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城网秦皇岛频道欢迎您
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秦皇岛频道 >> 商讯

如何塑造中国互联网的众神时代

来源: 搜狐网 作者:虎嗅 2017-10-12 10:26:00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腾讯和阿里在科技领域的寡头竞争导致它们不断通过投资发动代理人战争,而新兴科技企业利用了巨头间的博弈迅速成长。当它们的股权分散到无法被控制时,这些准巨头可能动摇腾讯和阿里对中国互联网已经持续多年的统治。

  一

  2017年的中国互联网,已经从BAT三足鼎立变为了腾讯和阿里的争锋。

  先抛开印象,看一下冷冰冰的数字:从市值的角度,阿里和腾讯是市值分别是4500亿美元和4000亿美元,而百度是800亿美元;从收入的角度;阿里和腾讯分别是240亿美元和220亿美元,百度100亿美元;从利润的角度,阿里和腾讯分别是65亿美元和62亿美元,百度17亿美元。从企业运营的财务数据角度,百度已经被阿里和腾讯远远甩在了身后。

  虽然BAT的简称仍然时常出现,但百度和前两者已经远不是一个量级的企业。

  同时,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似乎看到中国互联网的双巨头腾讯和阿里都在探索一种“多元化科技集团”模式。我们看到他们的触角遍布中国和全球的社交、电商、娱乐、出行、文化、医疗、AR/VR、企业服务、线下零售等多个行业,我们看到他们在中国投资了几乎所有你听过的科技新兴企业,中国知名的VC合伙人把这叫做“神仙在天上打架”。我们看到他们各自在互联网特定领域内的准垄断优势,而这种优势,借由资本操作,还在不断放大。

  让我们看一下数据。

  Mergermaket的报告显示,腾讯过去5年总并购投资额为625亿美元,其中2016年投资213亿美元,即1400亿人民币,相当于拿其当年总收入的97%做了投资。阿里过去5年总并购投资额达419亿美元,其中2016年投资135亿美元,即900亿人民币,相当于其当年总收入的56%被拿来做了投资。如果做一个加总,我们会发现,腾讯和阿里在过去5年一共已经在全球投资了1000亿美元。

  这两家公司的巨额投资都投向了什么方向呢?VC Saas的数据显示,腾讯投资额最大的5个行业分别是:文化娱乐(870亿)、金融(302亿)、电商(114亿)、汽车交通、生活服务。阿里的投资比较平均,投资额最大的8个行业分别是:文化娱乐(302亿)、金融(294亿)、电商(223亿)、生活服务、房产家居、汽车交通、企业服务、社交。

  看到特点了吗?这两家公司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文化娱乐、金融、电商这三个领域进行集中投资并购。这是为什么?

  腾讯和阿里在这三个行业的竞争也许会决定中国互联网接下来的20年。但是在具体研究这三个行业的重要性之前,我们必须先明白腾讯和阿里目前所处的位置与战略。

  从财报上看,这两家公司的收入结构其实都比较简单:腾讯2016年1520亿人民币收入中,700亿来自游戏(占46%),380亿来自在线增值服务,270亿来自广告,170亿是支付和云业务;阿里2016年1580亿人民币收入中,1340亿来自电商(占85%),67亿来自云服务, 147亿来自视频/娱乐,30亿来自其他业务。

  因此,从业务角度看,腾讯是一个社交+游戏公司,通过社交平台获得流量,然后通过游戏、增值服务和广告的方式赚钱。而阿里目前仍然是一个电商公司,虽然云服务和视频/娱乐业务增长非常迅速,但是电商仍然是其最核心的业务,没有之一。

  看到这里,我们会自然提出一个新问题,为什么当这两家公司的主营业务相对明确时,还要进行如此广泛的投资布局?VCSaaS的数据也间接展示了,除了共同的那3个重点行业,这两家公司的投资还遍布物流、旅游、硬件、零售、体育、AI、生活服务、地产家居、企业服务等多个行业(阿里投资加油站和腾讯入股特斯拉是它们近期的两个跨行业投资案例)。

