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频道 > 港城通

秦皇岛市委市政府印发《秦皇岛市青年发展“十四五”规划》​

来源: 秦皇岛日报  作者:
2022-06-14 16:21:48
分享:

近日,市委、市政府印发《秦皇岛市青年发展“十四五”规划》,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县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规划全文如下。

青年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促进青年更好成长、更快发展是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及省委、省政府印发的《河北省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8—2025年)》,依据有关政策法规,结合秦皇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总体目标要求和青年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所指青年,年龄范围是14至35周岁(规划中涉及婚姻、就业、住房保障、未成年人保护等领域时,年龄界限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的规定)。

一、指导思想、根本遵循、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党管青年原则,牢牢把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的时代主题,充分照顾青年的特点和利益,优化青年成长环境,服务青年紧迫需求,维护青年发展权益,促进青年全面发展,引导青年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决拥护“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更好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建设一流国际旅游城市新征程中展现新使命、新担当、新作为。

(二)根本遵循。坚持马克思主义青年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青年运动方向,全面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青年工作的决策部署,引导广大青年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坚持青年优先发展理念,尊重青年主体地位,把服务与成才紧密结合,让青年有更多幸福感、获得感;从战略高度看待青年发展事业,党委加强领导,政府、群团组织、社会等各方面群策群力,共同营造有利于青年发展的良好环境。

(三)总体目标。到2025年,富有秦皇岛特色的青年发展政策体系和工作机制初步形成,青年发展型城市环境不断优化,青年思想政治素养和全面发展水平显著提升,青年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参与度和贡献度明显提高,广大青年幸福感、获得感明显增强。

二、发展领域、发展目标、发展措施

(一)青年思想道德

发展目标:全市青年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进一步坚定,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素质进一步提高,为实现中国梦不懈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更加巩固。

发展措施:

1.加强青年理想信念教育。以为党育人为使命,坚持党管青年原则和青年优先发展理念,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积极引导当代青年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实施“红色青年培育工程”,建立优秀青年“红色导师”制度,建设新时代青年红色基因传承基地,引导青年群体向党团组织靠拢。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推进“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逐步构建覆盖高校、国企、农村、社会组织等各领域优秀青年的分层分类培养体系,每年培养不少于2000人,为党培养和输送一批青年政治骨干,实现对青年政治引领的全年龄段有效覆盖。持续开展“青年大学习”活动,逐年提高参学率,到2025年团员、团干部参学率均达到100%。

2.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青年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坚定信念,外化为自觉行动。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青年自觉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青年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青年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向上向善好青年”等典型示范作用,引导青年大力弘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培养良好个人品德。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推动全市各族青年交往交流交融,共同维护祖国统一和各民族繁荣发展。加强青年国防教育和总体国家安全观教育,推动军地青年共建共育,教育适龄青年自觉履行兵役义务。

3.分类开展青年思想教育和引导。面向中等学校学生,广泛开展入团仪式教育和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引导他们从小确立人生奋斗的远大志向,培养爱祖国、爱人民、爱党、爱社会主义的感情。面向大学生,广泛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引导他们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面向企业青年,广泛开展岗位建功活动,引导他们正确看待个人、企业、社会、国家的关系,以积极、务实、理性的态度面对职业生涯中遇到的具体问题。面向进城务工青年,注重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在排忧解难、传递关怀中引导他们心向党和政府、矢志拼搏奋斗。面向农村青年,广泛宣传党和政府的支农惠农政策,引导他们树立“农村天地广阔、青年大有可为”的思想认识。面向新兴青年群体,帮助他们实现个人梦想,引导他们成为社会正能量的传播者。

4.强化网上思想引领。把互联网作为开展青年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建立线上线下相融合的“互联网+”工作模式,组织动员广大青年旗帜鲜明地发出网上正面声音。加强网络平台内容建设和管理,主动引导各类青年自媒体有序健康发展,传播网络正能量。广泛开展网络素养教育,提升网络安全意识,加强正面宣传,引导青年科学、依法、文明、理性用网。提升网络舆情分析和引导能力,疏导青年情绪,澄清误解和谣言。开展青年网络文明志愿者行动,组织动员青年参与监督和遏止网上各种违法和不良信息传播,为构建清朗网络空间作贡献。

