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名家艺术人生访谈录
“我并不是什么书法家,也没有进行过专业的学习。我仅仅是一个书法爱好者,想写的时候就畅快地挥笔抒发。大家说写得还不错那是在鼓励我。其实我自己感觉写得并不好……”当记者接通电话后,即被张一仁先生这一番诚恳的谦辞打动。在整个采访过程中,他总是一再强调自己是一个“非正统”的书法爱好者,其艺术生涯也并不是依照按部就班的“学院派”步调,所以并当不起“书法家”这一称号。但随着交流,记者感受到张先生的率爽个性,以及其对自然灵韵与艺术文化熔冶的深彻参悟,让笔者早已悄然把他归为“野逸派”书法家代表人物了。 张一仁 敏思哲意文商互溶 张一仁先生1954出生于河南省郸城县。幼承庭训,自四五岁起便开始学习写字,因家在农村,条件不济,他常在田间以树枝当笔,以沙坡为纸勤研苦练。及至上初、高中时,他的书法早已闻名乡里。参加工作以后,他对书法创作的热情更为炽烈,工作之余可谓是笔不离手,对书学的研索贯穿始终。可以说,他对书法的情感,已是一种不离不弃的相互依存。 “我平时不打牌,不喝酒,也不太善跟人交流。做什么事情我也不愿意打扰到别人。而书法写作这种方式正好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遇到开心或不开心的事情,我都会提笔写字,这已经成为我多年来一个情感抒发的很好的载体,而且沉浸其中,惟有毛笔真正知道我的喜怒哀乐。所以说,我并不是出身“正统”的书法家,就是一个书法爱好者。” 诚然,在我国书法界,不乏非学院派出身的造诣颇深的书法家。若寻根溯源,大多前辈先贤也都始于家学秉承或私塾之授。写字在当时只不过一项技能而已。及至书家渗情入感而挥洒锋毫则得出艺术之享,而这其间更多的是取决于书家的自心感受。对于书法,张一仁先生更有着一种“省乎心而展乎笔”的,由内向外的参悟。故一直以来,书法便成为他情感抒发的载体,闲暇之余聊以倾诉的知音伙伴。而他也渐渐从与这笔墨知己的相交互通中冶炼出炉火纯青的翰墨书韵。 张一仁作品1 在张一仁先生谦逊虚怀的言语中,笔者感受到的,恰恰是一份源于心底的自信和坦然。这种心源力量,是一种从披荆斩棘中升腾而出的淡然潇洒,是历经商海沉浮后归于稳健的从容不迫。张一仁先生先后担任过中共驻马店市委副秘书长,驻马店市人大常委会委员,驻马店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等职务。在张一仁的理念认知中,“书法家”应是一种专注的研究者才可享誉的称号。便犹如他在企业经营和管理方面获得的成功一样,唯有心无旁骛地专注才能成就卓然。长期实践的参悟,张先生早已把书法意义与企业管理之道汇融通贯,形成独有的“张氏哲思”。 “一篇好的书法作品,就是一个好的哲学理论,在其间充满了很多相互依存的矛盾对立关系。比如写一个字,里面就有对间架结构的上下左右的构置,笔画的长短、粗细,用墨的浓淡,其他诸如笔与墨、人与纸,心与境等等的都能够产生矛盾关系,都需要去考虑全面。那以此类推到企业管理中也是一样,一个企业同样充满着各种矛盾的关系,上下级,领导间,同事间等等,每个企业其实都是在不断地处理和解决矛盾,处理好了就能达到和谐。比如说书法里的横和竖就好比企业中的骨干,横平竖直了,这个字的间架结构才能立得住,企业也才能稳步运营和不断发展。所以,写书法的时候调配好字的结构,笔墨浓淡,心境环境等诸多因素,才能真正做到自身和谐,从而促成一篇书法和谐的呈现。” 在张一仁先生的性情中,笔者有感于两种对立却统一着的性格特点——疏洒与稳厚。他外向并内向着,虽谦逊却自信。这种独特气韵呈现在其书法作品中,便有师于古法规矩的端沉整肃,却又有不囿于范式之条条框框的桎梏,挥毫泼墨间游刃于法度中而豪洒于性情外的散逸追求。 张先生擅写行草,在创作时,必是先于内心深处挖掘出对创作对象的深切感悟,尔后才把溶于情思的笔墨展卷于宣纸之上。观其作品,稳厚中见细腻,端雅中又洒逸。字体结构大小有致,偃仰于度,运笔流畅自如,用墨浓厚,不见涩滞,粗重时如英雄威然,气势压顶,纤细处若万岁枯藤,婉转遒劲。