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中国”标签的80后艺术家
生长在全球化背景下的“80后”艺术家并没有形成一个类似“85新潮”的派系,他们各自为政,相对疏离,在独立策展人鲍栋看来,这恰好也是研究“80后”艺术家时一个比较好的角度。他提醒记者注意:“不要用俯视、扶持的态度去看他们,要尊重每一个个体,不要把他们看成莫名的、模糊的群体。” 今年,芭芭拉·波拉克在美国策划了“我这一代人:中国青年艺术家”群展。这是美国首个聚焦2000年以后崛起的中国大陆新生代艺术家的展览。“我这一代人”的揭幕,像是一个阶段的顶点,表明中国年轻艺术家群体,已成为一个关注的现象,作为在未来对中国当代艺术甚至是社会产生影响的一股力量。 美国学者芭芭拉·波拉克将中国艺术的分割点放在1976年——毛泽东去世以及文化大革命结束,此后出生的艺术家没有受到过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并且真正是在对外开放政策下成长起来的。 西方艺术机构、策展人希望从中国艺术家身上见到更多潜力。通常来说,较早的一代中国艺术家,在行使向外部世界解释“中国文化”的任务时,通常表现为源自“文革”的意向或源自中国文化的特定符号。而年轻的艺术家则必须在与全球的交流中建立起独特词汇,在已去除地理边界的艺术市场中迎接更大的挑战。 生长在全球化背景下的“80后”们并没有形成一个类似“85新潮”的派系,他们各自为政,相对疏离,在策展人鲍栋看来,这恰好也是研究“80后”艺术家时一个比较好的角度。也因此,最好的方式还是走进他们的成长经历中,去见证他们是如何一路走来的。 黄然:哲学家式的艺术家 1982年生,四川人,摩羯座,本科毕业于英国伯明翰艺术与设计学院纯艺术专业,硕士毕业于金史密斯学院纯艺术研究所(摄影:饶颂晖) “What is contemporary of contemporary art?(当代艺术的当代到底是什么?)”黄然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因为金史密斯学院一直以来都在强调当代艺术还可以是什么样的,而不是艺术在当下的普遍期待中是什么样的”,学校的理念贯穿在黄然的艺术实践中,许多人会称黄然是以哲学式的方法做艺术,反复地在创作中对当代艺术提出诘问。 黄然凭《对荣耀的管理》入围2014年第67届戛纳电影节短片单元金棕榈提名,成为本届戛纳唯一入围的中国影片。电影记者们不熟悉作为导演的黄然,但事实上,作为艺术家,黄然恐怕是近年来青年艺术家中的佼佼者。 黄然凭《对荣耀的管理》入围2014年第67届戛纳电影节短片单元金棕榈提名,成为本届戛纳唯一入围的中国影片 2009年的录像作品《假动作逼真》缘自黄然喜爱的竞技体育运动。两个男人看起来在打拳击,但事实并没有任何身体接触,只是使劲挥动拳头,像某种形式的舞蹈;而背景声则是色情电影的呻吟。 临近尾声时,镜头转向了天花板,天旋地转后,原本搏斗的两人拥吻了起来,背景声也换成了色情电影配乐。“有时,我因为在干别的事,只能‘听’比赛,我发现运动员发力时那种喘息声,特别接近色情影片中的呻吟声”。黄然想呈现一个既暴力又色情的模糊场面。 《愉悦悲剧》(视屏截图),2010 2010年,798空间站推出的黄然回国后的首个个展《愉悦悲剧》。这件时长14分56秒的视频(精选)作品中有两个人物:鼻子尖长脸色苍白的黑衣男子和赤裸上身戴着金属口罩的奴仆。黑衣男子扛着黑色旗帜,并用绳子牵着奴仆在树林中行走。黄然说:“观众需要自行编撰故事,引出自己的欲望。” 黄然有一流的教育背景,本科毕业于英国伯明翰艺术与设计学院,毕业成绩年级第一;硕士是声名显赫的金史密斯学院纯艺术专业。