(二)青年教育

发展目标:教育改革深入推进,青年整体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3.5年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2%以上。

发展措施:

1.提高学校育人质量。坚持立德树人,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学校教育全过程。加强实践育人,充分发挥共青团的工作优势,科学开展社团及课外活动,实施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将中学共青团工作纳入教育督导范围。大力提升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能力培训。深入开展文明校园、绿色校园建设,创造和谐优美校园环境。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

2.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升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水平,扩大城乡义务教育资源供给,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加大教师和校长交流轮岗力度,实施乡村教师支教计划,推动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流动。对中等职业教育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对原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城务工青年、少数民族青年和残疾青年等青年群体帮扶救助机制。健全资助体系、完善资助方式,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

3.强化社会实践教育。加强青年社会实践基地建设,鼓励机关、军队、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为青少年社会实践提供帮助和便利。广泛开展大中专学生“三下乡”、志愿服务、考察交流、挂职锻炼等社会实践活动,引导青年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了解社会、锻炼本领、坚定理想信念。推进青年信用体系建设,逐步应用到青年入学、就业、创业等领域,引导青年践行诚信理念。

4.促进青年终身学习。引导青年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促进青年终身学习。强化家庭教育基础作用,全面宣传普及家庭教育科学理念、知识和方法,实现家庭教育对优秀文化、爱国主义、社会责任、生活技能、勤俭美德、自律能力的基础性培养。统筹协调文化、出版、影视、网络等资源,用好“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实现对青年教育空间的全覆盖。推进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充分发挥“青年中心”作用,构建开放式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加强团干部、少先队工作者、青少年社会工作者、青年志愿者的教育培训,持续提升青年工作水平。

5.培育青年人才队伍。坚持人才第一资源理念,实施人才强秦战略。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聚焦重点产业创新、企业发展需求,构建青年人才数据库,打造以“基础型人才、科技型人才、高端领军型人才”为支撑的多层次人才体系。实施青年人力资源提升行动计划,大力培育青年企业家、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青年专业技术人员、青年公务员、大学生和青年农民工等群体,努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青年人才队伍。

(三)青年健康

发展目标:持续提升青年营养健康水平和体质健康水平,青年体质达标率超过92%。适应青年特点的体育设施和场所建设力度持续加大。青年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得到有效控制,青年心理健康辅导和服务水平得到较大提升。引领青年积极投身健康秦皇岛建设。

发展措施:

1.提高青年体质健康水平。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发挥学校体育考核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保证体育课时和课外锻炼时间得到落实,确保学生校内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建设更多适应青年特点的体育设施和场所,构建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方便青年就近健身运动。积极引导青年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持续提升青年健康水平。鼓励和支持青年体育类社会组织发展,丰富青年体育活动内容,带动更多青年培养体育兴趣和爱好。

2.加强青年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注重加强对青年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青年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培养良好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支持各级各类青年专业心理辅导机构和社会组织建设,大力培养青年心理辅导专业人才。重点抓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中学和职业学校普遍设置心理健康辅导咨询室。加强青年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普及,进一步提高青年群体的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到2025年城市不低于70%,农村不低于50%。

3.提高各类青年群体健康水平。解决农村地区、脱贫地区青年学生的营养健康问题。引导高校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重视服务残疾青年的专业康复训练,落实器材、场所等配套保障。做好青年职业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降低在职青年职业病发生率。关注进城务工青年健康状况,开展健康监测。动员社会力量,通过志愿服务、慈善捐助等形式为青年群体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服务。

4.加强青年健康促进工作。定期组织青年参与公共场所安全演练,开展灾害逃生、伤害自护、防恐自救、互助互救等体验教育,增强青年在应对突发性事件中的自我保护意识和防灾避险能力。强化青年人群生活方式的指导和干预,积极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青年群众加强自我健康管理,加强运动、合理膳食、控烟限酒。严控影响健康行为,以青少年、育龄女青年、流动青年人群及性传播高危行为人群为重点,开展性健康、性道德和性安全宣传教育和干预,减少性病、艾滋病等疾病的传播。做好禁毒宣传教育工作,提高青年群体尤其是青年学生群体对毒品及其危害性的认识。