  之所以说这是腾讯和阿里在探索的新模式,是因为这种在拥有主营业务的前提上还大量进行多元化投资的模式在科技领域非常少见。

  美国的科技公司大多拥有较明确的主营业务,并围绕主营业务进行投资或并购活动。

  以Apple为例,2016年总收入2160亿美元,其中手机销售占63%,电脑+平板占21%,16%来自服务和其他,可以理解为一个电子产品公司,出售整合的硬件+操作系统,Apple过去几年收购了30多家公司,包括Intrinsity 、AuthenTec、Beats等,大部分的公司被收购后都会终止自己的服务,然后将自己的业务纳入苹果的业务板块中,Beats虽然保留了品牌是个特例,但是其产品定位(耳机)和品牌定位(轻奢)和苹果都有着高度的协同效应,投资滴滴10亿美元目前目的不明(苹果一向不向外界透露其收购意图),但是在中国市场关系、苹果的汽车计划、推广Apple Pay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也不难看到其背后逻辑。

  当然,Apple的文化一向是不倾向于对外投资或并购,其在创投和资本市场上也一向是看客,那我们看一下Google的投资逻辑。虽然Google以大量充满奇思异想和前瞻性的内部项目闻名,但是其收入结构其实非常简单,2016年903亿美金收入,其中794亿来自网络广告(占88%)。Google的业务可以总结为搜索+广告。

  在这种模式下,Google所做的几乎所有努力都指向一个目标:让更多人使用其搜索端口,所以寻找更多的上网入口是第一要务。因此我们看到了它做了Android系统、做了地图应用、做了日历应用:都是为了寻找更多的入口。

  Google历史上最大的几笔并购包括:摩托罗拉移动(125亿美元)、Nest(32亿)、DoubleClick(31亿)、Youtube(16.5亿)、Waze(10亿)。这些并购的逻辑都非常明显,摩托罗拉的价值是让Google可以通过掌控硬件而更好地把控Android系统市场,而且通过获得大量专利也可以给Apple带来压力;Nest则被认为是家居智能化的关键入口,可以为Google的核心搜索业务带来入口;DoubleClick是网络广告平台,和其主营业务直接相关;Youtube可以带来大量流量以及Google当时急需的账号体系;Waze是在线地图,符合Google的地图入口战略。

  当然,Google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有完整的初创投资团队(GV,原名Google Venture)和战略投资团队(CapitalG,原名Google Capital)进行系统化的投资布局,也的确对Uber、Medium、Jet.com、23andme等和主营业务关系不大的公司进行了注资。其创始人Larry Page和Elon Musk关系非常不错,同样对人类的未来有足够的野心,因此这些在硅谷被称作“moon-shoot projects/ventures”才得以出现在Google的投资列表里。

  当然,Google也能充分认识到GV portfolio里的大部分公司(包括CapitalG里没有被彻底并购的)是不会影响到Google的主营业务的,所以才在2015年实行了Alphabet的重组,让其主营业务彻底清晰化。

  二

  那么,为什么腾讯和阿里的投资策略和美国科技企业看起来有一些不一样?

  有三种可能:

  1.变局:中国科技/互联网的发展程度整体仍然落后于美国,因此产业格局尚未稳固,新科技和传统产业变革在互动作用中会在很短时间内产生新的独角兽、甚至新的巨头,所以现有巨头必须防患于未然,广泛投资,以防自身随时被颠覆;

  2.竞争:中国科技行业的竞争局势尚未稳定,巨头间竞争激烈,引导它们在大量同质化产品上短兵相接;同时,激烈的竞争也促使巨头在对外的主营业务上大量投资,以通过“代理人战争”实现牵制目的;

  3.瓶颈:中国的科技巨头的主营业务瓶颈明显,所以均在思考如何找到新的方向,因此通过跨行业早期投资寻求思路;这么推断的逻辑是,在成熟国家市场,当一个企业每年对外进行大量投资时,通常意味着这个企业的本身发展已近趋平稳,因此对外投资很可能代表公司在寻求转型;

  第3种可能性可以初步排除,腾讯和阿里巴巴的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率都在50%以上。无论是游戏还是电商市场,在中短期内都不会有瓶颈之忧。当然我们后面会提到,在增长上,阿里(纯上市公司层面)面临比腾讯稍微更大的挑战,因为无论阿里还是京东的GMV增速都在下滑,折射出电商在中国可能已经初步触及了天花板,而阿里快速增长的云业务占收入的比重还非常低,在短期内并不能弥补电商业务下降的隐患,当然,阿里把潜力巨大的支付和金融业务分拆成了蚂蚁金服,这块业务的增速是惊人的,所以阿里集团的总体增速在中短期内也不会成为大问题。