2009年,他在完成了欧盟媒体艺术家进驻计划后回到北京,9年的海外漂泊并没有让他水土不服,不到一年他就推出了中国首个个展《愉悦悲剧》。随后展览邀请纷至沓来,在2012年一年间,他共参加了15个展览。 可就在此时,他却决心取消展览计划,他给出的原因是:“我认为我的职业不应该只是创作艺术作品和参加展览这么简单,我希望可以通过工作来创作职业的可能性,推演我和这个行业的关系”。 《一张(古板的)自画像》,布面油画,2014 鄢醒:30岁前应保持一个旅行的状态 鄢醒,1986年生,重庆人,白羊座,毕业于四川美院油画系(摄影:黄辉) “不管什么职业,30岁前应该保持一个旅行的状态。其实自古以来文人都是这么做的,西方那些艺术家,他们年轻的时候就去佛罗伦萨朝圣。” 鄢醒为拍照准备了白衬衫和黑西裤——他在正式场合的着装,可持续不了多久,他就坐不住了,不停说话、开玩笑,就像孙悟空穿上了弼马温的官服。 他确实也大闹过艺术圈。他是公开出柜的同性恋者,他在新浪微博上一边公开情感生活,一边骂策展人骂艺术圈。不久前,艾未未撤出尤伦斯新展“戴汉志:5000个名字”,鄢醒又在脸书上用英文发表了一篇长文,其中写道:“我感到我必须要站出来批评艾未未这种为迎合西方而制造的营销策略。这只会加深西方长久以来的对于中国的偏见,除此之外毫无意义。” 他也有孙悟空般傲人的技艺。2013年前后,他炙手可热,先后获得了CCAA最佳年轻艺术家奖,又入围维克多·平丘克基金会的“未来世代艺术家”奖,这两个奖项可能是国内外对年轻艺术家的最佳肯定。鄢醒觉得就像“飘在空中”,2013年5月,巴塞尔艺博会的“艺术无限”单元,在列艺术家均是西斯特·盖茨、安东尼·葛姆雷等世界级大腕,而鄢醒和他们同列。“中国当代艺术这么多年,我之前没有一个人能在26岁就把所有这些都完成了。”鄢醒说。 “中国中国”展览现场,乌克兰基辅平丘克艺术中心,2013 《两部录像,三张照片,几件与之相关的杰作和美国艺术》,录像装置,2013 迅速成名之后,鄢醒自称已踏上“展览生涯”型艺术家的道路,这与以往中国艺术家有很大区别,他向记者解释:“我觉得那种艺术家土豪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一个巨大的工作室,无限地生产,我觉得现在的艺术已经不是那个方向了。至少我不是那个方向。” “80后”的艺术家们并没有显著“东方思维”,鄢醒就强调说:“我从小阅读、接触的文艺作品,精神体验都是西方的。”也因此,他使用的艺术语汇基本就是西方式的,对他来说,这里面既没有焦虑,也没有障碍。 《他们不在这里》,黑白摄影,2010 《艺术,太艺术的》剧照,2013 《人们将会死》,2010 马秋莎:我所有的作品都来自成长经历 马秋莎,1982年,北京,中央美院数码媒体系,美国纽约阿尔弗雷德大学电子综合艺术系(摄影:黄辉) “我的感受就是嘴里含了一个特别疼的东西,但还得保持着微笑的状态”,马秋莎琢磨着如何将这些同代人成长经历中共同的感受表达出来。“我的很多作品都是疼痛和爱两个主题纠缠在一起,两者就像白天与黑夜一样,一个显现了,另一个就消退,此消彼长,一直在挣扎争斗。” 春节期间,马秋莎生了女儿,4月她就在北京公社做了一个个展。孩子由母亲帮忙带,她就和未做妈妈时一样,忙着为新作品做方案,试各种材料。她还开始梳理以往的作品,试图研究自己。“可能是因为生完小孩吧,很重要的一个节点已经完成了,所以想回头看一看”,她告诉《外滩画报》记者,她所有的作品都和成长经历相关,疼痛和爱两个主题则充斥其中,彼此纠缠,就像白天与黑夜一样,此消彼长,一直在挣扎。 “静电”个展现场,北京公社 《You(IlluminatorNo.2)》 马秋莎在2007年创作的录像作品《从平渊里4号到天桥北里4号》,让她跃入了公众的视野,这也是她参展次数最多,被反复谈论的一件作品。