(四)青年婚恋与家庭

发展目标:青年婚恋观念更加文明、健康、理性;青年婚姻家庭和生殖健康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青年的相关法定权利得到更好保障。

发展措施:

1.加强青年婚恋观、家庭观教育和引导。将婚恋观教育纳入高校教育体系,强化青年对社会交往活动和情感生活的尊重意识、诚信意识和责任意识,树立文明、健康、理性的婚恋观。引导青年带头抵制大操大办、高价彩礼等陈规陋习,倡导结婚登记颁证、集体婚礼等文明节俭的婚庆礼仪,形成积极健康的婚育新风。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倡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邻里团结,大力弘扬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传承优良家教家风,培育家庭文明。

2.切实服务青年婚恋交友。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每年举办各行业各领域的婚恋交友活动不少于30场,为有需要的青年提供安全、可靠、便捷的婚恋交友平台,重点做好大龄未婚青年等群体的婚姻服务工作。依法规范婚介服务市场和市内已有的社会化青年交友信息平台,严厉打击婚托、婚骗、买卖婚姻等违法婚介行为。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作用,为青年婚恋交友提供必要的基础保障和适合青年特点的便利条件。

3.深化开展青年优生优育服务。在青年中加强对国家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宣传教育,促进人口均衡发展。加大对性知识的普及力度,在有条件的学校推广性健康课程,加强专兼职性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弘扬以“婚育文明、性别平等;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活健康、家庭幸福”为核心的婚育文化,坚决抵制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行为。加大对适龄青年的婚育辅导力度,加大适龄青年婚前检查、孕前检查和产前检查的普及力度。

4.保障青年在孕期、产假、哺乳期期间享有的法定权益。全面落实女性青年在怀孕、生育和哺乳期间依法享有的各项权利和配偶护理假。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制定符合生育政策的优惠措施,探索在物质、假期等方面给予青年更多支持。

(五)青年就业、创新创业

发展目标:青年就业比较充分,高校毕业生就业保持在较高水平。青年就业权利保障更加完善,青年的薪资待遇、劳动保护、社会保险等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护。青年创业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创业活力明显提升。

发展措施:

1.加强青年就业服务和相关政策保障。教育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念,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小微企业、社会组织就业,落实学费补偿、助学贷款代偿、资金补贴等政策。支持高校和社会机构面向青年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服务。加大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力度,建设一批高质量青年就业见习基地,每年提供青年就见习岗位不低于1000个。加强职业院校“订单式”就业技能培训,促进职业院校学生精准就业。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促进青年自主就业,鼓励多渠道多形式就业。开展针对困难家庭子女、残障青年等群体就业援助行动。

2.完善青年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培育创新创业主体,重点做好大学生、青年科研人员、返乡创业青年、留学回国创业青年等群体的创业服务工作。搭建覆盖市县两级的青年创新创业平台,发挥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创客空间等载体作用,从提供办公场地、政策咨询、创业辅导、技术支持等方面为广大青年提供支持。加强青年创业培训,依托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优质培训机构、公共职业技能培训平台等探索开发特色专业和示范性培训课程,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坚持金融创新,开发多种适合青年创业的信贷产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励举办或承办各类青年创业创新大赛,加强对大众创新创业的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树立一批创新创业典型,大力培育青年企业家精神和青年创客文化。深入实施青年电商培育工程,市县两级每年开展以农村青年为重点的免费青年电商培训20场,增强青年创业就业技能;开展农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培养计划,抓好政策宣传、经验推广、典型引领工作,激发农村青年创业活力,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育有生力量。