通篇作品刚柔交织,气韵勃发,节奏强烈而动律盎然。使观者能酣畅淋漓地感受到一种疏放纵逸的开阔胸怀。 写生六法散逸“书痴” 在张一仁先生出生的郸城,有着博远宽厚的中原文化以及璀璨闪耀的墨韵精神。大家董其昌、王铎曾客居郸城,在这里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艺术作品。近代则出现王祖同、朱炎昭、刘澄之等一批有影响的书家。如今,这里仍然是一方辈出人杰的风水宝地。他人俱往,今朝之张一仁,除纯熟的书写技法之外,最难能可贵的,则是在众生浮华中内省于赤真之心而荡涤出纯真净澈的灵思与游怀。而他由此产生的艺术理念也根深于本源之质。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书法家,是不能天天只是坐在屋子里不停地写的,一定要去感受大自然的万千气象。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形成自己的风格,而风格的形成就是来源于师法自然的感悟。所以,我主张书法也要‘写生’。” “写生”之说本于绘画而言,张一仁先生把其运用到书法中,其“写生六法”亦值得玩味。一曰写,意为对技法实践的日积月累;二曰法,即方法,不同的字体有不同的组织方法和规矩,须要写者不断琢磨掌握;三曰变,把字的间架结构,粗细,浓淡等都安排好,同样的笔画是在不断的变化中才能有风采各异的艺术效果;四曰文,中国书法承载的是中华文化的延续,是以综合学养为支撑的,不是单纯的写字,而是需要和全面的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去研究;五曰情,就是抒发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艺术的个性或者创新都来源于内心情感,而非市场;六曰美,这是之于客体的感受,让人觉得赏心悦目的作品才可称之为美。 “写生”是何?笔者认为,一种说法而已。若论根本,书画同源,皆可用之。只因书,画创作方法不同,故取道自然的心法不一,加之创作者的心境,学养等的差异,都会影响到“心中之景”的呈现。诚如张先生所言:“不同的人,看到相同的景物,也会有不同的感受。关键不在看到什么,而是在于感受到了什么,这是一种可意会而难言传的感受。” 张一仁作品2 张一仁先生能使其灵思通于自然之真美意境,将山之开放,水之流向,云之涌动,柳之袅娜形态都悟道于笔划走势中。源于自然之神工,固能写尽风情万种的变化多姿。其榜书作品亦能体现此种感思悟化。一仁先生榜书之作苍劲厚重,更创意灵动。他惯用浓墨中锋,落笔凝厚透力。构字以平实结体,充斥拙朴的阳刚气势,使一挥而就的沉实在笔走游龙间通贯大气磅礴的深邃意蕴。他的笔墨也同样溢满率真情趣,因为在构思每一幅作品时,张一仁都会调动真切的内心感动来完成,故使这种率性磊落的胸怀造就出真切纯净的审美意趣。 如今,花甲之年的张一仁先生常称自己为“书痴”,但他却并不陶醉于这种状态,相反,却很想“走出”对书法的过于痴迷。他说:“我从小到现在,对写字很上瘾,如果两天不写我就‘手痒’得难受。但我不觉得这是一种好的状态,很想走出来。因为生活中其他事情也很重要,我不能整天只沉浸在写字里。” 张先生的这个感悟与笔者采访过的众多书家不同,他并非为陶醉在此种痴迷中而沾沾自喜,引以为荣。而是希望突破这种执着的心态而收敛为中庸的平和。这正是他的自觉意识为顺应生命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的自然规律所发生的自我觉醒。 “我现在把更多的时间用在思考和感悟上,更好地感受汉字的美,也思考怎样去调配而把汉字写得更美更和谐。总之,让生活节奏逐渐慢下来,最后能让生命平静地到达终点。” 慢慢等待生命的终结,这正是体现着张一仁对生命的尊重,可算一种自修的善缘,无牵无挂,与世无争。在此,也祝愿一仁先生能够在不断澄悟中修道更高之生命境界,笔墨风姿亦更臻丽出尘。 |
关键词:书法,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