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秦皇岛频道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要闻 原创 热点 图片 社会 财经 旅游 房产 名企
县区 评论 专题 视频 民声 文化 书画 美食 论坛
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秦皇岛频道>>书画

最易引起争议的是书画鉴定

来源: 腾讯网 作者: 2014-11-14 16:11:31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明代才子唐伯虎的画作。 (资料图片)
广东博物院藏明代画家林良的《松鹤图》(局部)。(资料图片)
故宫旧藏清袁江《梁园飞雪图》。(资料图片)

  鉴定一幅古代书画,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也许一个小小的细节就可以为我们鉴伪存真。何香凝美术馆第二期“艺术史研究工作坊”以古代书画鉴定为主题,邀请专家学者就古书画鉴定的多个方面展开探讨。近日,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朱万章做客“艺术史研究工作坊”,分享了他在书画鉴定与美术史研究方面的心得体会。

  最重要的是“望气”

  与其他文物鉴定不同的是,书画鉴定是目前所有鉴定门类中,唯一不能靠科技手段来代替的一个文物鉴赏文类。从此前的《砥柱铭》到近期的《功甫帖》,书画鉴定也是最易引起争议的,究其原因,正是因为缺少统一的标准,书画鉴定本身就有一定的模糊性。所以,朱万章强调,要进入这一门类,最重要的是掌握基础知识,一方面多看作品的原件,另一方面多了解书画家个性的东西。比如了解他们的印章、笔墨、笔性,以及常用的字号、甚至籍贯、出生年月。“你了解的知识点越多,那你掌握的信息量就越大,你得出的结论就越接近正确。”

  一般说来,书画鉴定主要分为两类因素,一个是主要因素、一个是次要因素。书画鉴定的主要因素最重要的一点是时代风格,很多书画鉴定家把它归结为“望气”。朱万章说,“所谓的‘望气’,就是当我们打开一幅画的时候,这幅画整体所表现出来的时代气息,而这种望气往往是说不出具体原因的,比如我们打开一幅画之后马上就能知道这幅画是宋朝的、还是明朝的、还是清朝.这就是长期在脑海里形成的一些经验性的东西。”

  著名鉴定家徐邦达先生有一个绰号叫“徐半尺”,就是打开半尺就知道这幅画的真伪,这是因为他有非常丰富的经验,一眼就能看出这幅画的时代气息。如果它的时代气息不对,那么其他的笔墨、技巧或者其他的材料再对,这幅画都可能是假的。

  而要了解一个时代的气韵风格,就要了解这个时代的一些共性的东西,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大量地看这个时代的一些实物、看一些大量的书画的原件。对此,朱万章的经验是,如果想了解哪一个朝代的一些重要的风格的时候,就把这个朝代重要的书画家全部找出来。

  根据形制判断年代

  “望气”是鉴定书画的一个最重要的依据,但望气又往往会出现很大的人与人之间的偏差。比如说同一件画,有人说它是明朝早期的,有人说是宋朝的,因为其实明朝早期和宋朝的风格非常接近,都是受到院体绘画的影响。要确定哪一个更正确,就要对这个画本身的细节作一些更深入的研究。

  朱万章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曾经有一个书法鉴定家接到一个电话,来电人说自己家里收藏了一副岳飞的对联,请他鉴定一下真伪。鉴定家马上告诉他,这副对联肯定是假的,不需要看实物、也不需要打开,一定是假的。人家问他为什么是假的?他说,对联这种形式到明朝晚期以后才出现,而岳飞是宋朝的,显然不可能在宋朝的时候出现对联。后来这个人不信,把作品拿去进行科技鉴定,结果材料检测出来是清朝的。这就涉及到了书画鉴定的第二个方式,以形制来判断时代。

  对联最早称为“楹联”,“楹”字有“木”字旁,因为它最早是刻在木头上,挂在建筑物门两边的,最早出现在五代时期,后来由于不便收藏,才在明朝后期,慢慢演变为写在宣纸上,可以挂在书房和厅堂的对联。而这个后期具体的时间点,就是在董其昌、米万钟、张瑞图等人的年代,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过一副对联早于董其昌他们所在的年代。

  朱万章说,不同形式的对联出现的年代也不同,比如龙门对,对联的上款和下款都在中间部分,中间部分形成一个空位,这个空位好比我们现在所见到的龙门架一样。像这样的龙门对的出现是在清朝乾隆时期,如果我们发现乾隆以前的龙门对,那这一副对联肯定是有疑问的。另外还要注意书体的演变,像篆书这种书体在秦朝的时候就已经有了,但是在对联里面出现篆书是到乾隆时期才有,乾隆以前的对联几乎都是行书、楷书或草书。而篆书的书体在对联里面出现,几乎都是在乾隆嘉庆以后。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乾嘉时期金石考据学的兴盛以及大量碑版的出土,使得篆书和隶书出现了一个复兴的现象。所以,很多对联、书体里面出现了篆书。到了晚清民国时期,还出现一批像甲骨文、像经文的对联,尤其是甲骨文,甲骨文是1898年由山东的一个文人王懿荣发现的,此后很多的收藏家、书法家趋之若鹜,他们对甲骨文非常有兴趣,有的人对甲骨文进行临摹,演变为创作书法。所以在1898年以后,开始出现了大量甲骨文的书法作品,这也是一个决定性的年款。朱万章说,“如果看到一副用甲骨文写的对联是1898年以前的,那这个作品一定要打一个问号,极有可能是假的。”