录像中,马秋莎对着镜头自述了一个女孩的成长故事:童年被发现绘画天赋,继而成为父母远大抱负的重心,他们极尽努力去让她成长为一个艺术家。她讲得并不顺畅,有些部分很含糊,快要结束时,她从嘴中取出一把刀片,这才揭示出她讲这个故事的艰难程度。 这个自传式的故事集中体现了中国大城市中“80后”成长的普遍经历。比如计划生育国策实施后,她的父母因生了女儿而有些失望;父母送她去学手风琴学画,并非为了培养兴趣爱好,而是希望她能够拥有一项特殊技能,在日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大学毕业后为了送她出国念书,家里四处借钱甚至卖房子来换取签证用的财产证明……马秋莎将许多“80后个体”的故事集中在录像中的女孩身上。 《暖雪》 “我觉得我的整个成长史就是一部压抑史,”马秋莎说,她不喜欢竞争,也总想回避竞争,可自小学起她就不得不生活在竞争间,考试、课业、考学,还有父母的期望。她没法反抗,就只能承受,夜半画画可能是她青春期时最快乐的事,她能够在画作中宣泄她的情绪,而不受技法、系统的限制,她每晚每晚地画,“我觉得我没有在画自己,我在画另外一个人”。 赵赵:生活在中国是最重要的筹码 赵赵,1982年生,巨蟹座,新疆人,毕业于新疆艺术学院(摄影:黄辉) 尽管赵赵在全世界做展,可他拒绝参加驻站计划,也不愿意去国外生活。“我觉得今天中国艺术家的筹码是对中国的认识,你今天的处境就是你最大的筹码,”他向记者解释说,“因为脱离这个系统之后你想表达什么,你是谁你都不知道。我也很讨厌北京的雾霾天,但从另一个角度讲,这可能也是我更好的营养。” 2013年年末,英国艺术杂志《ModernPainters》12月刊列出2014年最值得关注的25位年轻艺术家,赵赵是名单中唯一一位中国大陆的艺术家。 赵赵17岁时就做了他的第一个行为作品,他筹划在二道桥(乌鲁木齐的敏感地带,少数民族混杂,汉人根本不去)裸体行走。这场行为表演最终未能实现,却让赵赵在中国当代艺术界惊艳登场,也是赵赵性格中不安分部分的初次显现。 《木头系列》,上海拍卖双年展现场,2013 赵赵相当多产,今年他在站台中国做了《无题》和《如何》,在前波画廊做了《不安》。而明年计划中的个展已经有4个,两个在美国,纽约和洛杉矶各一个。他创作又极度广泛,覆盖行为表演、装置、雕塑、绘画等各种媒介,小的能够塞入口袋,大的连集装箱都容纳不下。 《欧元-EURO》在创作后被柏林Hamburger Bahnhof博物馆收藏,是该馆收藏的第一件亚洲艺术作品 2007年他用博伊斯在卡塞尔的作品《7000棵橡树》上截取的石料做成了一根项链;同年他用艾未未在瑞士巴塞尔展出的作品《碎片》中断掉的一根木块制作了32根牙签;之后的一年他用柏林汉堡火车站美术馆展出的安塞姆·基弗作品上偷撕的铅皮制作了一套8枚的《欧元》。 赵赵说他并不是故意反偶像,恰恰相反,博伊斯和基弗是他最崇拜的艺术家。他曾这样解释:“当你处于极度饥饿的时候,看见面包房橱窗里刚出炉的面包,你一定会不顾一切想去拿那些面包。” 程然:在30岁时获得新生 程然,1981年生,射手座,内蒙古赤峰人,本科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摄影:覃斯波) 射手座的程然似乎有花不完的精力,7月在香港为作品《信》揭幕,9月上海的个展《电话亭情事》又展出了5件新作,其中《绝对旷野》是《信》的姊妹篇。10月他赶去了巴黎,为东京宫两个个人特别项目布展,做一场围绕着录像装置的声音表演。11月即将开幕的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开馆大展“多重宇宙”中,他又拿出一个筹备半年的新作,一个10屏60分钟录像装置《Goodbye,FuckingEXPO;从凡尔赛花园到二十一世纪》。 