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城网秦皇岛频道欢迎您
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秦皇岛频道>>教育

好的教学是灵动与沉稳的

来源: 搜狐 作者: 2015-04-30 16:39:03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课堂是教师价值追求和职业理想得以实现的主要场所。对于一位好教师来说,课堂教学成败如何,关键在于能否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好教师心里一定明白,任何课堂都不可能百分百按照预设来运作,常会生成一些意料之外的、有意义或无意义的、重要或不重要的新信息、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好教师要能够及时捕捉课堂上灵光一闪的瞬间,给学生以引领和帮助。

  许多教师的课堂存在这样一个共同的问题:教师总是很有耐心地循循善诱,甚至是千方百计的要把学生导到课前设计的空间上去,导到设计好的答案上去。严格说来,这并不是互动,仍然是单向的传输。课堂教学本来就是千变万化的,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整体,处处蕴含着矛盾与碰撞:师生之间的,同学之间的,师生与文本之间的,文本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而这些矛盾与碰撞,往往就是生成的火花和引子!

  遗憾的是,有些教师往往对这些火花和引子视而不见,甚至毫无感觉,原因就在缺乏独特的感受力和敏锐的洞察力。也就是说,好教师应该是“灵动”的。一位教师如果缺乏“灵动”,就不可能捕捉到课堂上矛盾与碰撞之中的灵光一现的美好瞬间,也很难在矛盾与碰撞中感受到生命的涌动和人性的回归,实施您所推崇的的生命化的课堂。

  所谓的“灵动”,就是我们以前教育理论上讲的教育机智,我的理解就是教师的“课感”,也就是教师驾驭课堂的灵感。教师有了这种“灵动”,在课堂上才能够迅速发现、捕捉那些对课堂教学有帮助和有推动作用的瞬间,也才能够及时消解那些不利于教学、不利于课堂生成的负面因素。

  比如,课堂上突然有麻雀飞进了教室,怎么办?一是把它赶出去,二是不闻不问,再有就是相机引导,跟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前两种情况没有及时消解不利因素,而“相机引导”就是具有课堂的灵感,能将一些预料之外的情况为我所用。所以,我有个教学观点:“遇物则诲,相机而教。”

  教学不存在一个“以不变应万变”的灵丹妙药,由于时间、场景在变化,教育的“变数”是永恒的。既然“变”是永恒的,“不变”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师要灵动、善变。在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沉稳。所谓沉稳就是不能浮躁,现在的课堂教学当中有一种很不好的现象,尤其是低年级,就是动不动就表扬,鼓掌:“你真聪明!”“你怎么会想到这个问题的?”等等,这其实是一种浮躁。

  现实的情况是,有些教师当学生在思考、回答问题、完成练习、在与教师的互动当中,出现了思维、语言、表达有“顿滞”、阻塞的时候,有的教师就会拉下脸来说:“这个我都讲了多少遍了,你还不会?”

  要想成为一名好教师,一定要克服这种浮躁的心理,要埋下头来,回到教育的本真。教育不仅仅是考试和升学,更要“使人成为人”。在学生“成人”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知识,还需要许许多多的东西,比如适应生活、独立生活、改善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的意识和能力。如果从生命化教育的理念上来说,还应当“拓展生命的厚度”。教育的作用就是帮助学生丰富生命的色彩,用教师的生命润泽学生的生命,再让学生的生命反过来成全教师的生命。这当中,师生之间的作用是相互的,绝非单向的。

  所以,我强调在“灵动”的同时,还要讲究“沉稳”。比如课堂上,教师一方面要及时发现和催生有利于有效生成的火花,另一方面又要明白廉价的表扬是不利于学生成人的,同样动不动就棒喝,也是不可取的。换句话讲,好教师的沉稳表现在,当表扬的时候才表扬,当棒喝的是就棒喝,一定要把握一个“度”。

  好老师要达到“得意忘形”之境界。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这个“法”只是一个基本的框架、基本的教学环节。我始终认为,教学没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因为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年段,以及即时的课堂状态是不一样的。如果用一个统一的“模式”去教,就会很机械、很教条,就容易被这个“模式”牵着鼻子走,与我提倡的“课堂生成”啊、师生互动啊、生本互动啊、生生互动啊,就形成一种冲突,不利于达成我们提倡的“生命化课堂”的境界。

  将某种模式看成是“灵丹妙药”,是一件很荒谬的事情。有许多学校都有规定,一堂课教师只讲15分钟,其他时间都要给学生去练习,去探究。更有甚者,有的学校还以此来衡量一堂课是不是好课。这种现象蔓延开来不是一件好事情,是不利于我们的教师成为好教师的。

  我们都知道,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那么,为什么我们非要往人家的模式里钻呢?作为一名好教师,如果没有自己的个性和风格,能好在哪里呢?课堂其实就是师生的一种生命的相遇、一种生命的润泽。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思想的碰撞、语言的交流给对方以启迪和帮助:学生在这种帮助中,认识渐渐提高了,学养渐渐丰富了,生命也就渐渐丰厚了;随着学生生命的丰厚,教师个人的生命也就丰厚了,对课堂、对教学的认识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而不是死板地重复教案和原有的模式。好教师应该是摆脱某种模式束缚的人。

  好教师应当根据自己固有的知识、能力、水平、特长,来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我强调的“风格”是好教师身上固有的特征,这是一种更宏观的,高屋建瓴的专业追求。而现在盛行的建构“模式”之风,往往是微观的。微观到什么程度?微观到一个环节到另一个环节的过渡,连用什么词都有明确的要求。这样的教育、这样的课堂是可怕的,这样的教师是难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好教师。

  我一贯主张,好教师应该最求“得意忘形”的境界,努力让自己的教育教学成为一种美妙的享受。我说的“得意”包括三个维度:一是要“得教材之意”,也就是说要吃透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主旨、特点和编写者的意图;二是要“得学生之意”,也就是说要了解学生的需要,适时调控学生的学习情绪,使之渐入佳境;三是要“得课堂之意”,即充分认识到教育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而不是一套不变的、机械的程序。而“忘形”是指,一个好教师,首先得忘掉自己的教师之形,把自己与学生放在同一个层面,认识到自己是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要时刻以欣赏的目光看待学生;二是要忘掉教材之形,即不拘泥于教材和教案,也不拘泥于某一种程式,而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机智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方案,以适应千变万化的教育教学情况;三是要忘掉课堂之形,努力将课堂视为一个小社会和师生互动合作的舞台。只有这样,教师才会在与学生的合作、沟通中享受到教育的乐趣。

关键词:教学,沉稳,教育,课堂

责任编辑:武佩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