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频道 > 今日聚焦

​向绿、向智、向新,看“百年大港”——碧波霁色满今朝

来源: 秦皇岛日报  作者:高扬 方竟凯 杨帅 吕瑞博
2024-06-13 10:52:09
分享:

增“绿”聚“智”向“新”

——探寻新质生产力秦皇岛路径

什么是新质生产力?

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新质生产力。它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三个显著特征。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核心标志是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新质生产力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使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个要素实现跃升,实现教育、科技和人才三要素的良性循环。

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动产业链和供应链优化升级,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这些都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有效路径。怎么能让这些路径可知、可感、可触、可及,从而更具有指导性和实践性?现实社会中具体鲜活的事例是最好的老师。这也正是我们“探寻新质生产力秦皇岛路径”的出发点与着力点。

民族危亡之际,她成为近代中国北方第一个自开口岸,为振兴中华而生;艰难岁月里,她坚持旗帜引领,将红色基因融入血脉;改革征途中,她与时俱进,嬗变为世界级现代化港口企业。

她,就是秦皇岛港。

作为我国“北煤南运”主枢纽港,6月10日,秦皇岛港迎来了开埠126周年纪念日。

百年间,筚路蓝缕、栉风沐雨,秦皇岛港始承国家使命,自主自强。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这里风发泉涌,实现向世界级现代化大港的华丽转身。

如今,“百年大港”再启新程,着力创建“五星级”绿色港区和5A级工业旅游景区,加快推进港口开启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以更加绿色、更加智慧的姿态面向世界。

“百年大港”以全新面貌展现独特魅力。

从历史先行者,到时代赶路人,“百年大港”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中奋起扬帆,奏响“向海发展、向海图强”的时代强音!

向绿——

书写低碳转型新篇章

在港庆日来临之际,秦皇岛港股份有限公司收到了一份沉甸甸的“生日礼物”——“秦皇岛港东港区煤三期码头、煤四期及扩容码头、煤五期码头”被中国港口协会评定为全国首个“五星级”绿色港区。作为全国首家获此殊荣的港口企业,这既是对“百年大港”逐绿发展的高度认可,也是对未来绿色港口创建的期望与鞭策。

“构筑绿色枢纽,共享碧海蓝天,实现和谐发展”,是秦皇岛港创建绿色港口的理念。近年来,这里不断加快推进智慧、绿色、高效、平安“四型”港口建设,打造“零废码头”和“花园式港口”。

围绕创建“五星级”绿色港区,秦港股份公司实施了粉尘治理、水环境治理、移动源治理、能源替代、景观提升等重点工程。

卸车、堆料、取料、装船……煤炭运输作业的每一道流程都可能产生煤尘外溢。秦皇岛港通过“五步抑尘法”,使全流程煤炭撒落量由每万吨367千克降低到每万吨20.43千克;通过建设标准化煤炭堆场,设置挡煤墙和隔离墩、拓宽排水沟等有效举措,遏制了煤炭溢流造成的扬尘污染;建成长8000余米、高10米的防风网,控制改善风流场、降低平均风速,减弱堆场起尘、漂移、扩散,构成护卫港口的一道“钢铁长城”。

去年7月,国内首台利用退役机车改造而成的绿色低碳环保型纯电动机车——“秦港1号”新能源机车投入运行,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502吨,相当于185辆1.6排量汽车的年排放量。

今年3月,环渤海港口首艘混合动力拖轮——“秦港28”正式投入使用,每年可减少柴油使用量约113.4吨,累计减排二氧化碳355吨。

新能源机车上线运行。

秦皇岛港东港区15个干散货专业化泊位实现高低压岸电全覆盖,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000吨。

建筑屋顶和闲置场地安装光伏板,使用太阳能为港区提供清洁电力,预计25年寿命周期内可发电266.17万度,相当于植树造林14.9万棵,节约标准煤811吨,减排二氧化碳2166吨。

……

如今,秦皇岛港实现了整个港区煤炭输送“一尘不染”。去年,秦皇岛港区PM2.5、PM10、总悬浮颗粒物等各项指标均达到空气质量二级标准。

向智——

蹚出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紧扣“智能+”迅速发展的时代脉搏,秦皇岛港建设了“一中心、三平台”智慧管控模式,大力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港口工业中实践应用。

在秦皇岛港东港区,你会看到卸车机、堆料机、取料机、装船机等大型作业设备正高效有序运转,而在作业现场,却几乎看不到操作人员的身影。

如何发号施令、操纵这些“大家伙”呢?答案就在港区的“智慧大脑”——“一中心、三平台”集控管理中心。

“一中心、三平台”集控管理中心。

“一中心”是指生产调度指挥中心,“三平台”包括环保监控平台、安全监管平台和生产管控平台。“一中心”与“三平台”相互配合,让港区生产更高效、管理更系统、决策更科学。

