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在“十一”假期前,64岁的宋海从北京回到青龙满族自治县青龙镇龙潭村的家里,打工两个多月,赚了一万多元。这不,天冷了,宋海不打算出门了,“咱这100多平方米的新房,楼上楼下的,住得多舒服。”10月12日,在干干净净的新房里,宋海和记者说起现在的日子,脸上的笑容很灿烂。
位于县城南部的龙潭村,曾是“十三五”深度贫困村,尤其龙潭上、撵虎沟等片区的自然村,村民居住在深山,生存环境差,很多村民和宋海一样,在大山里住着年久失修的老土坯房,房梁塌了只能靠一根木棍支撑维持,几乎成为危房。“在这个穷山窝窝里住着,儿子一直打光棍,谁家姑娘愿意到这样的家生活?”回忆起过去的日子,宋海眉头皱得很深。
2016年,龙潭村结合上级政策要求和实际情况,开始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通过申报、审核和民主评议确定30户、91人为搬迁对象,先后投资534万元新建4栋安置楼进行集中安置。目前,已经实现全部搬迁入住。
站在宋海家新居的阳台,对面就是青山绿水,房前有自家菜园琳琅葱郁,平坦的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修到了田间地头,从家里骑车10分钟就能到地里干活。“刚搬过来没多久,40岁的儿子就娶上了媳妇,如今小孙子也出生了,全家人都有了新目标,儿子外出打工干劲儿越来越足,好日子还在后头呢!”宋海庆幸赶上了好政策,感恩党和政府。
市人大常委会驻龙潭村第一书记工作队队长李程介绍说,为破解“新房虽好,故土难离”的问题,龙潭村坚持把“科学选址、解决难题、人文关怀”贯彻易地扶贫搬迁全过程。搬迁安置点毗邻村庄主干道,出行便捷。校车每天经停搬迁点接送学生,垃圾由保洁人员定时清运,村民中心、学校、卫生室、超市近在咫尺,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配套服务项目让搬迁户安心扎根,不再想家。
同时积极为搬迁户破解生活难题,搬迁区的配套建设不包括取暖设备,“住上新房不能再烧柴火了,取暖就成了问题,用电费用太高,我们最后想到了用空气能集中供暖,减轻百姓负担。”李程带着队员多方寻求社会帮扶最终补贴8万多元,减轻了搬迁群众经济压力。
李程说,搬迁户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容易出现思想情绪上的波动。龙潭村实施每月遍访机制,充分了解搬迁群众“所想、所忧、所盼”,成立搬迁片流动党支部和区业主委员会,形成事有人管、责有人担、遇事有章可循的良好局面,努力营造农村生产条件和城市生活品质的完美统一,确保搬迁户思想上的平稳过渡。
近年来,工作队因地制宜,为龙潭村规划了“板栗+食用菌+乡村旅游”的特色多元化发展之路。村子传统产业是板栗种植,工作队与村班子积极组织板栗技术培训,提高农业生产科学化水平,过去需要走街串巷动员的技术培训成了香饽饽,村民争先恐后学习管理技术,工作队还协调组织致富带头人集中收购板栗,稳定了价格,保护了村民利益,收入逐年增加。2019年整村板栗产量突破500吨,人均增收4000元,创历史新高。同时发展食用菌种植产业,工作队为村集体争取到省财政和社会资金165万元,建设了食用菌产业园,占地30亩的10个食用菌暖棚整齐地排列。按照“村集体+合作社+公司+贫困户”的经营模式,种植黑木耳50万棒,当年实现盈利35万元,为每名贫困人口分红200元。经过不断发展,项目收益覆盖全体贫困户,为72名贫困人口提供了就业岗位,68户村民分享流转租金,村集体每年增加收入5万元。今年,受疫情影响改种虫草,现有金蝉花虫草大棚7个,给村民提供50个就业岗位。让脱贫成效日益显著,确保搬迁百姓“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
在搬迁安置点附近,经过3年打造推介,龙潭冰雪乐园和南山冰瀑景观已经成为县内知名冬季旅游景点,带动易地搬迁户办起了3家农家乐和民宿,月增收2000元,实现稳定脱贫。李程说,让全村老百姓过得舒心、活得幸福,就是他的梦想。而在大家的努力下,这个梦想正在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