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都要有能力“给妈妈做到道菜”
今年母亲节过后不久,江苏广播电台93.7频道专门安排了一档子节目,叫做“我给妈妈做到道菜”。好几位小朋友介绍了自己如何下厨,或小炒或煎炸或煲煨,在母亲节这一天精心给妈妈做上一道美味菜肴的情况。一个个情真意切,无不蕴含着对母亲的挚爱和报恩的情愫。听后感慨颇多,联想翩翩,不吐不快。 这些在电台现身说法“我给妈妈做到道菜”的孩子,在我看来,他们都是懂事的孩子,都是有孝心的孩子,都是有出息的孩子。同时,都是孩子的家长进行良好教育的结果。父母亲从小就教孩子爱劳动,做家务活,掌握生活自理能力。否则,在母亲节,他们再想给妈妈做道菜,也心有余而力不足,到头来,还是妈妈做好,自己坐下就吃。 现在绝大多数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不是“公主”就是“王子”,顶在头上怕掉下,捧在掌心怕着凉,含在嘴里怕热着,两家大人都围着一个宝贝疙瘩转。要啥就给买啥,想吃啥就给做啥,饭来张口。有的孩子念中学了,还要爸妈穿衣服系鞋带。有次我去看望一个亲戚,她是停职租房专门陪女儿读大学的。进们一瞧,我实在有点看不下去。闺女仰在沙发上玩手机,妈妈又洗衣服,又要瞅着炉子上的锅,耽心稀饭烧淌。我于心不忍就冒昧地招呼一声闺女:“帮你妈看看锅呀。”不料,她妈妈却一脸无奈地说:“唉,咱这闺女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锅开呀!你看这盆里的衣服,全是她的,她长这么大,从来没洗过一个手绢一双袜子,我不来陪读怎么办?” 这都怪谁呢?还不是父母亲溺爱的结果。“一个馒头也要蒸熟吃”,这是老辈人的一句传世箴言,意思是,即便家里就一株独苗苗,也要把他培养成人,教会他自食其力。所以,独生子女决不是溺爱的理由。溺爱,只会让孩子缺乏起码的生存能力和最基本的生活常识。很早以前流传着这样的故事:有一天吃早饭时,妈妈没来及给儿子把鸡蛋剥好,让他带着在路上吃。谁知,中午放学回家儿子又把鸡蛋带回来了。妈妈问他怎么不吃,儿子说蛋壳硬硬的,没法吃。别以为这是天方夜谈,没有看过剥鸡蛋壳的孩子,可能还真的不知道煮熟的鸡蛋是怎么吃的。 “我给妈妈做到道菜”的宣传创意很有价值,其意义不仅止在给孩子灌输“孝道”理念,培养其热爱劳动习惯,更在于教会其生存本领,让孩子经常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非常必要。读书上进,长大成才,固然重要,不过,无论学问多深、才能多大,基本生存能力总是最应该掌握的。否则,真的不敢想象,他们长大以后怎么生活,总不能事事都靠保姆伺候吧?家境富裕的请得起保姆,经济拮据雇不起保姆怎么办?那老爸老妈只能给儿女当一辈佣人了。也许这是一些老人终生的懊恼沮丧和悔之晚矣的事情——谁叫自己不教孩子从小学家务。 孩子能想到和自觉“我给妈妈做到道菜”,那固然好。如果孩子没有这个意识,作为家长是不是应该经常主动教孩子烧烧菜、做做饭——这将是使孩子终生受益的父爱和母爱。文/石飞 |
关键词:孩子,能力,做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