表的雨水、污水经常下渗,影响井水水质,打上来的水经常是浑浊的,现在家里通了自来水管,水质好多了,再也不用为吃水犯愁了。”王淑华说。

  家家通上自来水,村民喝水不发愁,这仅是周营村生活环境改善的一个方面。自2010年划入秦皇岛开发区管理以来,周营村村民的生活环境日益好转,特别是2015年以来,随着秦皇岛开发区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作及省委宣传部驻村工作组驻村帮扶工作的开展,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吃过早饭,收拾完家务,稍作休息后王淑华就和往常一样出门走走。一路上,平整的路面,路旁的鲜花,湛蓝的天空,这样的景致让王淑华心情十分舒畅。她边走边向记者介绍:“原先道边都是乱堆的柴草和垃圾,又脏又乱,真是不爱出来。现在变化可太大了,路边有花有草,装上了路灯,这路亮堂了,心里也跟着亮堂了。现在家家门口都有垃圾桶,村里还有专门的清洁工人清理垃圾。”说到这,王淑华还和迎面走过来的清洁工人董兰荣攀谈了两句。

  一路走一路聊,王淑华如数家珍地向记者讲述这些年村里的变化:“现在村户家中都有污水排放池,和污水管网接通,生活污水从村户家中直接排到污水处理站,污水随意乱倒的现象再也不见了。家里的旱厕都换成了双瓮式厕所,特别卫生。各家的围墙外都画上了宣传正能量的宣传画,不再是胡乱张贴的小广告了。村东边的小东河经过治理,土坡也硬化了,垃圾也清走了,水也干净了,河边还建了休闲广场,成了村民休闲活动的好去处……现在的生活就用一个词形容:幸福!”

  说话间,王淑华和记者来到了村委会,这个2015年新建的村委会有两层楼。一楼办公,二楼则是展示周营村发展历程的村史馆。这里记录着村里举足轻重的大事,也陈列着见证周营村变迁的老物件。“建村史馆不仅让我们了解自己家乡的历史,还为我们保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王淑华说。

  要让村民的幸福感得到提升,不仅要改善他们生活环境,更要充实他们的腰包。为此,秦皇岛开发区在帮助农民增收致富方面积极开展探索。土地流转政策便是其中的一项有益尝试。

  沙河村是秦皇岛开发区榆关管理区下辖的村民人数最多的一个村。2010年以前,这里的村民一直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靠种植玉米、水稻、果树来维持生计。对于那时候的艰苦生活,时任沙河村党支部书记的冯克莹告诉记者:“那时候,村民平均1亩1分的地,一年到头一个人顶多能有600多块的农作物收入。外出打工的情况还好些,经济稍微宽裕一些。”

  2011年,秦皇岛开发区开始探索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沙河村成为了试点。为了让这项工作能够顺利推进下去,冯克莹当时费了不少功夫。“那时得知这个信息后,我就和村主任去找有关部门咨询,与有关企业进行商谈,自己弄明白了,回来和乡亲们介绍土地流转的实惠。”“当时这个工作推行得并不顺利。手里的土地没了,日子怎么过?这是大家普遍抱有的顾虑和困惑。很多人都无法接受。就连我的老丈人都不同意。”回想起当时的难处,冯克莹至今记忆犹新:“那段时间我们村干部天天去找村民讲政策、做宣传。有的人当天在土地流转协议上签了字,可是隔天就反悔了。所以我们得不停地给他们做思想工作。就这样忙活了十多天,第一轮的土地流转终于顺利完成了。”

  沙河村第一轮土地流转了1100多亩,这项政策也让村民们尝到了甜头。“村里土地流转之后,失地的老年人都有了养老保险,各种补助费用算下来,最多的一个月能领到1600多块钱,年轻人一个月的生活费和土地租金也有380元,还不耽误他们外出务工。村民从中真真正正得到了实惠。”2013年,沙河村第二轮土地又流转了1000多亩,这次村民们都是主动来村部签协议,要求把自家的土地流转出去。

  村民的腰包鼓了,生活好了,精神面貌也在悄然间发生着变化。对此,冯克莹感受很深:“大家的生活好了,心里有了底,心情舒畅,整体面貌都改善了。每天也不再是早早下地干活,晚上早早上床休息这种生活状态了,现在大家白天聚在村民活动室里下下棋,打打乒乓球,晚上一起到村广场上跳跳舞、演演节目,村里的气氛可比以前活跃了不少,这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真是越来越幸福了!”冯克莹的话语难掩心中的喜悦与兴奋。(通讯员 李佳新)

关键词:幸福,惠民,开发区责任编辑:李兴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