程然的第一件作品是在2005年完成的。一部用超8摄像机拍摄门缝开关的短片。整个画面几乎都是黑色的,只有一个门缝不断开合,从里透出光来,也透出房间内的情形。现在想来,这个发自于本能的作品有致命的缺陷,程然说:“不是非得拍个录像,因为用语言来描述,也能想象得到;而录像,应该是用语言无法替代的,所以后来就会去想怎么拍一个东西是无法替代的”。 《信》2014,深圳雕塑双年展现场图片提供:LEO XUPROJECTS现场照片:周骏挺 程然,《绝对狂野》,2014,录像剧照,图片提供:LEO XUPROJECTS 对“经典”的戏仿、篡改,大量地存在于程然的作品中。2012年的个展《沃特威尔茨·霍》上,程然交出的4部录像中3部充满篡改与戏仿:《千禧年的天使(#6)》是戏谑地杜撰了美国录像大师比尔·维奥拉历史性的录像装置《千禧年的五个天使》之外第六位“天使”;《1971-2000》是对于《发条橙》和《百万美元酒店》两部电影的引用和戏仿;《Lostalghia》篡改了塔可夫斯基的《乡愁》(Nostalghia)。 程然对于许多事情,总会形成一个专属于他的特有解释。比如艺术创作,他就不愿意定义为“创造”,或是“实现某个想法”,也显然不是“工作”,而是“传统意义的手工艺人”。 《在积极与消极之间#3》2014,胶片拼贴,图片提供:LEO XUPROJECTS 偶然间,他读到一则故事,说老鹰在某个阶段后会找一个悬崖,独自把自己的喙和爪子磨去,并处于一个濒死的状态,等待生出新的喙和爪子,获得重生。“这就是自然界的一种延续生命的规律,我用这个逻辑说服我自己,人也是如此,差不多到30岁左右,也会经历一个低谷,无论是创造力、生命力还有意识等所有的都会处于低谷,而人会在此时本能地去获得一个生命——一个孩子,为自己带来一种全新的生活,重新产生希望。” 陈维:一直做的是理想与现实间的落差 陈维,1980年,水瓶座,温州,毕业于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摄影:黄辉) 2004年,陈维在海双年展上见到杰夫·沃尔的“大灯箱”,他傻眼了,之后又见到了辛迪·谢尔曼的作品,她扮演公共汽车上各种角色,他更为震惊。虽然陈维在大学中也上过摄影课拍过习作,但这两组照片却从根本上颠覆了他对摄影的概念:“我感觉视野被打开了,原来摄影也可以拿来做作品。” 回去后他就开始琢磨,也和艺术家朋友聊,在2005年年底他就做了第一套摄影,取名为《彩色故事片中的无数次遭遇战》。这套作品中,人物在室外比如湖中的孤岛,或是天台上,做各种类似话剧舞台上的动作,从而形成一种荒诞、怪异的氛围,陈维借此抒发人与生活格格不入、窘迫的生活状态。 恰好在2006年初,上海当代艺术馆的《无休无止》摄影和新媒体艺术展发来邀请,希望他在现场做声音表演。但陈维却坚持以新完成的摄影参展。这也是他作为摄影艺术家的首次亮相,自此之后他更是一发不可收。 陈维,《塔》,2013 《飘》,2013 决定做艺术家时,陈维对艺术市场运作毫无概念。他只是单纯认为艺术家都特别穷,也做好了一辈子挨穷的决心,可来自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让他处于窘迫中,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最终成就作品《彩色故事片中的无数次遭遇战》。 幸运的是,2006年陈维就卖掉作品了,藏家是一个老外,花了一万美金。事实上,陈维在接下来的两年里没赚到多少钱,但他的作品却发生了改变:窘迫的青年忽然消失不见了,场景也从室外转向了室内,通常是一个精心布置的空房间,房间内遗留的线索散发浓郁的故事气氛。