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城网秦皇岛频道欢迎您
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秦皇岛频道 >> 书画

当我们看艺术展时我们在看什么

来源: 网易 作者:王梦颖 2017-01-12 09:14:42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随着大众审美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将参观展览列入日常行程中。可是每个人受美学教育的程度各不相同,那么我们在看展的时候到底在看些什么呢?我们应该如何看展?

  安塞姆·基弗《奥西里斯和伊西斯》,1985-1987年

  安塞姆·基弗《古代的女子》,2004年

  近日,安塞姆·基弗在伦敦白立方画廊柏蒙西空间的全新个展吸引了大批群众去看展。在展览时,不乏小朋友组团参观、临摹,还有不少粗略逛一圈便在休息处长歇的人,当然也有很多认真欣赏作品,细细浏览的人。看到这一情形,笔者不禁在想,当我们在看展的时候,我们在看什么?我们应该看什么?

  当我们在看展时,我们在看什么?

  毛姆曾说:“任何一把剃刀都自有其哲学”;后来村上春树引用并加以说明:“无论何等微不足道的举动,只要日日坚持,从中总会产生某些类似观念的东西来”。

  何多苓《抚摸马的女人》,艺术家何多苓以“伤痕美术”表达抒情现实主义,温柔的笔触在画布上呈现出一个动人的唯美世界。

  莫奈《撑阳伞的女人》

  英国学者T.J.克拉克的一场观展实验中便很好地印证了这一说法。在洛杉矶做短期访问时,他曾经49次走进同一场画展,而整个展览只有两幅画。克拉克非但没有看腻,反而日益着迷。

  在持续一个多月的观展中,他每天都有新发现:画面随着天气的变化、时段、光线等,有着不同呈现,他甚至能感觉图像动了起来。他把观看记录最后写成了260页的书,这位艺术史学家为画展可以如何看提供了范本。

  杰克逊·波洛克《秋韵》

  对于不少大师级的看展人,他们可以不计较时间地盯着一幅作品,看它的韵味、神气,从作品的创作时代谈到社会背景再到艺术家的人生经历。可以因为一副契合自我感知的作品不寐不食,为一幅难得的画作潸然泪下。只是,对更多普通观展者而言,恐怕不是人人都具备化静止为生动、化作品为精神的艺术眼光。

  2016年春季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作品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在看展时,其实有不少抱着以“提高生活水平及审美趣味”为目的的“外行人”,他们大多数时候都处在一个“我是谁、我在哪里、我在干什么”的迷茫状态中。因为没有受过相关教育,没有对应的美学知识储备,所以看不懂作品、不了解作品的背后意图是常态。由此才会出现拍照发朋友圈、给作品配文等玩味状态。

  而还有一群人,则是懂一些门道却没有深究的“半吊子”。

  《陆垚知马俐》片段

  电影《陆垚知马俐》中有一个片段,男主角陆垚和女主角马俐在画展上看着一幅毫无内容的“画”,畅谈“美是虚无的”,结果只是那幅作品还没来得及摆上去而已。这一情形揭示了现代生活中,人们对艺术作品的一个很普遍的现象——过度解读。

  《陆垚知马俐》片段

  当你在看一幅作品时,有时即使看了作品简介也没有办法get到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内涵,这一定也时常发生,而大众常常会带上自己的阅历进行解读。这对于本身就是要引起大众共鸣及思考的作品来讲当然是一件好事,可是有时人们会过度揣测艺术家的意图,从而闹出不少笑话。

  方力钧《时光》,方力钧所创造的“光头泼皮”的形象,标志了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上半期普遍存在的无聊情绪和泼皮幽默的生存感觉。

  我们应该如何看展?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对艺术作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本身并不是一件坏事,在艺术面前人无高贵卑贱之分。只是,在我们提升自身审美时若懂那么一点点门道会不会更好呢?

  尼奥·劳赫《Die Fremde》,此件作品以100万美元的价格在2015香港巴塞尔艺术展上售出。尼奥的油画作品中将广告设计、现实主义和连环画的元素结合起来,并不流畅的色彩和打破常规的色彩对比。

  笔者认为,首先要明确看展的心态及目的。在众多展讯前你选择了这个展即代表了你对它有期待,那么,应该在看展时尽情享受艺术家花费了大量精力与时间做出的作品,而不是走马观花,拍照“到此一游”。

  曾梵志《面具系列》

  艺术家曾梵志近期在798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举办的大型回顾展上,他的代表作之一《面具》系列也被展出。《面具》系列被公认为是中国当代前卫艺术运动中最具代表性与洞察力的系列作品,艺术家想表达在渴望与恐惧里挣扎的矛盾、忧虑与存在危机,需要观众放下手机细细观看,才可能在强烈的色彩和笔触中感同身受。

