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选”的民营银行“差”在哪儿?
尽管民营银行的大门已经打开两年多的时间,但是截至目前,真正拿到“准生证”的只有五家,更多的资本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铩羽而归。 2015年3月,云南鸿翔一心堂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宣布退出云南沿边小微银行的筹建,此举引发市场热议。实际上,打“退堂鼓”的出资方不止一心堂一家。2014年8月,国星光电也发布公告退出参与筹备了5个月的佛山民营银行。而其他几十家预核准的民营银行仍静静地“躺”在工商总局的案头。 这和当初所期待的场景几乎大相径庭。当民营银行的设立迎来“大松绑”的那一刻,市场异常振奋,就好像这只鲶鱼已经开始搅动银行业的固有格局,刹那间银行业仿佛要变了天。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那么怀揣着沉甸甸“梦想”的民营银行的申办者,为何迟迟没能“跨进”大门?它们究竟“差”在哪里? 最核心的问题在于,大多数民营银行的出资方更多看到的是“一举成名”的光鲜,却忽略了“十年寒窗”的必要。无论是经验、资本、风控、服务以及用户习惯等等问题,创办民营银行这条路并不如想象中的好走。 2013年以来,民营银行市场就成了非银公司关注的焦点,随着国家诸多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参与筹办银行,各大上市公司更是紧抓热点纷纷加入。 其实,在去年的申办热中,不乏资本炒作的噱头。从互联网,到商超、服装、快消、基建,甚至食品、能源等行业,不一而足。同花顺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共有49家民营银行概念股。伴随着种种质疑声,这些上市公司仍然淘到了实实在在的金子。 虽然在资本市场有较好的表现,但要想让民营银行实实在在“落地”并非易事。随着宏观经济增长放缓,传统银行业经营状况并不乐观。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五大行净利润增速均大幅下降至1.5%甚至更低,此前表现亮眼的股份制银行增速跌入个位数的也不在少数。 银行已经告别“躺着赚钱”的黄金时代。与此同时,不良资产方面更令人忧心——数据显示,一季度五大行不良贷款激增501.49亿元,几乎是去年同期256.48亿元的两倍。 民营银行作为一个高度市场化的领域,要让其在较为恶劣的环境中逆袭的可能性并不太大。在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业务同质化、坏账隐忧不断攀升的大环境下,民营银行的未来仍存多重变数。很多民资认为,现在发起成立民营银行可能并不是最佳时机。 不过,尽管前路坎坷,筹建民营银行的热情也并未完全冷却下来。 政策方面是一大推力。此前,银监会的口径是“对于符合条件的民营银行,成熟一家审批一家,审慎推进”。而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表示“推动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成熟一家,批准一家,不设限额”。此番首提的“不设限额”的说法为民营银行阵营的扩大带来很大的想象空间。 在政策的春风下,第二批民营银行迎来“胎动”。近日,金发科技、御银股份、佳都科技等3家上市公司联合发布公告称,将相互合作并与广州市其他民营企业尝试联合设立花城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然而,淘金不易,有分析人士对民营银行未来的经营并不十分乐观。待批复各家民营银行们或许应该另辟蹊径,思考什么才是适合自己的生存之道。 未来,唯有在细分市场发力,民营银行或许才能分得银行业的一杯羹,这就需要这些民资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和服务意识,开辟出更适合民资的独立空间。(记者 徐曼曼)
|
关键词:民营银行|财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