  第1种可能性会引起的潜在质疑是,虽然美国总体科技行业发展时间较长、成熟度较高,但是新科技的涌现速度远超中国(AI、AR/VR、大数据、fintech),大量新兴科技的不断涌现也会带来新的竞争者,因此美国科技巨头所面对的变局不一定小于中国企业。况且,相比于中国的双寡头(A+T,在泛科技领域可能还可以加上华为)局面,美国科技公司所面对的是一个更多等量竞争者的市场(Google、Apple、Facebook、Amazon、Microsoft、IBM、Intel、Oracle等),而且他们之间并没有资本联系,而多竞争者会带来更大的不平衡。

  但是,如果我们看数据,会发现:的确,美国已经很久没有出现新的巨头了。Uber、Airbnb、Tesla、Netflix、Snapchat、Stripe可能是近几年人们所记得的为数不多的科技新贵,但是他们的成立时间分别是2009年、2008年、2003年、1997年、2011年、2010年。

  而在中国,美团、滴滴、今日头条、蔚来汽车、摩拜、ofo分别成立于2011年、2012年、2012年、2014年、2015年、2014年。即使在腾讯和阿里“像神仙一样在天上打架”时,中国“准巨头”出现的速度却一点也没有变慢。

  也许,腾讯和阿里所面临的竞争环境,的确是一个更加复杂的变局。

  另一个相关的论点是,中国科技行业发展的速度太快,你无法预测明天会发生什么,也不知道下一波风口可能会创造出什么新的准巨头,所以科技巨头才需要更加焦虑地跨行业投资。

  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对的,如果我们去看企业服务(SaaS)市场,中美两国的市场规模和成熟程度差距是明显的;但是除了企业级市场以外呢?社交、搜索、门户、电商、出行、旅游、外卖、支付,在你能想到的消费级科技市场上,中国目前的成熟程度并不逊于美国,在某些领域(支付、社交、出行等)的规模甚至已经超过美国。况且,当出现一个全新的消费级科技产品时,美国市场的规模增速也是惊人的(回想一下Uber、Airbnb、Tesla、Snapchat在美国的早期增速)。从这个角度上看,除了一些科技基础设施产业更为成熟外,美国市场在面对一个新消费科技机会时,和中国、印度、巴西、俄罗斯、欧洲这些市场没有任何区别:都会疯狂增长。

  但是,新兴消费互联网市场的增长对现有巨头造成了实质威胁吗?Uber和Lyft快速成长起来了,可是对Facebook和Apple造成了什么冲击?唯一的冲击可能是对Google的无人车计划,但是无人车显然并不是Google认真投入的主营业务(顺便说一句,当真的出现业务冲突的时候,Google在Uber的投资似乎并没有起到什么缓冲作用)。Tesla成长起来了,对Google和Apple造成了什么冲击?可能只是启发了Apple也踏入汽车市场。Snapchat是一个有趣的特例,它2-3年前给Facebook的主营业务造成了很大压力,但是Facebook在收购未果只有反倒用“腾讯式”的方式压制了它,Instagram Stories让Instagram的日活达到了5亿,月活达到了8亿,而Snapchat的市值从3月份刚上市到现在已经跌去了一半。

  第2点可能性:竞争呢?从事实上看,腾讯和阿里的确在各自的主场进行了大量的投资。腾讯投资京东是一个最好的案例,而且我们也需要记住,腾讯对电商行业的投资额在其所有行业的投资中是第3名,而且腾讯在东南亚投资的Shopee和印度的Flipkart也对阿里的国际化产生了足够的狙击效应。反观阿里,在社交领域的焦虑和投入也一直没有停下,投资陌陌、控股微博、强推来往和钉钉,都是对腾讯的社交领地主导地位的反扑。

  在硅谷,类似的事情也有发生。但是,这种竞争导向的内生动作或外部并购很难说起到了效果。Google的社交尝试已经基本偃旗息鼓,Facebook的移动操作系统计划早已被放弃,科技巨头们的更多精力和金钱仍然被放在各自的主营业务上。

  但是在中国,这种代理人战争似乎非常奏效。腾讯通过支持京东而让阿里承受非常大的压力(想象一下Google或Apple通过入股Ebay而让亚马逊倍感压力的场景?),而阿里通过持有微博也在和微信在开放性社交和社交媒体等细分领域持续作战,微博的市值已经超过200亿美元,接近Twitter的两倍,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阿里带来的广告业务的功劳。

