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笔下的洞庭湖美景,在秦皇岛市也得以一见。群山环抱之中的燕塞湖,宛如一块沉静的碧玉,将天光云影相映成趣,相和之美尽显其中。
燕塞湖位于燕山脚下,是秦皇岛柳江国家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自然风貌卓异。
20世纪初,随着柳江煤矿的开采,丰富的矿产资源引来日本侵略者的掠夺。期间,勇敢的柳江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了不屈不挠的抗日斗争。
今天,柳江盆地已被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开放的胸襟迎接来自国内外的地质工作者和学者,向他们展示着25亿年的地质遗迹魅力。
柳江煤矿党支部抗日:黑土地上燃起星星之火
柳江盆地不仅有丰富的地质遗迹和地质景观资源,而且煤炭资源十分丰富。也正因如此,在80多年前,这里也是日本侵略者觊觎许久的“宝藏”。
1914年,柳江煤矿被大规模开采,主要生产无烟煤。开始由中国商人投资,很快发展成为地方民族工业的骨干企业。1935年,柳江煤矿被日本侵略者强行占据,对其进行了掠夺性开采,所产煤炭大部分运往日本。
据记载,柳江煤矿当时有工人2000人左右。矿区有自建的小铁路直通秦皇岛港口,交通便利。日军侵占这里后,在柳江煤矿、上庄坨、义院口等处驻兵设防,其中,在柳江煤矿驻有1个小队的日军、1个连的伪军,并在矿区周围设有炮楼。矿区的路南是日本领事馆,路北是伪警察局。这样,柳江矿区成了日伪控制南北交通、进攻滦东抗日根据地的一个重要据点,给抗日部队和地方工作人员在这一带活动造成威胁。
1943年初,临抚昌联合县二总区区委根据面临的形势与任务,为加强对柳江煤矿工人运动和抗日斗争的领导,发动穷苦工人迎接战略反攻的到来,进而拔掉这个据点,着手在柳江煤矿开展了建党工作。当时的区委书记华仲民通过关系,首先培养和发展了傅平(苏克城)和赵建弟二人入党。1943年2月建立了由傅平任书记的柳江煤矿第一个党支部。随着党的地下工作的不断深入,又相继发展了7名党员。
柳江煤矿党支部成立后,立即投入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当时,7名共产党员既要从事繁重的劳动,又要在日伪的严密监控下开展党的地下活动,巧妙地运用各种形式组织工人怠工。常常是工人下井就先支好架式,一人放哨,众人睡觉,或者少产多报,或者在煤车下边装矸子,上边盖煤,糊弄日本人。为了给抗日根据地兵工厂搞火药,党支部组织工人骨干,瞒过日方监工的眼睛,用黄泥充塞炮药卷,偷换火药。即使这样,火药数量仍然很少,他们又采取多领少放以及与看守火药库的工人配合,秘密偷运等办法,先后搞出1万多公斤火药,大都是通过工人用饭盒或绑在身上带出矿区的。此外,党支部还经常组织后场工人们暗中为八路军修理枪械,或者秘密拆掉车床,偷灌黄油、机油等,把这些设备、物资运往根据地。
为沉重打击汉奸特务的嚣张气焰,柳江煤矿党支部专门发动工人锄奸反特。大家积极向八路军和组织上揭发矿区汉奸们的罪行,积极协助抗日政府抓捕、镇压汉奸特务,1年多就锄奸10余人。党支部还动员青壮年矿工参军参战,先后有200多人走上抗战前线。
在滦东部队发起的三打柳江的战斗中,党支部组织工人们密切配合,积极支援。1943年8月,为配合七区队袭击柳江煤矿,党支部组织绘制了矿内的地形和日伪机关、重要建筑设施的位置等详细图纸。根据党支部提供的有关情报和资料,七区队经过5个小时的激战,歼灭日军守备队一个完整建制的小队40多人,俘虏伪矿警100余人,缴获轻机枪3挺、掷弹筒两具、长短枪200多支、黄色炸药2000箱、导火索5大车,炸毁了敌人的火药库、汽油库,破坏了煤矿发电厂的主要发电机,还缴获了大量粮食和医疗器械。在战斗中,党支部组织工人运送弹药、当向导,配合七区队,有力地打击了敌人。随后,工人们又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卸掉55千瓦绞车滚筒,拆除部分矿车钢轨,交给了地方部队。1944年2月和7月,七区队又在工人们的配合下,两次攻打柳江煤矿,彻底炸毁了井口、电厂,破坏了其他重要设施。为了阻止日寇恢复生产,工人们还将日伪运来的新电缆全部砍碎;为防止日寇掠走矿内的重要机械设备,党支部组织工人们拆除了小铁路,卸掉了机具,连同钢轨一起秘密运到解放区。
在抗日军民的沉重打击下,柳江煤矿彻底停产了,盘踞在柳江的日伪据点至此彻底垮台。
柳江盆地:天然地质博物馆
柳江盆地是世所罕见的地质瑰宝,更是地质人心目中的“麦加”。 早在1869年,著名的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就来到这里进行地质矿产调查工作,并向业界作了介绍。
从市区出发,一路向北,大概20公里车程便驶入柳江盆地地质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时值孟夏,浓郁的草木和馥郁的花香,让人瞬间沉浸其中,仿若走进了加入音频的山水画卷。
“这里荟萃了新太古代至新生代中国华北地区在漫长的地球演化过程中的地壳运动、岩浆活动,沉积环境变化及生物进化等地质现象的精华,包含了对追溯地质历史具有重大科研价值的典型层型剖面、生物化石组合带地层剖面、岩性岩相建造剖面及典型地质构造剖面和构造形迹。”柳江博物馆馆长路大宽介绍,盆地内三套地层及三大岩类分布广泛,荟萃了数亿年的各种地质现象,各地质时代、各种沉积环境的地层出露齐全、层次完整,地层单位界线清楚,因为化石丰富,柳江盆地被公认为“天然地质博物馆”。
“这是一块小猴石头吗?”
