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你知不知道“红石路”这个名字,只要你来过夏天的北戴河,就很难与这条路失之交臂。
今年的旅游旺季,这条460米长的路每天的人流量达到10万人次,越到夜晚越熙攘热闹——
沿路两旁聚集着110多家商铺,霓虹闪烁,铺开一条向南直通大海的商业街;路西侧的刘庄民宿区万家灯火,映出四下整洁的环境……即便是偶然经过,你也一定会被吸引,加入那欢乐雀跃的人潮。
而对于每天数十万人涌入这条路的缘由,57岁的红石路市场商户王金平和74岁的刘庄村村民王宝祥心里有着自己的答案。
王金平的店铺和王宝祥家的民宿隔路相对,生计都系在这条路上的两位老伙计已经认识了30多年,红石路的发展变化原因,就藏在他们生活变迁的轨迹里。
一条乡间小路的
30年蜕变
8月17日晚上6点,王金平在红石路的店铺里忙碌起来,他的两家小店一个搞餐饮,一个卖工艺品,每年能带来十多万元的纯收入。
1983年的这个时候,王金平也会推着自行车走过红石路,那时北戴河刚刚被批准为旅游区,游客陆续到来,他在自行车上挂些工艺品沿街叫卖,做起了小生意。
经过红石路时,王金平总会匆匆而过,这条乡间的沙土路彼时还没有名字,一到晚上漆黑一片,没有游人会在此停下脚步。
3年后,根据整体规划,红石路成为划分当地海滨镇刘庄村民房与疗养区的界限,因此得到扩建。修路时,工人们挖出了很多红色石头,也就有了“红石路”这个名字。
同年,38岁的王宝祥当上了刘庄村村支书。旅游人数激增,经常超出疗养区宾馆的接待能力,王宝祥响应政策号召,带着村民腾出空房办民宿。
“那时大伙儿的收入主要靠打鱼,都没啥条件,民宿就是平房、大炕、一个草垫子、一个蚊帐子……”王宝祥说,尽管如此,往来的游客还是让小村庄和村边的红石路热闹起来。
于是,红石路市场也在那年建了起来,“塑料棚加水泥台子,就是一个铺子。”王金平一边比划一边回忆,作为最早进入市场的商户,他的生活从此与这条路相连。
“市场改造了几次,1998年盖起了房子,后来又和刘庄一起翻新。”王金平说起的翻修,也在王宝祥记忆中,“那是2010年,民宿都已经从平房变成了三层小楼,政府出资把市场和民宿的外立面统一粉刷,这条路整齐了不少。”
而在他们看来,红石路最面貌一新的提升,是出现在近两年。
如今的红石路路面整洁,随时走上去都像新刷洗过一般;市场里的各个商铺都经过精心设计,装修各异又都融入统一风格中;一排排刘庄民宿,是样貌整齐的五层小楼,在路的一旁点缀出温馨气氛……
“以前的马路市场早没影儿了,现在咱是一条漂亮的商业街。”王宝祥和王金平说起红石路,眼里都是自豪。
改变是一座城
发展的缩影
15日晚上8点,来自沈阳的游客王姣走上红石路,跟随人潮一直走向海边。
“这条路让我很吃惊,游客人山人海的,路边还有不少小吃店,可居然一点垃圾都见不到,一个烟头也没有。”王姣指指路面说。
为此,王姣仔细观察了一会儿,“我发现各个店铺的店员都会用夹子把附近零星的垃圾捡起来,能发动个体商贩注意环境卫生,说明管理很有秩序,是咋做到的?”
王姣正在思考,一队身穿不同制服的工作人员从她身边走过。这是一支由北戴河区城管、公安、市场管理和卫生监督部门抽调人员组成的综合执法队,他们的身影从早起开始就穿梭在红石路上,直到深夜游客散尽。
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的工作人员谢兆瑞也走在队伍中,“综合执法可以形成合力,提高效力。”他停下脚步介绍,“不过,现在大家的自觉意识强了,管理起来难度不大。”
10年前,北戴河区开始对红石路进行规范管理,渐渐杜绝了长期无序经营造成的门前乱摆乱放,向排水管道倒污水,到处拉客、揽客等问题。
2016年,红石路已成为吸引大量游客的步行街,作为区综合执法部门的重点管理对象后,环境进一步提升。“现在,没有再用喇叭或者高声呼喊去吸引客人的情况,大家都觉得那是扰乱秩序的。”谢兆瑞说。
近年来,北戴河提出像“绣花”一样精细化治理城市的理念,管理涉及方方面面,而整个城市的发展,都在红石路上留下了印记。
每天,红石路上随处可见环卫工人和园林工作者打理着细小的角落;在全区“烟头革命”的带动下,市民志愿者会经常来捡拾垃圾;志愿服务的风气愈浓,今年,商户们也组成了50人的“平安志愿者”,自发地维护起安全和环境。
前不久,城市风貌委员对红石路店铺的牌匾进行了重新设计,一个利用商铺屋顶进行主题动漫装饰的想法,又在人们脑海中初见雏形。如今,红石路已开始从打造“夜生活”向“夜文化”转型。
而与这条路紧紧相依的刘庄村,已拥有民宿412户,年总收入5000万元,旅游产业集群效应日见明显。
转眼30年,那条只有渔民知道的乡间小路,已经成为指引、改变生活的通途,其中变化的原因,王宝祥和王金平在心里给出的那个答案非常一致:规范。(秦皇岛晚报记者王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