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奉献诠释知识的力量
——痛别“太行新愚公” 长城网系列网评之十六 河北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35年如一日,扎根太行山,打造了“富岗”“绿岭”等知名农产品品牌,带动10万多农民群众脱贫致富,被誉为“太行新愚公”。李保国去世后,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表达深切哀悼,他的先进事迹经中央和省内媒体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岗底村漫山的苹果花开了,葫芦峪成片的核桃林绿了,而他,却走了,走的如此匆忙。从没有一个教授的去世可以刷爆公众的微信朋友圈,在网络上,上百万人怀念祭奠他,29万多网友在手机微信中为他点亮烛光,有感恩的、有感动的,更有怀念的。无数的报道,无数的怀念,也让李保国教授的形象变得清晰起来,“太行新愚公”、“科技财神”,这些称呼让我们看到一名学者本分的回归,见证了一位知识分子内心纯粹的力量,看到了一名“农民教授”无私奉献的家国情怀…… 李保国,这位“农民教授”把名片印在了太行山上。一身尘土、两脚泥巴,李保国扎进太行山35年,35年里,每年在山里“务农”200多天,他和农民摸爬滚打在一起,手把手地教他们操作,不仅帮助山区农民实现增收28.5亿元,带领10万多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还为太行山老区人们培养了一批“永久牌”的土专家。他的教授名片靠知识的力量、靠务实的作风、靠百姓的口碑,牢牢印在了群众心里。 李保国,这位“科技财神”把知识转化成了生产力。我们常说“知识就是力量”,教授在很多人眼里,都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知识分子,他们的知识从书本里来,终究到哪里去?是为自己捞金还是造福百姓,李保国给出了我们答案。富岗苹果、绿岭核桃、南和红树莓;邢台前南峪、平山葫芦峪……他用科技之手,点亮了一连串闪光的名字,把荒山秃岭变成绿水青山。“老百姓需要什么,我就研究什么”,他把论文写在了大地上,他说“我是农民的儿子,见不得穷。”“还有许多山区农民在过苦日子,我必须把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全部贡献出来。”“太行山的父老乡亲富起来了,我的事业才算成功。”…… 像李保国这样,用知识造福百姓的优秀知识分子有很多,比如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科坛“三钱”、两弹元勋邓稼先等,他们为知识找到了最光明的出路、最广阔的天地。但也有一些知识分子做学术墙头草,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挡不住利益的诱惑,到处做嘉宾、到处走穴、到处卖力为商家代言,知识不是为百姓造福而是为自己捞金,这样被铜臭腐蚀的知识分子,是不会在人们心中占有一丁点位置的。 李保国,这位“太行新愚公”,用奉献诠释了知识的力量,用生命诠释了一个知识分子的责任与担当。李保国曾说,他有三个家,一个是永久的,在河北农大家属院;一个是临时的,在几个主要帮扶基地;一个是流动的,在他那辆越野车上,因为常年奔波,生活没有规律,再加上高强度的工作,李保国先后患上了重度糖尿病和重度疲劳性冠心病,但他闲不下来,在生命的最后几天里,他依然忙碌着,他甘当“拼命三郎”,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多年来,经他直接帮扶的村庄已达到四十多个,间接带动发展起来的村有百余个,他用科技的力量,把荒山变成金山,他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了一个知识分子的“以身报国”。 有一种人,虽已离去,却永被铭记。有一种精神,穿越时空,却历久弥新。李保国走了,但他的精神与太行同在,他是太行山上永不熄灭的“灯塔”,为千千万万个知识分子照亮前行的路,他是一座丰碑,一座新时期党和人民的知识分子的丰碑,永远矗立在太行山上。(魏金改) |
关键词:李保国,奉献,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