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栏外的青山郁郁葱葱,围栏里的树苗初发新芽。5月13日,在秦皇岛市青龙满族自治县隔河头镇樊家店村易地扶贫搬迁小区西侧的“苗木产业示范基地”内,4000棵榆叶梅苗茁壮成长,它们承载着驻村工作队和村民的期待。
樊家店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河,村民人均可用耕地不足1亩,且基本为山坡地。“开门就见山,全村找不出几块两亩以上的平地。”村支部书记鲍守江介绍说,村内以种植业为主,可受水源限制较大,大田作物亩均收入不足800元。如何利用好稀缺的土地资源最大限度地增加农民收入,一直是摆在全村人跟前的“老大难”。
为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打牢脱贫攻坚普查基础,今年年初,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班子经过反复调研,决定发展受地形地貌影响小、亩均收入也比较可观的苗圃产业,并综合参考苗圃成本、成活率和市场前景等因素,最终选定了栽种榆叶梅。
眼看着天气转暖,错过最佳栽种季节又要再等一年。疫情防控期间,驻村工作队克服困难,结合村内土质情况多次到周边苗圃基地参观考察。“当时疫情形势十分严峻,进出各单位和镇村都需要出具相关证明,苗圃运输也必须联系县里协调沿途的防疫站点。”驻村工作队队员侯明垒告诉记者,考虑集中施工不利于疫情防控,项目施工也是采取分散施工,时刻做好防疫工作。
解决了苗圃来源、运输和栽种问题后,灌溉问题又摆在眼前。由于易地扶贫搬迁小区采用集中供水方式,供给到各家的自来水水量很小,无法供应充足的灌溉用水。这时,贫困户蒋卫胜站出来:“我家有自己打的井,想用多少水都成。”听说水管不够长,村委会副主任樊秀军二话没说就把家里的水管拿了出来……就这样,大伙儿齐心协力,经过3天的紧张施工,4000株榆叶梅栽种成功。
樊家店村“苗木产业示范基地”建成那天,村民们都来瞧热闹。工作队趁机介绍苗圃种植的好处和前景,翟亚杰表示,未来5到7年中,每年将销售部分间隔剔除下来的树苗,如果顺利,预计平均每年为村集体和贫困户增加收入1万余元。贫困户高会军当场表示:“如果未来真的能卖个好价钱,我那3亩多地也种苗圃!”(秦皇岛晚报记者刘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