3.引导职业青年立足岗位创优。加强青年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持续推进青年产业工人思想引领、建功立业、素质提升、地位提高、队伍壮大等改革措施。围绕全市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培育等,在青年技能工人、青年工程技术人员、青年经营管理人员等群体开展“青创先锋”创新创效行动,努力形成一批青年创新创效技术成果。加强青年职业文明引领,引导青年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做大国工匠精神的践行者,深入开展“青年文明号”创建活动,完善岗位建功、社会参与、激励政策等育人机制,打造青年职业文明品牌,营造倡树职业道德的社会氛围。

(六)青年文化

发展目标:更好引导青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青年文化活动更加丰富,文化精品不断增多,传播能力和创造活力大幅提升,服务设施、机构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服务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广大青年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发展措施:

1.加强文化精品创作生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发挥重点文艺精品扶持奖励的引导带动作用,市县两级文化产业引导资金侧重对青年文化提升重点项目的支持,鼓励文化机构、文艺工作者特别是青年文化人才,创作生产激励当代青年奋发向上、崇德向善,传承中华文明、体现秦皇岛特色的文化精品。鼓励优秀青年文化人才参与创作,支持青年题材优秀图书、影视、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美术等生产、发行和推广。

2.丰富青年文化活动。在全市开展优秀文化作品展演。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重点围绕港口文化、长城文化等秦皇岛特色文化,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展示交流,引导青年积极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传统工艺振兴和民间文艺传承。以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军营文化、乡村文化、社区文化、社团文化、网络文化为载体,加强基层特色文化品牌建设,推动青年人均图书阅读量和艺术鉴赏、科普水平逐年提高。

3.优化青年文化环境。鼓励和支持报刊、电台、电视台、新闻网站设立青年栏目、节目,制作和传播有益于青年健康成长的内容,增强青年题材报道内容和播出时间,大力宣传青年在推动秦皇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在报刊和网络重点栏目、电视和院线黄金时段,增加优秀青年文化精品的宣传内容、频次,引导青年树立高尚精神追求、文明生活方式和正确消费观念。以市级文化、出版类评奖推荐活动为主要载体,每年向青年推荐优秀影视、网络、动漫文化作品不少于8小时,图书、报刊、网络文创作品文字量不少于10万字。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增强针对青年群体的服务功能。

4.支持青年文化建设。加强后备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培育一批高水平的青年创作人才。加强文化理论研究,及时掌握青年文化需求、文化观念、文化潮流的动态变化,引领和指导青年文化实践。促进企业和民间资本增加对青年文化事业的投入。鼓励政府投资、资助或拥有版权的文化产品无偿用于公益性青年文化活动和服务。

(七)青年社会融入与社会参与

发展目标:青年更加主动、自信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共青团、青联、学联组织在促进青年社会融入和社会参与中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带动各类青年组织促进青年有序社会参与。青年志愿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不同青年群体相互理解尊重,更加融洽。

发展措施:

1.健全党领导下的以共青团为主导的青年组织体系。积极推进共青团改革,着力构建凝聚青年、服务大局、当好桥梁、从严治团的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党的助手作用。全面加强共青团、青联、学联组织建设,强化共青团对青联、学联的引领和指导作用,适应新时代青年发展的特点,不断创新共青团组织设置,活跃基层工作,更多更广地覆盖新兴领域青年和流动青年,完善青年社会参与的基本组织依托。切实增强广大共青团员先进性、光荣感,充分发挥其在青年中的模范作用和对青年的凝聚作用。推动青联组织带领各族各界青年在大团结大联合中实现共同发展。推动学联组织引导学生追求进步、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加强团属青年社会组织建设,更好地联系、服务和引导青年社会组织。支持共青团、青联、学联依法承接政府职能转移,更好参与青年社会事务管理和服务;支持各类青年社会组织立足自身优势,以合适方式参与政府购买服务。打造青年中心综合服务平台,巩固和提高现有100家青年中心的服务能力,全年开展婚恋交友、创业就业、法律咨询、志愿服务等活动不少于10次,每次活动人数不少于20人。

