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即至,很多人踏上回家的旅程,准备与家人一起分享这个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团聚总是令人欢喜的,但对很多年轻人来说,每到这个时候却又不得不忧虑一些“春节烦恼”。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日前推出的一项联合问卷调查显示,受访的2001名35周岁以下已婚人士中,70.0%的已婚受访青年正被“过年回谁家”的问题困扰,70.9%的已婚受访青年认为好好处理这个问题有利于家庭和谐。澎湃新闻网的另一份网络调查显示,截至1月31日13时,420名投票者,20-24岁年龄段有29%表示被催婚,25-28岁年龄段有43%被催婚。
什么时候结婚、什么时候生娃,到底该去哪一方家里过年,诸如此类恐怕是“春节烦恼”中最具代表性的话题了。这些话题折射了中国人自古以来对家庭、亲情的观念,正是这些观念催促着长辈“过度关怀”晚辈,同时也是社会演进的结果。一方面,现代社会加剧了个体的流动,年轻人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早已不再局限于出生成长之地,随之而来的是婚姻家庭关系超越了地域边界,空间距离拉大了,自然就有了过年去哪里的选择题;另一方面,则是观念的剧变,无论是教育的熏染还是经济上的独立,都让年轻一代有了越来越强烈的个性价值理念和人生追求,由此产生所谓的“代沟”。对长辈和晚辈双方而言,与其纠结于这些烦恼,甚至为此而争吵闹心,倒不如正视其客观存在的必然性,泰然处之。
倘若首先放平心态,有些烦恼并不难以解决。以“过年回谁家”为例,大可以像专家建议的那样,两边轮换着回。对很多80后90后家庭来说,双方都是独生子女,这时候如果再守着“哪有在女方家里过年的”那种“大男子主义”想法,或者以自我为中心的“必须听我的”,大概就属于“身体进入了新时代,观念还停留在过去”或是不近人情了吧。如果思路再开阔一点,还可以选择“反向过节”,把一方父母提前接到家里,等到吃过了年夜饭还可以“错峰”到另一方家里去探望,如此与双方长辈都有了团聚的机会,岂不是一举两得?
再说催婚,虽然年轻一代在微博上、朋友圈里吐槽颇多,然而至少笔者在前述那份网络调查中看到,只有10%的人表示“不理解,不明白”,另外两个选项中虽然认为父母的话有无道理的几乎各占了一半,但都表示“理解”。由此可见,绝大多数人都认可长辈的苦心,冲突的只是价值观而已。在很多年轻人眼里,今天他们所处的各方面环境,都早已迥异于过去相对封闭的社会条件,即便是价值观念的内核一致,但他们也可以有更多的方式选择。如此,相比争论孰对孰错,心平气和、直接了解、清楚明白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也未尝不好。
人们常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也许上面这些讨论并不能涵盖问题的全部,但想来想去,总觉得这些“烦恼”即便再令人头大,落到现实中也无法超越父母与儿女之间天然的情感。意见不统一的时候,不妨多一些换位思考。再想开一点,长辈要催婚就任由他们说去吧,毕竟春节假期也就7天。(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