  其次,在面对如此多的展览选择时,要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点,慢慢品味,毕竟不适合自己的再“高端”也难以消化。在欣赏时试着以不同角度、方式来品味作品背后的含义,通过作品介绍、画作形式、构图、用色、笔触等尝试理解创作者的心境。

  Anish Kapoor的艺术装置,现已成为芝加哥的城市地标。

  当欣赏一幅画作时,要看各种元素的构成和布局、笔触的软硬、颜色的构成、物件、人物与背景的处理手法、光的来源和阴影等等,但最重要的还是用心去感受作品带给你的情感共鸣和冲击。在欣赏一件雕塑或装置时,不妨围绕着作品走一圈,试着去思考它是由什么材料制作的、作品如何与这个空间相互呼应、作品造型的寓意和作品本身想表达些什么。

  莫奈《日出·印象》

  莫奈《睡莲》,莫奈作为印象派的大师,善于通过光影与色彩表达情感。

  从构图华丽的中世纪油画、怪诞荒芜的现代版画、梦幻飘逸的羽毛和水晶,到看似可以丢弃却表达了深刻内涵的垃圾袋、立在公共场所的各种怪异雕塑……艺术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往往能很快抓住观众眼球,但在艺术的丰富性让观众大开眼界的同时,也应该思考“为什么这些作品被称为艺术”、“艺术家想表达什么”。如果遇到某个感兴趣的作品,不妨记下作品的名称及信息,以便日后更好地对作者和他的作品深入了解。

  陈澄波《绿荫》,1930年,此件作品以195万美元的价格在2015香港巴塞尔艺术展上售出。陈澄波以浓墨线条描绘战争阴影下的中国,也忠实记录了特定时代的人文生活。

  当你观察两幅喜欢的作品时,你可能会发现它们吸引你的地方完全不同,因为没有两个艺术家的思想和感受会完全一样,而表达之后更是完全不同。这时,看展便像是一个不断发现和探索的过程,你要做的就是用心享受这场视觉盛宴。有时,看新的作品比专注于某几件作品更加重要,因为通过对比,你能发现不同作品的独特之处。

  安迪·沃霍尔《玛丽莲·梦露》,版画,1967年。安迪以那位性感的好莱坞影星的头像,作为画面的基本元素,一排排地重复排立。那色彩简单、整齐单调的一个个梦露头像,反映出现代商业化社会中人们无可奈何的空虚与迷惘。

  巴斯奎特作品,其艺术表现形式是涂鸦艺术,相对沃霍尔的新写实主义,他的风格是新表现主义,某种意义上,是脱胎于沃霍尔但却“反沃霍尔”的概念,他曾说他的画作上的每一个符号都是有意义的,他和沃霍尔说:他的画作都是无意义的,是不是相似又相反?

  一个展览,不免要面对几种人:艺术家、策展人、批评家、观众等等。通过这几种人的不同解读,即使是一件作品也会因这几种人的不同表达而产生完全不一样的态度,这就更需要观众在艺术家创作、策展人布展之后独立去感受、品味以及领悟了。

  草间弥生的南瓜

  说了那么多,其实就是这么几点:看展前不要随大流、假高端,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展才不枉看展的意义;看展时没必要因见到“大师”的作品就亢奋不已,而是要放平心态静静从多角度去品味、感受;遇到有人讨论作品时不妨站过去虚心听听,可能又开启了看展的新角度;遇到自己喜欢的作品时从作者经历、作品背景等方面入手,你可能会看到更多作品背后的东西。

  梵·高作品

  即使如此,以上说的这些还是会有许多人不懂,但那又如何呢?其实画家有时只在意人们是否看出了事物的流动本质。倾诉欲望极强的梵·高对此说过:“当我画太阳,我希望人们感觉它在以惊人的速度旋转,发出骇人的光和热浪;当我画一片麦田,我希望人们感觉到麦粒内部的原子正朝着最后的成熟和绽开而努力;当我画一棵苹果树,我希望人们能感觉到苹果里面的汁正把果皮撑开,果核中的种子正为结出果实奋进……”

  罗伯特·亨利作品

  罗伯特·亨利也说过:“只要你为人诚实、正直,并拥有一颗求知与好奇的心,你就能看懂艺术。你并不需要接受过专业的美术教育,你只需以开放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就能看到艺术的美好。”

  所以,有时“看懂”一个展不比享受一个展好到哪里去。而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打开家门,看看哪里还有你感兴趣的展吧!

关键词:新表现主义,艺术展,大师

责任编辑:李兴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