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离在艺术与资本之间的北京798
对于艺术圈的人来说,798这三个数字并不陌生,提到北京,甚至是中国的艺术区,798首屈一指。龙艺榜的重心在于稳定的客户群体,相比国内,国外的藏家更加青睐当代艺术。 对于艺术圈的人来说,798这三个数字并不陌生,提到北京,甚至是中国的艺术区,798首屈一指。然而从最初艺术家的创作空间,发展到以画廊为主的艺术品交易场所,再到今日越来越像一个旅游景区,798的变化,更像是一场艺术与资本的较量。 艺术家的乌托邦 刚刚修好的北京地铁14号线东段为想要造访798的访客提供了便利,这不是新金融观察记者第一次来到798,但却是耗时最短的一次。 从地铁站出来,恰逢两位女士也在询问798的方向,并且越是接近目的地,越多人询问。同行的女士说道:“这是我们第一次来798,以前一直听说这里挺好玩的,所以趁有时间就过来看看。”当被问及是否从事艺术相关行业的时候,这位“游客”说道:“我们和艺术完全不沾边,只是想来逛逛。” 对于这片区域准确的称呼应该是大山子艺术区(英文简称DAD-DashanziArtDistrict),其原来的主人是北京华北无线电联合器材厂,后来细分为706厂、707厂、718厂、797厂、798厂及751厂。这里曾是中国最保密的工厂之一,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许多关键元件和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许多重要零部件,就是出自这片厂区。 从2001年开始,这片区域的主人陆续将附近的厂房进行出租,于是来自北京周边和北京以外的艺术家开始聚集这片废弃的工厂,由于空间大、租金低,以及原有厂房自身具备的德国包豪斯建筑风格,艺术家们在这里“开疆拓土”,建立属于自己的乌托邦。 不到五年的时间,798开始涌入大量画廊。随着市场越发火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租金水涨船高。受资金实力的影响,此后的画廊越来越多,而艺术家的工作室却越来越少。 画廊主的角斗场 然而好景不长,艺术市场的起伏必然受整体经济环境的影响,2008年的金融危机波及到了艺术圈,798的画廊迎来了第一次“倒闭潮”。 艺术批评家、独立策展人朱其对当时的情况给出了这样的分析,“首先,画廊的从业人员对市场的认识不够,专业背景不够。其次,缺乏有充足资本的画廊,资本规模还是比较小。另外,在市场好的时候,画廊业没有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艺术品市场没有形成中低端市场,直接就奔向高价市场,艺术市场生意看似火爆,但拍卖公司分掉了三分之一左右的市场,一些艺术家也没有通过画廊代理,种种因素导致画廊业并没有从中获利多少。” 然而经过2013年左右短暂的喘息,艺术市场再次迎来了“寒冬”。 龙艺榜画廊策展人雷小姐告诉新金融观察记者:“如果单从数量上来看,798里面的画廊一直保持在两三百家左右,但是据我观察更新的频率很快,基本每年都会有大量进出,像龙艺榜这样在798经营10年左右“元老级”画廊也就十几家,可见市场其实是非常不稳定的。” 所以能够在市场不断起伏、优胜劣汰的背景下依然坚持至今的画廊,靠的必然是稳定的艺术品来源和客户群体,“核心取决于画廊主。”雷小姐说道。 龙艺榜的重心在于稳定的客户群体,相比国内,国外的藏家更加青睐当代艺术,所以海外买家的持续支持是龙艺榜能够在798坚持多年的主要原因。 同样表现稳定的艺·凯旋艺术空间来到798也有八年之久。他们的“门道”在于库藏“精品”,针对特定的高端客户,艺·凯旋有足够的名家名作可以“拿得出手”。 游览者的观光地 无论是龙艺榜还是艺·凯旋,包括其他画廊负责人共同认可的一点都是:“靠来看展的游客买画,几乎是不可能的。” 正如新金融观察记者走进龙艺榜展厅时看到的那样,来参观、看展的访客寥寥无几,“更不要说买画的人了”。 “国内的藏家会把关注度更多地放在中国画,或者是写实主义上,喜欢当代艺术的本身就少,喜欢当代艺术中非写实部分的藏家就更少了。”雷小姐解释道,“而我们画廊代理的作品恰恰是以当代艺术中的非写实版画为主,所以想要靠普通来看展的游客买画是非常不现实的,我们这个展厅起到的是展示和宣传的作用。” 艺·凯旋负责人态度就更显得直白:“我们是近几年才对普通游客开放展厅的,之前的艺·凯旋只对VIP客户开放,代理的也基本都是曾梵志、岳敏君这样当代艺术名家的作品。” 然而经历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越做越大的艺·凯旋也开始关注一些年轻艺术家,几千块钱的价格降低了画廊的门槛,于是也开始有普通藏家,甚至是游客从展览上购买作品。 “但这仍然不是我们盈利的主要来源,”该负责人称,“大部分普通参观者面对几千块一幅的画作仍然嫌贵,相比之下他们更加青睐画廊旁边的工艺品店。” 于是,798似乎正在经历下一次转变,这次转变的推手依然是资本,越来越多的小画廊被市场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礼品店、咖啡厅和餐厅。毕竟真正来画廊买画的人越来越少了,把798当成一个旅游景点的人越来越多了。 只不过这个景点有些特别,人们张口闭口总离不开的两个字是艺术。 |
关键词:北京798,画廊,艺术,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