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六集以2016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引用的“绝知此事要躬行”为题目,围绕“笃行”这一主题,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的实践观。
经典诵读人于姗朗读了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在冬天夜晚读书时教导他最小的儿子子聿,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肤浅的。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亲自实践才行。陆游《杂兴十首以贫坚志士节病长高人情为韵》:“千载高夷齐,采薇忘其生。”《乌龙雪》:“颇念采薇人,清坐焉得食?”《题龙鹤菜帖》:“坐令龙鹤菜,犹愧首阳薇。”《种菜》:“时清闾里俱安业,殊胜周人咏采薇。《自伤》:“往从二士饿首阳,千载骨朽犹芬芳。”《二友》:“放翁闭门得二友,千古夷齐今岂无?”《梅》:“人中商略谁堪比,千载夷齐伯仲间。”
陆游把伯夷、叔齐视为效仿学问无遗力的古人,纸上得来之后,所要躬身力行的千载高人、千载芬芳、千古二友、千载商略。
思想解读人、清华大学艾四林教授从尚行——言胜于行、敏行——明辨善行、力行——身体力行三个维度,讲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笃行”的实践观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出自西汉刘向《说苑·政理》。刘向在《说苑·立节》序言中论述了立节立与行的关系。士君子的行谊在于用勇断而果敢的行动践行道德观念,树立节义品行。践行节义,必须能够甘于勤苦,恬于贫穷,轻于死亡。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山而其志节得以彰显,不轻于死亡,怎能有这样的行为呢?伯夷叔齐轻于死亡,杀身以成仁、杀身以成廉,立义以行道,得以“名传于后世,与日月并而不息”。
经典释义人、中国人民大学毛佩琦教授讲述了程门立雪的故事。杨时和游酢拜见老师程颐,正赶上程颐熟睡,二人在门外恭敬侍立耐心等待。程颐与哥哥程颢并称二程,是程朱理学的创始人。二程的母亲侯氏在在程颢9岁、程颐8岁的时候为他们讲述晋代吴隐之酌贪泉的故事。听母亲讲完吴隐之《酌贪泉》诗“古人云此水,一歃怀千金。试使夷齐饮,终当不易心”之后,程颢当即写下两句诗:“中心如自固,万物岂能迁。”自幼受到伯夷、叔齐影响的程颢、程颐把伯夷、叔齐作为“存天理、灭人欲”理学思想的代言人。在《河南程氏遗书》中,程颢、程颐称赞伯夷度量可知、清既如此、圣人极清处、此清者之量、气象甚宏裕。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出自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的《日知录》。顾炎武把到永平府拜谒夷齐庙作为北上游学的必经之地。他带着两匹马、两匹骡,马用来换骑,骡则用来驮书,在永平府卢龙城写下《谒夷齐庙》: “言登孤竹山,忾焉思古圣。荒祠寄山椒,过者生恭敬。百里亦足君,未肯滑吾性。逊国全天伦,远行避虐政。甘饿首阳岑,不忍臣二姓。可为百世师,风操一何劲。”把不忍臣二姓的伯夷叔齐视为百世之师、终生楷模。顾炎武《与友人论学书》谈论为学之道,提倡重实学而不尚空谈。伯夷、伊尹的特点不同于孔子,但他们有与孔子相同的地方,那就是做一件不义的事,杀一个没有罪的人,就算能得到天下,他们也不去做。如果不把有耻放在首位,就是没有根基的人。靠没有根基的人来讲空虚的学问,虽然天天提到圣人,反而离开圣人越来越远。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青春是用来奋斗的。新时代,是每个中国人的新时代,要做新时代的开创者、奋进者、奉献者,而不要做这个新时代的彷徨者、旁观者。
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奋斗是艰辛的,奋斗是曲折的,奋斗是长期的,但奋斗者是幸福的!(作者 宋海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