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腿痛 可能血管闭塞引起
中老年朋友若出现足趾发冷、下肢酸痛、行走不便等症状时,应及时就诊外周血管介入科。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中老年人若出现腿脚麻木、发冷、疼痛、行走不便等不适,大多是缺钙、骨质增生或椎间盘突出等病变所致,只要多补钙或按摩等就可以了。其实不然。临床观察发现,很多以“腿痛”为主诉的中老年人并没有明显缺钙,骨质增生也并不十分严重,导致其“腿痛”的真正原因是血管狭窄或闭塞引起的肢体缺血。 早发现:“间歇性跛行”最有代表性 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的腿部缺血(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动脉硬化性疾病在下肢的表现。在70岁以上老年人中,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率高达15%~20%。 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可分为4期:①早期:病人常感觉下肢发凉、麻木,腿部肌肉容易“抽筋”。上述症状常被误认为是缺钙或骨质增生。②运动后疼痛期:若缺血状况得不到改善,病情继续发展,就会出现“间歇性跛行”。间歇性跛行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人最常见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行走一段距离后,因肌肉耗氧量增加而供血不足,腿部肌肉出现痉挛性疼痛,病人被迫停止运动。休息一会儿后,血液供应恢复,腿痛缓解。再次运动后,疼痛又重复出现。随着缺血程度的加重,病人能够连续行走的距离越来越短,从最初能行走几百米,到最后只能行走十几米,甚至几米。一般地说,疼痛最常发生在小腿,其次为臀部、大腿、足部等。③静息痛期:静息痛是肢体严重缺血的表现。此期病人在不运动时,下肢肌肉仍会因供血不足而出现疼痛,特别是夜间入睡后、抬高患肢时,疼痛更加剧烈。低垂下肢或轻微活动后,疼痛可减轻。此时,病人应立即去医院诊治,以免病情进一步发展。④坏死期:动脉严重闭塞导致下肢长期缺血、缺氧,足趾易感染且不易好转,后期则会出现溃疡、坏死等情况,病人常因足部剧痛而夜不能寐。若不及时治疗,许多病人将不得不面临截肢的严重后果。 早预防:“危险因素”要干预 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肥胖、糖尿病是导致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提醒广大中老年朋友,尤其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高脂血症、糖尿病,以及吸烟的中老年人,若出现足趾发冷、麻木、下肢酸痛、抽筋、行走不便等症状时,应及时去有外周血管介入科的医院就诊,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或下肢动脉造影等检查,排除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早治疗: “狭窄程度”决定治疗方案 1.下肢动脉轻度狭窄。治疗重点在于控制饮食、加强运动、干预危险因素。必要时,可服用一些抗血小板聚集和扩张血管的药物,如阿司匹林、潘生丁等。具体措施包括:饮食清淡,多食蔬果、豆类,禁食高脂及刺激性食物;积极治疗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戒烟;坚持锻炼等。研究发现,坚持步行锻炼可使多数病人的不适症状得以缓解。走路时,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引起缺血症状)。当出现腿痛等不适症状时,应停下来休息,待症状消失后,继续步行锻炼。如此反复运动,每天坚持1小时左右。 2.下肢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若病人已有严重的行走困难、夜间足趾疼痛等症状,应及时接受手术治疗,重建患肢血供。手术方法主要有3种:传统手术、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和联合手术治疗(传统手术联合介入治疗)。通常,医生会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如下肢血管病变程度、部位,是否合并其他全身性疾病等,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
关键词:血管,老年人,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