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频道 > 网络民声

固基强本,书写法治中国新篇章

来源: 人民网  作者:郑因
2021-11-15 17:27:37
分享:

坐落于北京市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全方位展现了我们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历程。在这部“立体党史百科全书”中,同样镌刻着法治中国的时代印记。从党的十八大以来制定或修订的党内法规,到记录全国人大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历史性一刻的照片,再到天津市滨海新区行政审批局封存的109枚公章,展示新时代法治建设成果的珍贵文物、历史档案与生动图片,令人印象深刻。

法治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回顾百年征程,从《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的通过,到新中国成立后制定第一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再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对法治的理解不断加深。

奉法则能国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不断完善。201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高票表决通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翻开新的一页。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立法工作,我国立法呈现任务重、要求高、节奏快的特点。制定监察法,构建国家监察体制;修改反不正当竞争法,更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修改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为人民生活保驾护航……一批重要法律的出台、修订,为法治中国打造国之重器。发展要高质量,立法也要高质量。相关立法一方面围绕大局、聚焦发展,一方面凝聚共识、体现民意,更好为国家治理奠定法律根基。

良法促进善治,法治政府建设步履铿锵。全面依法治国,政府首先要厉行法治、依法办事。近年来,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深入推进,行政执法程序日趋完善,乱执法、不作为等问题得到有效遏制;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通过行政复议工作、制定权力清单等,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深化放管服改革,提高审批透明度,压缩自由裁量权,在推进简政放权中持续优化政务服务。一次次刀刃向内,一步步转变职能,法治政府建设不断走向深入,行政权力在法治框架下有效运行。运用法治方式进行治理,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加可触可及。

捍卫公平正义,司法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不久前,电视剧《扫黑风暴》在全国热播,剧中一些情节取材于湖南操场埋尸案、云南孙小果案等真实案件,彰显了扫黑除恶的成绩。但办好案件不是工作的终点,关键还要解决影响司法公正的深层次问题,破除制约司法能力的机制性障碍。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场气势恢宏的司法体制改革自上而下推进。从推动司法责任制改革,纠正“审者不判、判者不审”,到推进员额制改革,让可靠人才担当重任,再到加大审判、检务、警务公开,以司法公开倒逼司法公正……司法体制改革敢涉险滩、闯难关,做成了很多以前想做但没有做成的事。司法公信力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普法沁润人心,法治社会建设稳步推进。一方面,近年来,大中小学开设法治教育课程,巡回法庭深入基层宣讲,通过直播庭审以案释法,身边随处可见的事例说明:普法教育正在发挥实效。另一方面,严格执法是最有效的普法。各级领导干部带头依法办事,各地扎实开展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一大批基层矛盾纠纷纳入法治轨道并得到妥善解决,通过润物无声的方式,让法治权威成为人民的真诚信仰,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尊法守法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具体讲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大大小小可以列举出十几条、几十条,但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一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明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并将其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到作出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到组建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党中央加强顶层设计,确保全面依法治国的正确方向,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提供法治保障。

逐梦前行的道路从来不是坦途。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中国遭遇的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党和国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作用。2021年年初,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关于法治中国建设的专门规划《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正式发布,为“十四五”时期统筹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绘制施工图。我们坚信,有法治这座“压舱石”,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就有了规范引领,实现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就有了重要保障。

关键词:法治,法制建设责任编辑:杨利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