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王“央企制造” 或释放楼市新信号
央企制造天价地王的话题再次引爆房地产行业。 2015年10月下旬以来,北京、南京、杭州、佛山等多地拍出多个地王,继2012年房企疯狂拿高价地之后,土地盛宴再次扑面而来。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土地市场价格被不断推高,资金实力雄厚的央企国企则成为了土地市场上理所当然的“主角”,也无疑是最大的赢家。 央企地王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房价,挤兑了民企生存空间,难以保障房地产市场化程度的推进和提高。在第十二届中国地产年度风云榜上就有预测称“央企和大国企资本‘垄断’将使中国房地产失去生机和活力”,此论断不无道理。 在土地市场上,央企和国企的财大气粗让民企根本无力与其竞争。深圳一位民企开发商称,只要是优质地块,除非十分有实力的民企,一般的民企开发商根本没办法同这些国企和央企“叫板”,“他们竞拍时举牌根本就不眨眼。” 央企拿地参与土地竞拍本无可厚非,在平等的市场规则下,我们也不应该戴着“有色眼镜”看央企,央企民企都是平等的企业。如果是自然垄断有其合理性,但是一些央企国企在国有化管理下,恃“垄”而骄,不认真对待公众的监督,必然会导致缺乏竞争,市场化程度低下,房地产行业成熟缓慢。 央企拿地代表着国家行为,也是国家意志力的体现。在经济放缓的大环境下,基于房地产的支柱性地位,一则政府仍然要依靠“土地财政”来保证GDP增长,二则总有一些宝地需要有实力的开发商来拿,说通俗一点,央企更听话,而且也有实力,至少不太可能会有资金链破裂的风险,在品质上也会更有保证。从这个角度来说,央企攻城略地,并不是一件坏事。 然而,客观来讲,央企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房价。北京动辄5万元/平方米起的楼面价,售价“10万元+”豪宅市场已变红海。 央企号称是全民所有的企业,但是不少央企拿着全民的钱折腾,因为无须对百姓负责,盈利与亏损都不会对老百姓造成任何影响,也不会追究企业领导人的责任。而很多央企除了财大气粗并不懂市场,于是引进民营企业联合拿地并联合开发。 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曾抱怨称,“一线房地产市场目前基本上是由央企主导,由地方国企辅助开发,逐渐形成相对垄断的市场。”经过此轮楼市调控的洗礼之后,“国进民退”现象在房地产行业越演越烈,国企与民企充分竞争的游戏规则正逐步式微。 2010年,为了遏制高房价的快速增长,国资委下令,除16家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中央企业外,78家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央企退出房地产业务。实际上,没有哪一条规定央企不许拿地,国资委的“退地令”也没有明确的时间表。于是乎,央企拿地甚至地王的事却屡屡发生。 从让非主业央企退出房地产市场,到如今再默认央企拿地,再加上过去“国退民进”的号召,的确很难想通如今的行为,唯一的解释就是,随着楼市在2013年至2014年再次进入调整期,房地产央企、国企作用也发生了变化,国家对房地产的态度也在发生变化,这是中央有意或无意释放的一个信号,房地产支柱地位短期内还存在,但长期来看不可能再单纯过度依赖于房地产行业,在这一轮大调整中,房地产企业的集中度会越来越高,资源垄断将逐步向央企国企以及一些大民企聚合,而市场上一些中小房企将面临生死考验,甚至被淘汰出局。这是房地产在未来调整中的趋势所在。 |
关键词:楼市,房地产,国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