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讯(记者 祖迪 通讯员 马勇 马琦 刘健)“小心点,要轻拿轻放,这可是上百万的设备啊。”10月11日,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秦皇岛工务段唐山探伤车间普轨探伤工区工长李琨一边帮助探伤工们从铁路路基下往线路上抬双轨探伤车的各部件,一边叮嘱说。
在探伤工们的合力下,不到10分钟,原来在工程车上的一堆“零配件”被搬运到线路上。安装车轮、车架、调试电脑……瞬时间一辆如微型汽车一样的黄色电驱动双轨探伤车在探伤工们的娴熟动作下组装完毕。
RT18—D型双轨式钢轨超声波探伤仪在秦皇岛工务段管内唐呼铁路线上担当钢轨探伤任务。马勇 摄
据唐山普轨探伤工区工长李琨介绍,这辆黄色电驱小车全称为RT18—D型双轨式钢轨超声波探伤仪。2018年下半年,为适应铁路快速发展对线路设备维修保养质量的需要,秦皇岛工务段在唐山、秦皇岛两个探伤车间开始配属双轨探伤车。两年来,双轨探伤车成为秦皇岛工务段管内最关键的钢轨探检工具。在一个天窗时间段里,双轨探伤车每出检一次就可检查20多公里的线路,大幅提高了探伤检查效率。
这种双轨探伤车由走行部分、检测部分、分析部分三部分组成。走行部分由电力系统驱动,电动机传动车轮运行,探伤车在钢轨上行驶速度最快可达25km/h。检测部分位于小车底部两侧,通过发射超声波,完成对钢轨病害的检查。每个探轮都有9个通道,完全覆盖钢轨的外表。分析部分是探伤车的大脑,车上的硬件主机系统与电脑进行匹配,通过大数据运算,将超声波数据及时反馈到电脑屏幕上,检测人员通过对波形的分析,可以准确查找出钢轨缺陷。
唐山普轨探伤工区工长李琨表示,这种双轨探伤车和以往探伤检查仪相比有三大优势。双轨探伤车左右探轮上各有9个探伤通道,能够全方位覆盖钢轨检测区域,对伤损定位更加准确。与传统探伤仪相比,双轨探伤车有效检测距离范围更长,一个天窗时间段可检查20多公里的线路,是以往使用传统探伤仪作业效率的3倍。利用双轨探伤小车进行探伤作业时只需要4人就可以完成作业,比传统8人一组的探伤检查,节省了50%的劳动力。
“双轨探伤车功能虽然强大,但整体重达240公斤,而我们每天的作业地点大多是高路基,每次作业前后我们都要抬着这个大家伙,这可是体力活。”唐山普轨探伤工区青年探伤工李嘉说。
不一会儿唐山普轨探伤工区工长李琨发出了发车指令,两台双轨探伤车在唐呼线作业区段上下行同时启动,沿着铁轨向远方目的地驶去。
“天窗”时间分秒必争,探伤工张延申和张森坐在双轨探伤车上表情严肃,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显示器上的钢轨反馈来的波形。
RT18—D型双轨式钢轨超声波探伤仪正在秦皇岛工务段管内唐呼铁路线上担当钢轨探伤任务。马勇 摄
“探伤跟别的工作不一样,不管酷暑严寒,探伤周期和探伤质量都必须保证。双轨探伤车让我们探伤工从‘赤脚医生’变成了‘现代医生’,现在我们可以坐着给钢轨看病了。”唐山普轨探伤工区班长张少逸自豪地说。
RT18—D型双轨式钢轨超声波探伤仪正在秦皇岛工务段管内唐呼铁路线上担当钢轨探伤任务。马勇 摄
据了解,这种双轨探伤车在配属秦皇岛工务段的两年多时间内立下了不少功劳。两年间,该段利用400多个天窗点,共检查线路6000多公里,累计发现各类钢轨伤损59处,通过及时整治,保证了铁路线路安全稳定。
还有一个月就要退休的秦皇岛探伤车间普轨工区探伤工王春彪,谈起他的探伤工作生涯和探伤仪的发展,无限感慨。1984年,只有24岁的王春彪从秦皇岛无线电厂调入刚刚成立的秦皇岛工务段,担任了第一任探伤工。36年来经他检测的探伤仪累计6000台次、维修探伤仪1200台次。
王春彪说,建段初期,秦皇岛工务段只有4台上海产的三型探伤仪,每台价值几千元,当时属于“国宝级”重点保护对象。随着铁路发展的需要,经过6次主要机型的更新换代,从模拟信号探伤仪到数字信号探伤仪,无论是探伤仪质量、性能还是数量都产生了巨大变化。如今仅秦皇岛探伤车间就拥有普轨探伤仪17台。2018年8月,全段配属双轨式钢轨超声波探伤仪后,不仅提高了探伤质量而且提高了劳动效率。
RT18—D型双轨式钢轨超声波探伤仪正在秦皇岛工务段管内唐呼铁路线上担当钢轨探伤任务。马勇 摄
秦皇岛工务段建段36年来,探伤仪在探伤工手中一代代更新,而作为工务段主要工种的养路工,手中的工具也在快速更新。大头镐、石砟叉、管拧子,这些当年被称为“三宝”的老物件也渐渐淡出了养路工的视线,取而代之的是一批批新型养路机具列装线桥维修养护队列。无论是春秋季集中修的大型养路机械的应用,还是日常维修养护作业,先进、高效、精准的小型养路机具推广,都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养路工的维修养护思维定式、星驰电掣般地提升着铁路线路维修养护质量和作业劳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