  与对联相对应的是屏条。屏条所出现的年代、所产生的演变过程和对联有非常相似之处。在唐朝和宋朝的很多人物画中,都可以看到大量有画的屏风,这可能就是最早的屏条。但这种屏条演变成在宣纸上创作的书法或者绘画,也是在晚明时期。像董其昌、张瑞图都有大量的书法屏条出现。在清代后期,出现了多人合作书法条屏,或是同一个人所书的四屏为不同书体的现象。

  朱万章讲到的第三种特殊的形制是扇面。目前我们能看到的传世最早的扇面出现在宣德二年,也就是公元1427年,是由明宣宗所创作的一个设色山水人物折扇画,由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所以说,基本上可以以1427年为一个时间点,如果发现有比1427年更早的折扇画,对这件作品就可能要作深入的考察。现在我们普遍所见到的扇面,是从明代中期开始、在万历和崇祯年间开始广泛流行。后来为了收藏和鉴赏的方便,很多折扇被抽除扇骨装裱成单页。现在我们在市场上所看到的这种扇面,要比看到的成扇多得多。因为成扇现在比较少,同时成扇包括有大量工艺制作、刻工在里面,所以现在在市场上所见到的成扇要比扇面贵出很多倍,这是目前收藏的一个趋势。

  不同时代不同的落款习惯

  除了从形制上判断年代之外,还可以从款式上入手,不同年代的人有不同的落款习惯。款式分为上款和下款,上款是指接受书画者的名款,下款则是创作者的名款。既有上款、又有下款的,就称为“双款”。大部分作品是没有上款的,一般都是单款,也有的根本不署款直接盖一个印,像张大千、齐白石等,大量晚期的山水画几乎都是没有署款直接盖一个印的。如果既没有署款、又没有盖印的作品,现在一般不认为它是一件完整的作品,它可能是一件无名氏的作品。像明清时期无款的作品,基本上研究价值不大。但是在宋元时期无款的作品,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的。现在看到的大量的宋朝的小品画是没有款、也没有印的,只是有一些收藏印。

  宋朝的画家主要分为两类:一个是职业画家,一个是文人画家。文人画家的署款是比较多元化的,像苏东坡的,上面既有题诗,也有印,还会落上自己的名款。而职业画家就不同,宋朝的职业画家署款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一般是用很小的字写在山石树隙或者其他极为隐蔽的地方。为什么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呢?因为当时宋朝很多的职业画家身份、地位比较卑微,很多是受雇于有钱人。很多人请人画了画之后,不愿意署款,直接送上一些无款的作品。所以,我们现在见到大量的宋朝的画作是无款的作品。即使要署款,也是署在一些不起眼的地方。

  到了元朝的时候,因为文人画极为兴盛,所以款识上基本上是诗、书、画相结合。比如以黄公望、吴镇、倪云林、王蒙及赵孟頫等为代表的画家,署款都是具有文人气息的,而且是诗、书、画相结合,这个是元朝画家的一个署款习惯。

  到了明朝的时候又分成两类,文人画家署款宋元明清几乎都没有什么大的区别,都是诗、书、画相结合的。而职业画家的署款不再是在树缝、草丛中,而是署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中心位置。比如明朝前期的宫廷画家林良的《松鹤图》,整个画的画龙点睛之笔是松鹤,而在鹤的旁边有大量的空白,画家把自己的名字署在空白的地方,显示出当时画家的地位已经有所提升,署款一定要署在一个非常显眼的位置。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明朝的宫廷画家还习惯于在画上面署上自己的官衔。就像现在很多人印名片,会把自己得意的职位印上去,古代很多的画家、书法家在签自己的官名的时候,往往会把两到三种自己认为最得意的、最能光宗耀祖的、行政级别最高的职衔写上去。明朝早期还出现了一种现象,就是很多画家习惯于给自己的画直接命名。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等画作,名字都不是画家本人起的,而是后人起的,直到明朝早期的时候,画家才开始给自己的画作命名。

  到了清代以后,书画署款方式的时代特色不是很鲜明,书画家的构成也比较复杂,所以在清朝中后期出现了一个多元化的署款方式。但是尽管如此,还是能总结出一些小小的特点。就是他们习惯于在一个绘画上面题上一个“仿某某法”,这个其实就体现出当时画家的一种不自信,他们很多人即便是没有仿某一家,可能都会这样写,表现出自己的画是渊源有志、有所取舍或者有文化的底蕴。明朝后期的很多画家,基本上都不写“仿某某家”,即便是真的仿某某家也不会写,这和清朝后期的截然相反。清朝后期即便没有学某一家、即便是自己的独创、自己的原创,他也会写上“某某仿”或者“某某家”。比如像任熊的“仿新罗山人粉本,谓长画”,其实与前人是完全不相干的,几乎没有任何的传承关系。

关键词:鉴定,书画,争议

责任编辑:武佩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