  但是,一个关键的问题是,激烈的双寡头竞争是否让市场中的新玩家反而可以利用巨头之隙借以成长,从而最终威胁双寡头的地位?这就把第2个可能性和第1个可能性联系了起来:会不会是寡头竞争导致了更复杂的变局?在这种假设下,短期看似稳定的局面反而带来了长期的混乱与不确定。

  滴滴、美团、饿了么、摩拜、ofo的成长最具代表性。他们在腾讯和阿里的眼皮底下成长起来,成为了价值数百亿美金的准巨头。如果没有腾讯和阿里(及其嫡系资本)的注资和扶持,即使在美国,你也很难想象初创企业能以这样的速度成长,无论是在业务上还是估值上。

  说到这里,顺便提一下今日头条,这个公司目前还没有接受来自BAT任何一方的投资。这实际上是一个恰当的局面,因为对这样的一个体量的公司来说,无论是腾讯还是阿里,投资几亿美元,占其10-20%的股份都是无法对其实现控制的,而投入的资本以及可能附赠的流量或资源支持反倒会助推其的成长,更不用说为其免去的本该面对的激烈竞争。中国的传统行业商业大多非常了解“小股东会被大股东宰割”的道理,轻易不会做少数股权投资,而在互联网领域,由于活跃的资本注入,因为管理团队通常也会被压缩到小股东的地位上,所以这个道理并不是那么显而易见,但是对于今日头条来说,张一鸣的股份和控制权仍然近似于传统意义的大股东。这个时候任何巨头对其进行少数股权投资,都不是一个好主意。

  面对今日头条对在线广告市场的侵蚀(2016年前10个月的收入达到了60亿,全年预计在80-100亿之间),百度和腾讯应该只有两个选项:

  1.   对其进行残酷的竞争(想想Facebook是如何用Instagram打击Snapchat的);

  2.如果竞争落于下风,就全资并购,哪怕支付一些溢价(同样,借鉴Facebook为什么以190亿美元收购Whatsapp)。因为一旦腾讯或百度向头条注资甚至提供流量支持,只会相当于养狼为患。而阿里压根就不应该加入这张战局,无论是业务上还是资本上。

  在不断的变化和激烈的寡头竞争中,腾讯和阿里投入了数百亿美元到这些新公司中去,但如果最终不能实现控股,最终可能会产生一群股权高度分散的科技新贵(准巨头),它们既不属于腾讯又不属于阿里。这些科技新贵的股东包括科技巨头、国有资本、国有企业、海外资本、传统行业巨头,最终导致了管理层虽然持股被降到了非常低的水准(5-10%以内),但是实际对公司可以实现控制。

  这是一个什么景象?虽然这些公司还没有上市,但是在资本的倒逼和层层加码下,已经和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差别不大了。

  做个有意思的对比,腾讯通过在一级市场上投资滴滴,帮助其烧掉了几十亿美元,最终获得了10%的股份;同样,腾讯在今年初花了几十亿美元,现在持有特斯拉5%的股份。这两种情景的差别是什么?唯一对腾讯业务起积极作用可能就是前者在过去2-3年帮助腾讯普及了微信支付,但是问题是,就算腾讯和阿里在2013-2016年间不向滴滴和快的投几十亿美元,这些打车企业还是同样需要微信支付或支付宝,同样可以通过其高频交易助推在线支付在中国的发展,只不过速度不会像现在这么快。

  目前腾讯和阿里各自持有滴滴约10%的股份,一旦滴滴实现上市,所有权结构更加分散,将不会为腾讯和阿里带来显著的业务协同效应,毕竟我们看不到打车和社交/游戏的协同关系,也看不到打车和电商/云的协同关系;支付可能是一个唯一的联结点,但就像之前所分析的,支付合作不需要股权注资才能实现。

  事实上,阿里巴巴去年对美团的态度转变印证了这种悲哀,根据王兴的回忆,阿里巴巴对王兴说:“滴滴的现状对我们而言是失败,所以我们不会允许这种情况再次发生。”

  当然,以上一切都只是事后诸葛亮的分析,如果让我们再回到4年前,所有利益相关方仍然会做出一样的选择:这是寡头垄断竞争天然所带来的囚徒效应。

  而这些新巨头的成长,为行业带来了更为复杂的变局。

关键词:腾讯,互联网,时代,商讯

责任编辑:李兴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