相片中主人公的缺席,反而延长了时间纬度,让人不得不去想象、揣测相片定格的那一瞬间的前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有人戏称相片中缺席的主人公,就是“小城青年”陈维自己,陈维倒不介意这个称号,他出生在村镇,而后温州上学,大学是杭州,如今又搬至北京,他穿梭在中国的城市和乡镇中,敏感地体察着现代化进程中的城乡以及城乡中的个体。他并不强烈,不是紧贴着时代,色彩浓烈地去描摹时代,他是以一种疏离的角度,用怀旧、抒情的笔调,去涂抹他眼中的美丽。 陈维,《In theWave》 陆扬:宇宙无敌超级美少女怪兽 陆扬,1984生,上海人,射手座,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研究生毕业(摄影:咖小西) “我喜欢以一种幽默的方式去展现残忍和痛苦”,这也是陆扬作品虽然涉及各种“重口味”的题材,却始终带着“幽默感”的原因。她不喜欢被称为“女艺术家”,其实连“艺术家”这个称谓她也无所谓。“我现在都不觉得自己是什么艺术家,只是可以用艺术家的幌子去做自己想做的事。艺术家就是一个方便自己有正当理由去实践本来够不到的领域的东西而已,谁在乎自己是不是艺术家呀?” 陆扬在纽约的首个个展《陆扬机房|录像厅》于10月25日开幕,“机房”部分将Wallplay店面转化成一个复古式街机游乐中心,展示2011年以来陆扬重要作品;“录像厅”部分则将ventana224布置成一个录像租赁站,展示6个视频作品。策展人王辛在新浪微博介绍陆扬时用了一句:“宇宙无敌超级美少女怪兽”。 无论怎么看,陆扬都不是一个“根正苗红”的艺术类学生,她从不主流。即使考入中国美术学院,选的专业也是新媒体系,原因是“不想被艺术形式局限自己的创作,对什么都有兴趣”。2007年本科毕业时,她既没想过做艺术家,也没决定读研究生,反而想找工作赚钱养活自己。而最终,她被保送了新媒体系的研究生,保送的原因,陆扬自己也不理解:“各种奇葩狗屎运吧。” 《忿怒金刚核》,2011 最初的亮相是2011年在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由张培力策划——陆扬:忿怒金刚核》,这是尤伦斯“由策划”系列展览,每次由一个成名的艺术家推荐年轻艺术家。陆扬的初次亮相技惊四座,她甚至被称为“新一代的中国试验艺术家中最有前途新生辈”。《忿怒金刚核》乍一看很像电子游戏,陆扬用电脑动画的方式将密宗中的大愤怒普巴金刚形象和人类大脑中负责愤怒情感的杏仁核图像叠合在一起。 《震颤麻痹-计划》 动画是陆扬经常选择的媒介,《子宫战士》就很容易让人误以为是某个日本动画的片头。事实上,“子宫战士”是陆扬创造的一个超级英雄形象,她为此做了设定:“子宫战士并拢双脚构成‘疾速的阴道’,高速喷射的血液推进飞行;子宫战士生产婴儿和脐带,并随时准备用作武器;子宫战士搭乘着盆骨状的游牧载具,以滑行和奔跑征服着空间;子宫战士可以针对敌人的染色体与DNA发动攻击,使对象改变性别甚至物种”陆扬制作了动画短片外,还有漫画、cosplay(角色扮演)和游戏。 陆扬反对将她片面地和日本动漫联系在一起,她辩解道:“我喜欢的东西很多,动漫只是一部分,我一直在做和宗教、脑科学、神经学、病理、行为主义心理学有关的东西”,她还举出了她的偶像——斯金纳和米尔格兰姆,前者是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创始人,后者发明了“六度分隔理论”和电击服从实验。 |
关键词:艺术家,个性,派系,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