2.促进青年更好实现社会融入。充分发挥家庭、学校在青年社会融入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青少年自强自立,为青少年接触社会、开展社会交往创造更多机会、提供有效指导。积极促进在我市就学、就业的少数民族青年和进城务工青年及其子女的社会融入。充分发挥青年社会组织作用,吸引和带动青年广泛参与各类社会服务,不断培养和提升社会化技能。引导青年正确认识网络空间与现实社会的关系,防止沉迷网络。推动形成鼓励青年多样化参与、支持青年个性发展的社会氛围,为青年更好融入社会营造良好环境。

3.引领青年有序参与政治生活和社会公共事务。支持共青团、青联组织代表和带领青年积极参与人大、政府、政协、司法机关、社会有关方面各类协商,就涉及青年成长发展的重大问题协商探讨、提出意见、凝聚共识,充分发挥政治参与职能。深化“共青团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面对面”工作,为青年参与畅通渠道、搭建平台。鼓励青年参与城乡基层群众自治,推动完善民主恳谈、民主议事制度,在实践中提高青年政治参与能力。推荐优秀青年代表担任人民陪审员、人民监督员、人民调解员等,依法履行相关职责。鼓励青年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生力军和突击队作用,围绕国家整体发展战略需要,深化各类建功活动,树立先进典型,激励青年积极创新。培养一批优秀青年志愿者,发展壮大青年志愿服务队伍,到2025年全市实名注册的青年志愿者总数突破65万人。

(八)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

发展目标:青少年权益维护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得到全面贯彻实施。青少年权益保护的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更加健全,合法权益得到切实维护。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行为受到有效打击和遏制。

发展措施:

1.全面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河北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梳理关于教育、卫生、就业创业、社会保障等涉及青少年权益的法律法规,做好政策解读。了解和研判青年发展状况,及时跟进和处理青年实现发展权益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代表青年向有关部门反映问题、提出建议。

2.健全青少年权益保护机制。拓展青年权益表达渠道,充分发挥共青团、青联组织代表和反映青年普遍性利益诉求的作用。支持12355青少年服务台建设,把法治宣传教育与法律服务结合起来,带动青年社会组织、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者积极参与维护青少年权益。深化“青少年维权岗”建设活动,加强对困难青年群体、进城务工青年及其未成年子女等群体的关爱和权益维护工作。完善法律援助工作网络,鼓励和支持法律服务机构、社会组织、事业单位等依法为未成年人提供公益性法律服务和援助。加强未成年人行政保护与司法保护,加强监护缺失、受到监护侵害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工作。

3.依法打击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的行为。依据涉及青少年权益保护的法律法规,严厉打击拐卖、性侵害、遗弃、虐待等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大力开展青少年禁毒工作,依法惩处涉及青少年的毒品违法犯罪活动。严厉打击涉校违法犯罪活动和各类涉青少年网络违法犯罪。

(九)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发展目标: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常态化、全覆盖,青少年法治观念和法治意识不断增强,成长环境进一步净化。形成比较完善的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和预防犯罪工作格局,全力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发展措施:

1.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提高青少年法治素养和法治观念。积极开拓第二课堂法治教育,充分发挥中小学校兼职法治副校长、辅导员作用。落实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在司法办案、行政执法、法律服务过程中面向青少年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进融实践性、体验性、趣味性为一体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建设。重视网络新媒体对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宣传,发展壮大青少年普法工作队伍和志愿者队伍。

2.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和安全防范工作,严格落实禁止在中小学校园周边开办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娱乐场所、彩票专营场所等相关规定。依法采取必要惩戒措施,有效遏制校园欺凌、校园暴力等案(事)件发生。清理和整治社会文化环境,加大“扫黄打非”工作力度,打击各类侵权盗版行为,强化以未成年人为题材和主要销售对象的出版物市场监管。净化网络空间,完善网络文化、网络出版、网络视听节目审查制度和市场监管,定期开展专项整治行动,持续整治网络涉毒、淫秽色情及低俗信息。推动互联网上网服务行业健康发展,对未经许可擅自从事互联网上网服务经营活动的、违规接纳未成年人的依法予以查处。