“看!那一组石头像是龙卷风的漩涡。”
“哇!这组多像一个巨大书架上排排摆放的书籍。”
……
游走在这个“天然地质博物馆”,穿梭于怪石嶙峋的沟谷山涧,按照“三分凭意象、七分靠想象”的方式游览,更是别有一番风味。
“这是一个‘袖珍版’的华北板块。”路大宽介绍,在25亿年以来的时空变幻、海陆变迁中,历经多次地质构造运动,仍清晰地保留着由吕梁运动、蓟县运动、加里东运动、海西运动、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所形成的六大不整合面,以及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的地质演化历史的遗迹。真可谓是“弹丸之地,五代同堂”。“柳江盆地地貌形态丰富,从不同类型的断层到褶皱,从宏观构造到微观构造,应有尽有。由岩溶作用形成了象鼻山、溶洞、天井、石芽、溶沟,流水作用形成了离堆山、跌水、河流阶地,这些都是弥足珍贵的遗迹资源。”路大宽补充说。
柳江地学博览园:现代化地质百科全书
开阔现代的室外科普广场上,地质遗迹微缩景观墙生动地将地质景观缩印到一面“小小世界”;博物馆内的仿真场景如一本立体教科书,向参观者讲述自然的秘密;可同时接纳1400多名师生开展教学活动的实习基地每年接待着大量地质爱好者……
“平均每年前来开展野外教学实习的院校80多所,近1.5万人次。”路大宽说,为更好地履行职责,发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各项功能,2009年河北柳江盆地地质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科学规划建设了集教学实习、科学研究、科普展示于一体的综合性地学博览园。
据介绍,目前,秦皇岛柳江地学博览园由柳江地学实习基地、秦皇岛柳江地学博物馆、地质灾害体验馆和科普广场四部分组成,占地面积350多亩。“博物馆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由地球科学厅、柳江盆地地质遗迹厅、岩矿化石标本厅、秦皇岛国家地质公园景观厅、多媒体报告厅等五个单元组成。运用图版、视频、模型、仿真场景、实物标本等手段,揭示宇宙及太阳系、地球结构、地质作用、生物演化、柳江盆地海陆变迁及其宝贵的地质遗迹资源,展示内容涵盖了地球科学、柳江瑰宝、岩矿化石标本赏析、秦皇岛地质风光等内容,富于科普教育和地学知识宣教功能,是融科学性、知识性、观赏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地学博物馆,深受中小学生喜爱。”路大宽介绍。
“与室内场馆不同的是,更为开阔的室外科普广场是以群雕、地质遗迹微缩景观墙、大型岩矿石标本展示的形式,展现柳江盆地在地球演化过程中由于地壳运动、岩浆活动、沉积环境变化作用而形成的各种典型地质现象景观和地质前辈们奉献于地质事业的工作场景。”路大宽介绍。
今年3月,省科协为该博物馆颁发了“中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牌匾,这是省内继邢台市内丘县李保国先进事迹教育基地、邯郸市曲周科技小院之后的第三家“中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记者手记:
让瑰宝在新时代绽放异彩
柳江盆地虽离我市中心城区只有20公里左右路程,但与喧嚣的城市不同,身临其中,放眼的绿色夹杂着清脆的鸟叫声,让人仿若走进了世外桃源。
柳江盆地是大自然赋予秦皇岛的独特资源,也是秦皇岛的一张亮丽名片。为保护和守候这些资源,70多年前,英雄的柳江煤矿党支部7名共产党员用生命和鲜血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2005年,柳江盆地地质遗迹被批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如今,中国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已经走进新时代。市委、市政府坚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特别是近年来,我市将地质研学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对柳江盆地进行保护性开发,将柳江这本天然地理百科全书展现给世人,让这块瑰宝开出红的花,结出绿的果,绽放异彩。
山河壮丽,岁月峥嵘。我们把最美好的祝福送给这片爱之深沉的土地,愿江山不老,祖国常青!(记者 史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