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城网秦皇岛频道欢迎您

李殿基:不愿再见到枪的机枪手

来源:秦皇岛新闻网 作者: 2016-03-18 10:37:00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讲述人:李殿基

  年龄: 93岁

  抗战经历:1938年4月参军,在冀中、晋察冀、晋中等地区,坚持敌后抗战近8年,当过机枪手和工兵,参加过大小200多场战役

  4月底的一天上午,阳光很好,许多人换上了薄薄的单衣,可93岁的李殿基老人还穿着厚外套和保暖裤。看到记者,他仔细辨认,在老伴的提醒下终于想了起来,笑着说:“你可变胖了。”

  10年前,记者曾采访过李殿基老人,那时他已83岁高龄,精神矍铄,回忆往事时,时间、地点、人名都记得很清晰,曾经学过的抗日歌曲唱起来也一字不差。 10年后再见,老人显得苍老了一些,因为心脏的毛病,之前住院两个月,刚刚出院,说话时间长了,就要歇一会儿。谈话中,老人还把我们的摄影记者误认成了身形相似的外孙,但提起70多年前的战斗经历和战友们,他的记忆仍然很清晰。

  70多年难以放下的心事

  为抵御日本侵略者,数不清的年轻人前仆后继,牺牲在战场上,他们令活下来的战友一生难以释怀。

  我记不清到底是1941年还是1942年了,只记得是冬天,下了雪,营长组织了一次主动出击,45人分成两组,反穿着大衣,白里子朝外作伪装,攻打日伪军的一处营房。营房位于一处山顶的平地,山非常陡,再加上下雪,爬起来很难。鬼子和伪军出操时都光着脊梁,冬天也不例外。这次主动出击就是为了利用这一点想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营房有铁丝网围着,战友们用铡刀砍断铁丝网冲进去,按照计划,一队和正在出操的敌人搏斗,另一队攻占营房缴获敌人的武器,我和我最好的战友王振刚冲在这后一队的最前面。营房门口站岗的只有两名日本兵,在距离营房百米左右时,站岗的鬼子开枪射击,一下就击中了王振刚,他当时就牺牲了。鬼子开完枪后就跑进营房关上门,爬到高处向下射击,我们的队伍顿时处于不利位置,操场上的敌人也已跑散,面对不利形势,我们选择主动撤退减小损失。

  王振刚和我一起从河北抗大三团工兵教导队到山西祁县独立营决死队,他比我还小两岁,就这样牺牲了。后来我往定县、深州好几个地方都写过信找他的家人,都没有消息,也不知道他的家属有没有享受到烈属待遇。

  说到这里,李殿基老泪纵横,声音也哽咽了,他从兜中掏出手绢擦拭着泪水。没能找到战友的家人,成为老人70多年来一直放不下的心事。

  用智慧和敌人斗争

  在武器和装备都远落后敌人的情况下,八路军和百姓们用智慧与侵略者作斗争。

  我们是声东击西,神出鬼没,专打冷不防。那时候,我们隔一段时间就去炸敌人的铁路,破坏敌人的电线。打听到有军用火车要过来,就在铁路上隔100多米安装炸药,到时候一引爆,车头、车中、车尾一起炸。割掉敌人的电线后,敌人马上就派人来修,修电线时敌人把枪都架在电线杆上。我们发现了敌人的这个习惯,割完电线后不离开,躲在山中的大石头后面,等敌人把枪都架到电线杆上后冲出来收缴他们的武器,十多个敌人望风而逃,八路军在后边一个个追,追上一个就问“是日本人吗?”前面几个都不是,追到最后一个人,也说“不是的”,但口音却不对,再多问两句,果然是个日本兵。我们押着敌人、扛着铜丝满载而归。

  那时候俘虏了日本人会交给后方处置,后方有日本共产党员,对日军俘虏进行说服教育。为了预防俘虏的日本兵跳山涧逃跑或是自杀,晚上都会把日本兵捆起来,但会和他说一声。这名俘虏看八路军公正地对待他,态度也软化下来,还教我们一个打鸟的办法。

  和平年代不愿再见到枪

  怕老人情绪激动,记者不敢也不忍心再谈起,他被日军杀害的父亲和几位至亲,还有100多位乡亲。在李殿基参军前的几个月,1937年农历八月十二,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进了他平静的家乡——河北灞县姜家营村。在那一天,日军在两个小时内杀害了村里147口人,尸首被拴成一排扔进村中的大池塘,染红了池水,其中就有李殿基的父亲、二伯、二妈和堂叔。那一天,300多人的村庄,7家绝户,李殿基失去了7位亲友。那一年,李殿基只有15岁,他是背负着国仇家恨参军的。10年前记者曾采访过李殿军老人,他回忆起被杀害的亲人时眼眶泛红、声音哽咽的样子记者至今还记得。无论过去多少年,失去亲人的痛苦仍是刻骨铭心。

  老人说,参军时领导一看到他,说:“这么大个子,抗机枪去吧!”他就这样成为一名机枪手。那时机枪是部队的珍贵武器,一个连队只有一挺。后来在回民支队、在独立营决死队他都是机枪手。采访将要结束时,老人握着记者的手说:“我也不知道怎么了,越来越幼稚,想起以前打仗的事儿就想哭。”老人接下来说的话却让人沉思:“打完仗我不愿意再看到枪,有时候看到公安同志的枪我都躲得远远的。”
告别时,记者在他的耳边大声说:“谢谢您,没有您和您的战友,哪有我们的太平日子!10年后,我再来采访您!”
记者手记
请记住他们
10年前采访老人时,我幼稚地以为那只是一段光荣岁月,10年后听到老人这句“不愿意看到枪”时才意识到,对于经历过战争的人来说,那又是一段不愿回忆起的伤痛。当年,他们拿起枪抵抗,只是不愿做待宰的羔羊,只是想保护自己的亲人和家园,正是这种无奈,才有了我们今天这个和平年代。
铸剑为犁70年,我们之所以一再回忆,就是为了时刻提醒自己:再也不要成为待宰的羔羊,再也不要承受这样的苦难。不少抗战老兵渐渐远去,一些记忆也将消失,抗日老战士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请记住他们。(记者 刘旭伟)

关键词:

责任编辑:李兴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