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在给市民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城市管理带来不少麻烦。针对个别企业在北京发布“禁投令”之后仍然违规投放,北京市交通委近日发布消息,称将开展为期一个月的专项整治活动,全面清理无序、违投、废弃共享单车。对存在违规现象企业,由相关部门约谈并限期整改清理,逾期不改正者,依法进行惩处。
犹记得共享单车诞生之初带来的惊喜,媒体称它为“新发明”,社会资本纷纷竞逐,头部企业风头无两,甚至到海外开疆拓土。行业赛道最拥挤的时候,市面上不仅集齐了“红橙黄绿蓝”各种颜色,许多企业还大打“车海战术”,大批量生产订单,强调对各城市优先覆盖。彼时人们还预料不到,市场很快将进入“洗牌期”,第二梯队企业纷纷倒下,头部玩家也风光不再。从开始到衰落,共享单车这个商业奇迹坠落之迅速,对今天的许多共享经济创业者都有启发性。现在有人想到一个点子就大喊“颠覆”,但问题是传统没那么好颠覆。任何事物都要经历时间的检验,传统作为人类经验的探索和积淀,自有它的可取之处。就此而言,创新创业不仅要解决商业盈利问题,更要取得和一般社会传统的有序衔接。
不同于网约车冲击了出租车市场份额、电商企业占领了线下零售份额,共享单车很难找到直接冲击对象,因此在发展过程中没有受到尖锐的利益阻碍,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受社会秩序的约束。共享单车发展至今,不仅垃圾车辆有了围城之势,违停偷窃等老问题也一概没有解决,完全符合经济学的“公地悲剧”理论。该理论认为,一项资源本身是有限的,对这项资源,每个人都有使用权,却没有权利阻止他人使用,导致每个人都对这一资源倾向过度使用,最后造成资源枯竭,每个人都没有得到好处。总体来看,共享单车是一项无秩序事物,尽管单车的产权很清晰,但道路资源的管理权并不清晰,当所有企业都过度攫取有限的道路资源,最终导致的就是无序、违投、乱停甚至废弃,给公共管理带来麻烦。
“公地悲剧”的核心是缺乏公共管制。尽管我们对新事物秉持“审慎包容、鼓励发展”的态度,但行业也要认识到,市场竞争不能以扰乱秩序为前提,谁能更好地把握创新方向,适应政策导向和用户需要,谁就能赢得政府和消费者的信任。现在的问题是,包括共享单车在内的许多共享经济,都习惯把潜在收益留给自己,把潜在风险转嫁给他人。比如许多单车企业只管投放,而不管投放的质量,不管后续的管理,有的故意降低成本、追求数量,甚至任由问题单车堆积,这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对此,管理部门不能总是默默无闻地收拾烂摊子,而必须通过强硬措施进行回应:“谁获益、谁买单”。既然某些单车企业总是回避短板,甚至公然违背“禁投令”,那么就应该依法惩处,让企业承担必要的风险和代价。
治理共享单车之乱,就要强化公共管制。当然,这里的管制不是指为市场设置准入障碍、要求获得许可或者牌照、为产品或服务设置严格标准等老办法,而是按照“政府管平台,平台管单车”的思路,更多实现事中事后监管。此外要划出红线和禁区,让企业看到创新创业有规矩,不能“只有好处没有责任”。(王庆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