卸车司机王涛坐在集控室内,轻点鼠标,实时查看即将到港的列车信息,随即输入“5600”到电脑端。“5600,就是平均流量。输入数据后,系统会均匀将料流分配给6个给料器,自动控制每个给料器的震动装置和震动频率。”王涛介绍,“虽然系统的算法很复杂,但是我们操作起来很方便。”

这正是秦皇岛港智慧生产的真实写照。

广泛应用机器人、人工智能、5G、物联网等先进技术,秦皇岛港扎实开展研发投入“三年上、五年强”专项行动,研发投入达到2.52亿元。港口自主研发的“京津冀协同下的‘一键通’大宗干散货智慧物流示范工程”等6项科技成果被认定为国际先进水平,“全天候环保散货抑尘漏斗系统技术研究”等8项科技成果被认定为国内领先水平。一件件科研项目从“小而散”向“系统性、全面性”转变,一大批现场作业装备智能化、生产运营数字化项目取得显著成效。

与此同时,锚定建设世界一流干散货港口企业目标,秦港股份公司通过智慧化、体系化管理提升企业的整体运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去年,秦皇岛港出台了《世界一流干散货港口企业建设行动方案》,明确30项重点任务举措,不断提升企业经济价值、创新价值、战略价值和社会价值。

围绕企业管理创新,秦皇岛港还开展安全、风控、质量、预算、考核、薪酬“六体系”建设,“靠制度管人、按流程办事”的思想深入人心,形成了企业管理的长效机制。

向新——

创建5A级工业旅游景区

气势恢宏的装卸桥、整齐码放的集装箱、高高耸立的防尘网、充满科技的集控大屏……在秦皇岛港的开放日活动里,平日难得一见的港口生产作业场景纷纷揭开神秘面纱,市民们“零距离”沉浸式体验和见证秦皇岛港绿色转型的最新建设成果。

2023年,按照“古今同辉、国际视野、港城共荣、资源整合、绿色赋能”的创建理念,依照“工业风、港口范、时尚感”的设计思路,秦皇岛港以西港开埠地为“核心”,以东港区和西港集装箱港区为“两翼”,打造“一核两翼”景观格局,将百年港口的历史人文与现代化生产场景的恢宏气势有机融合,提升工业景区内涵。

原港区废弃的矿石堆场蓄水池,如今通过提取压舱水、收集雨水、处理煤污水等措施,改造成为人工生态湖,成为一处集观光、研学为一体的综合广场。

港口生产作业繁忙有序。

“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矿石堆场内,占地15万平方米、储水量达到9万立方米的储水沉淀池,不仅有效解决了堆场排水问题,而且栽种了荷花和睡莲,红花绿叶交相辉映,鱼儿畅游。

由秦皇岛港煤五期废弃堆场和维修废料改建而成的三角地口袋公园,鲜花繁茂、绿意盎然,小巧精致、移步成景。曾经的废旧零件“穿插”在绿地间,见证着港口日新月异的变化。站在口袋公园一旁的海上观景平台上,临风阅海、观潮听涛,港口美景一览无遗。

“没想到,港区里还有这么漂亮的花园,真是令人惊喜。”市民武冰娇说。

“亲身体验到了智慧、绿色港口的风采。”市民丁宁说。

离海最近的游客服务中心。

昔日的工业场景化身“网红”打卡地,许多市民纷纷举起手机记录难忘瞬间,分享给家人和朋友,秦皇岛港变得可知、可感、可触、可及,更多人看到秦皇岛港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场景。

今年1月,秦皇岛港口工业旅游区通过河北省文旅厅景区景观质量评审,步入4A级工业旅游景区创建阶段。秦皇岛港正在按照建设标准完善景区服务设备、设施,计划年内通过4A级景区现场评审,并于2028年创建全国港口行业首家5A级工业旅游景区。

开放日活动中,市民到港区“打卡”。

近年来,秦港股份公司先后获评港口行业首家全国“5A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国务院国资委公司治理示范企业、河北省先进集体、河北企业质量管理40年功勋企业、河北省国资委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

“今年,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我们将认真落实河北省委、省政府和河北港口集团党委决策部署,紧密围绕‘四型’港口建设总要求和打造世界一流干散货港口企业战略目标,持续提升绿色、智慧、创新发展水平,当好能源运输安全‘压舱石’和向海发展‘排头兵’。”秦皇岛港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小强表示。

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新时代的秦皇岛港正奋楫扬帆、勇毅前行,以崭新的面貌向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定步伐。(记者 高扬 摄影 方竟凯 通讯员 杨帅 吕瑞博)

关键词:港口,秦皇岛港,港区,绿色,大港责任编辑:郭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