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汽车是四维打三维?
王坚在2015年阿里与上汽成立互联网汽车基金的时候说过,互联网汽车的趋势是人、车、路、基础设施四个维度的交互。时隔两年,上汽把升级后的“互联网汽车”拳头产品荣威RX5推上了台前。在互联网汽车的语境中,动力、性能、油耗这老三样儿被淡化,智能、交互、服务、体验这些软实力成为主打。 那么,“四维”的互联网汽车给乘客到底带来哪些特别的体验? 一、“四维”在哪? 前面说过,互联网汽车的四个维度是“人、车、路、基础设施”之间的交互。我知道有些人可能会习惯性地想到导航软件,事实上汽车能够承载的互联网场景远远超出了车内和车外,网上和网下。 以2018款荣威RX5为例,升级后的斑马智行系统中高度集成了阿里云和阿里系应用,理想情况下,你在不经意间就能完成“四维”交互。比如你约了姑娘出去自驾。路远,道儿不熟,天还下着雨,一边开车还要一边想着聊点什么调节气氛。这时候你可以说话间秀一下语音互动,命令系统“关闭天窗”、“打开空调”、“开启导航”。随后启用“组队”模式,和同行的车辆一起共享定位和位置,最多可以组10辆车,跟着车队走,路线就解决了。中途需要停下来吃饭,系统会根据阿里口碑的数据给你推荐合适的馆子。需要停车或者加油的话,支付宝支持的无现金支付方式可以优先结算。而且,所有的服务都免流量。 那么“四维”在哪里?上面的例子中,你不用时时刻刻想着让汽车连上网,却自然而然地省了不少心。因为对车交互依靠语音识别,对路交互交给了导航和定位,对基础设施的交互由阿里云负责,最终人体验到的只有服务。 二、与其说是车联上了网,不如说是网包容了车 与传统汽车厂商不同的是,互联网汽车自然而然地将互联网文化代入到汽车之中,产生了新的化学反应。 从上一个部分的例子可以看出,汽车已经成为继PC、手机之后另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网络接入点。不可忽视的是,汽车本身也是同样具有强大基因的汽车文化的载体。比如在汽车文化强大的美国,数量众多的KFC汽车穿梭餐厅,设计的初衷就是“不必下车,即可完成消费”。同样,看电影也可以选择去“汽车电影院”。强大的公路文化还催生了“公路片”这样的电影类型,以及“变形金刚”这样的文化标志。 在中国,“汽车文化”尚属小众,互联网文化和汽车文化的碰撞产生了一些新的场景,正在弥合“开车时间”和“生活时间”的鸿沟。比如在荣威RX5中绑定阿里账号体系后,你可以将虾米上的音乐平移到车里,在家没听完的路上接着听。再比如前面提到的智能停车场和智能加油等类似功能,客观上满足了“不必下车,即可完成消费”的需求。 畅想一下,未来甚至还可能根据你的行车记录,车内车外情况,行车习惯等数据给你出具“行车报告”,告诉你怎么合理安排出行和生活也未可知。 与传统造车思路不同的是,互联网车型身上正呈现出互联网和汽车文化的融合产物。换个角度看,互联网正在弥合“开车时间”和“生活时间”的鸿沟,让“小众”的汽车文化能够向更加强势的互联网文化借势。 三、本质还是把人留在车里 显然,大多数汽车厂商存活的原因是私家车作为现代生活方式的重要象征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所以,无论是互联网车型还是传统汽车厂商,最终目的是把车卖出去。而卖车的本质,是要把人留在车里。 传统汽车厂商的思路是把人留在驾驶室里,是驾驶人思维。所以大多数品牌和车型看重动力、性能、油耗,也乐于强调发动机、变速器和底盘。让开车更愉悦,让人找到开车的乐趣,这是传统汽车厂商的“三维”。 而互联网汽车则更看重人在车中的整体感觉,强调车的服务功能和人在汽车这个空间内的体验。所以像荣威RX5等互联网车型也开始加入智能防夹电动全景天窗、双区自动空调、超豪华数字音效等一系列提升体验的配置,为的是补强互联网车型的“四维”。 回到文章最初的问题,媒体经常会发问,“四维”的互联网汽车能打赢传统汽车厂商吗?其实,从汽车行业整体的角度来看已经不重要了,因为无论如何它们最终都要在“把人留住”的道路上殊途同归。 |
关键词:互联网,汽车,商讯,四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