3.做好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工作。大力推进“为了明天”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程,推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列入各县区工作规划和财政预算,不断健全组织机构和工作体系。不断深化重点青少年群体服务管理工作。强化家庭监护和学校教育职责,防止青少年脱离与家庭、学校的联系,出现不良行为时能够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积极开展涉案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充分发挥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作用,对包括涉案未成年人在内的重点青少年群体提供困难帮扶、法治教育、法律援助、心理疏导、行为矫治等专业服务,各有关部门要为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就学、就业等提供帮助。到2025年,建成1000人以上的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全面参与基层社区社会工作。

4.完善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制度。深化未成年人司法改革,全市各级公安机关、检察院、法院、司法行政机关要加强专门机制建设,明确专门机构或者指定专人办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在侦查、起诉、审判、刑事执行涉及未成年人案件中,落实社会调查、心理疏导与测评、分押分管、严格限制适用逮捕措施、强制辩护、合适成年人参与、当事人和解、附条件不起诉、分案起诉、法庭教育、回访帮教、犯罪记录封存、分类矫治等特殊保护制度。完善未成年人司法社会支持体系建设。探索附条件不起诉、适用非监禁刑、特赦的未成年人以及解除收容教养和其他刑满释放的青少年安置工作机制。

(十)青年社会保障

发展目标:社会保障体系充分覆盖青年急需的保障需求,并在各类青年群体之间逐步实现均等化。

发展措施:

1.加强对残疾青年的关心关爱和扶持保障。推动残疾青年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依法保障残疾青年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权利。健全完善残疾青年康复、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的服务保障政策,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和服务能力,为残疾青年接受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创造良好条件,稳步提升残疾青年就业率。大力开展面向残疾青年的专业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参与、支持残疾青年权益维护,培育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青年的社会风尚。

2.加强青年社会救助工作。贯彻落实《河北省社会救助实施办法》,健全青年群体救助服务管理工作机制。加大对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力度,促使其回归家庭,有针对性地解决流浪未成年人在心理、健康、技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家庭困难的失学、失业、失管青年提供就学、就业、就医、生活等方面的帮助。加大临时救助政策的落实力度,解决困难青年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生活困难。切实解决农村留守儿童中存在的学业失教、生活失助、亲情失落、心理失衡、安全失保等问题。大力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全覆盖,为进城务工青年与其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提供生活居住、日间照料、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帮助。到2025年,帮扶500名以上困境青少年。

三、组织实施及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在市委领导下,市县两级青年工作联席会议负责推动规划在本地落实,市县两级团委承担协调、督促职责。各县区各部门要高度重视青年工作,关心、支持青年事业的发展,注重加强青年发展规划与各县区“十四五”规划的衔接,形成工作合力。在规划实施中,要积极回应和解决青年关心的问题,多为青年办实事。

(二)发挥共青团在维护青年发展权益中的重要作用。要按照党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全面推进自身改革,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始终紧跟党走在时代前列、走在青年前列,切实代表和维护青年发展权益。同时,要引导青年识大体、顾大局,依法理性表达诉求,自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加强服务青年发展阵地建设。以建设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和打造“身边的共青团”为目标,线上大力推进团属新媒体矩阵建设,努力构建全社会资源帮助、服务全体青少年的新格局;线下大力推进青年中心建设,扩大青年中心覆盖的青少年群体,进一步充实青年中心服务内容,扩大青年中心在青少年中的影响力。广泛开展示范性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创建活动,促进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的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平台在承载团的工作和活动、整合社会资源和力量、联系和服务青少年的重要作用。

(四)保障青年发展经费投入。各级财政应对青年事业发展、重点工程项目和重点活动安排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各类服务青年发展的社会团体、基金会等社会力量的积极作用,形成政府引导、多方投入的资金筹措机制。

(五)营造规划实施良好氛围。大力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宣传关心青年就是关心未来的理念,宣传青年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青年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形成推动贯彻落实规划的强大合力。

(六)建立规划实施情况监测评估机制。规范和完善与青年发展有关的统计指标体系,收集、整理、分析相关数据和信息,建立青年发展指标体系,坚持动态监测和定期统计分析相结合,适时编制发布秦皇岛青年发展报告。

关键词:青年,发展,思想,秦皇岛责任编辑: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