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频道 > 县区新闻

秦皇岛:老兵不服输,带头走上致富路

来源: 秦皇岛晚报  作者:杜楠
2022-04-19 18:11:06
分享:

刘海新观察食用菌生长情况。

4月18日,青龙满族自治县大石岭乡岭东村的蘑菇大棚内,一个个菌棒垒起的菌棒墙一字排开,一朵朵水灵灵的蘑菇圆而厚实。52岁的刘海新和村民一起,忙着采摘、打包、发货。多年来,他带领全村发展食用菌产业,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致富路。

勤学善思,不做井底蛙

岭东村为“十二五”贫困村,该村有耕地面积730亩,山场面积6000亩,村民收入主要靠种植苹果、板栗和劳务输出,村集体无经济来源。刘海新是一名退伍兵。2011年,时任村主任的他看到群众致富困难,非常着急。如何带领群众走上致富路,成为他日夜思考的问题。做过苹果经纪人的刘海新经常到外地考察,求取别人的致富经,当他亲眼看到了平泉、宽城等地的群众靠种植食用菌走上致富道路,而本村的条件和他们十分类似,于是他开始动了心思,“别人能致富,凭什么我们不能?别人能干的,凭什么我们干不了?”军人身上那种不服输的精神促使刘海新尝试种植食用菌。

敢闯敢干,成就致富梦

刘海新找到本村几名年轻人,详细讲述了自己打算种植食用菌的想法。当时村里年轻人很少,多数常年在外务工,都觉得守着一亩三分地没有前途,但刘海新的畅想让他们看到了致富的希望。于是,凭着对刘海新的高度信任,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王玉金等7户农民决定与他一起共进退,即使自己不赚钱,也要给百姓蹚出一条致富路!当时县里给提供了20余万元产业帮扶资金,几人又东拼西凑了70万元。资金到位后,几人开始流转土地,买设备,购原料,请师傅,建大棚,装菌袋,种菌棒,建冷库……两年时间,食用菌大棚正式投入使用,每天刘海新都累得腰酸腿痛,但他无怨无悔,他要让百姓看到致富希望。

2012年,60亩30余万棒食用菌喜获丰收。刘海新等8户农民不仅收回70余万元的投资,各户还略有盈余,经济效益近百万元。于是,有更多的群众开始加入食用菌种植行列,他们对致富有了更大的决心、信心。

砥志研思,深挖致富路

蘑菇大棚发展起来了,但刘海新不满足于当下成绩,一心钻研如何提高蘑菇产量。他继续外出考察,探索出新的种植方式,由传统的地栽菇变为上架菇,且开始改变产品形式,搞蘑菇深加工。蘑菇销路进一步拓宽了,收入也随之翻番。

在刘海新的示范引领下,岭东村食用菌基地初具规模。2013年注册了丰菇食用菌合作社,吸收农户30余户,占地50余亩,建棚80余个。同时,基地辐射本乡其他3个村食用菌产业,种植面积达270亩,建库容50吨保鲜库6座,100吨保鲜库1座,建菌棚180余个,投放菌棒100万棒,年产香菇250万斤,纯效益达200万元以上。

百姓富了,生活好了,但刘海新深知,真正的富裕不能仅停留在腰包鼓了,而是要自内而外地改变。刘海新与村“两委”一班人共同向上争取资金扶持,并积极开展美丽乡村创建等工作,村内8000余米主次道路全部硬化,达到户户通;安装路灯78盏,方便了群众出行;实行引水上山,建设蓄水池,埋设管路1.2万米,配套果园水利设施,实现了全覆盖,为群众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进行村内环境综合整治,清道路、垃圾,栽花种树,实行“四清四化”,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全面改善;建广场,修文化墙,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变。

今年,刘海新的食用菌大棚已扩建至20个,分布在岭东和写字洞两个村,共培育菌棒16万棒,初步预估产量达40万斤,综合收入达110万元。为最大限度提高效益,刘海新自筹资金几十万元建香菇烤干厂,每年从福建等处聘请大量师傅过来烤蘑菇干。制作过程中需要大量人工,刘海新从本村和周边村寻找村民做工。由于工作内容相对简单,技术含量低,且不限年龄,他就优先考虑村里的留守老人和弱势群体,村里的大爷大妈都能通过在他的香菇烤干厂做工赚一些养老钱,这对于几乎无劳动能力的老百姓来说简直是莫大的福利。今年82岁的老人王翠兰已经在刘海新菌棚做工6年,主要负责剪蘑菇脚,每年能有近2000块钱的收入,“自从在海新那做工,自己手里不断钱,平时买点药,买块豆腐都不用跟子女张嘴。”王翠兰自豪地说。

如今,每当提起刘海新,村民都会竖起大拇指。刘海新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带领村民蹚出了一条致富路。(记者 杜楠)

关键词:老兵,致富,生态,绿色发展责任编辑: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