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频道 > 今日聚焦

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开放风劲恰扬帆

来源: 秦皇岛日报  作者:孟晓东
2021-06-23 15:17:34
分享: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开放风劲恰扬帆

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改革开放如擎天巨笔在这里写下了飞速发展的壮美篇章。

37年艰苦创业、风雨兼程。

37年砥砺奋发、沧桑巨变。

时光匆匆而过,于漫长历史如弹指一挥,于开发区却是风华正茂的流金岁月。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这片土地成就了伟大的开放梦想,绘就了磅礴的时代画卷。

沐浴春风,蓄势起航绘蓝图

1984年似乎没有什么特别,可是这一年,又确确实实非同寻常,许多后来的巨大变迁,正是在这一年埋下了伏笔。

1984年,初春的北京,奏响了改革开放的春之舞曲。3月26日至4月6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召开沿海部分城市负责同志座谈会,秦皇岛被列为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4月12日,时任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委员的谷牧同志单独召见河北省和秦皇岛市负责同志,传达座谈会议精神,决定在秦皇岛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市党、政领导从北京回秦后,立即召开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市长办公会和各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传达相关会议和中央领导指示精神。经过多次会议研究,几经修改完善,在中央、省帮助指导下,《秦皇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大纲》正式上报省政府,并呈报国务院。同年10月27日,国务院特区办公室向市政府下发了《关于秦皇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域界限的通知》。就这样,坐拥山海、毗邻京津的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有幸成为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的第二家国家级开发区。

时任市政府市长的顾二熊曾兼任开发区第一任工委书记和管委会主任,多年后,老人曾回忆道:“没有资金,人才匮乏,经验更是欠缺。仅就开发区的选址,就经过了多次论证。最后还是谷牧同志亲自拍板,定在了大小汤河之间的一片区域,面积1.9平方公里。”

蓝图已绘就,开发区蓄势起航。

1985年4月25日,一个永远载入开发区史册的日子。市委、市政府在汤河畔举行开工典礼,开发区正式破土动工。靠仅有的0.93亿元国家贷款,在1.9平方公里土地上,开发区人开始了艰苦创业。

“选址在大小汤河之间,也是为了便于管理。”开发区地方志办公室原主任苗艺回忆说,2004年,开发区修志时,他对那段历史作了深入了解和考证,彼时毕竟刚刚改革开放,没有成功经验借鉴,其实大家都在摸着石头过河。

或许当初,许多人都不会想到,多年后的开发区在一代代建设者的披荆斩棘、埋头苦干下,不断冲破“束缚”,一路高歌、发展壮大。与其说是1984年的春天埋下的彩蛋,不如说是开发区人用他们身上那股拼劲儿给这座城市为这个时代创造出一个又一个惊喜。

蹒跚起步,开放梦想振翅飞

“怎么开放,怎么建设,这些都没有现成的经验。”老开发区人张占文回忆当年开发时的艰难仍旧历历在目。每一个开发区人的身上都有着一股拼劲儿,这就是坚持做对的、但可能不太容易的事。

1985年12月,开发区批准成立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华燕邦迪制管有限公司。和那个年代的许多人一样,王庆华也作出了改变人生的重大抉择。

“当时,改革开放不久,开发区还是新鲜事物,虽然华燕邦迪是开发区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但我十分看好企业的未来发展。”今年已经75岁的王庆华回忆起当年仍旧记忆犹新。他说,离开原市玻璃机械厂工会主席的岗位到开发区华燕邦迪时,他已经快40岁了,一切都要从头做起,当时家人、朋友并不支持,他也做了很激烈的思想斗争。因为项目选得好,员工有干劲,企业后来发展得很好,事实最终证明王庆华的选择是正确的。

1985年到1994年的10年间,开发区制定了“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逐步积累、滚动发展”的开发建设方针。将国家支持的9000多万元银行贷款、土地出让金和财政收入捆在一起,从水、电、路、气、讯等入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从区域选址到建立组织机构,从基础设施建设到优惠政策制定,以至招商引资工作的开展,开发区每一项工作、每一个决策、每一点成绩,都凝结着各级领导的关怀和帮助,都倾注着每一个开发区人的心力。然而,由于母城有限的支撑能力和开发区弱小的自我滚动能力,创业步伐举步维艰。10年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69亿美元,引进内资9.07亿元,进区落户的也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

“二次创业”,砥砺奋进搏激流

时光转到了1995年,此时的中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已然形成,国家给开发区的政策优势明显弱化,再加上两年后的亚洲金融危机,使开发区面临的发展形势异常严峻。

背水一战才能激发潜能。为此,开发区在全国同类开发区中率先开始了“二次创业”。

“以人为本,奋发图强,卧薪尝胆,再创辉煌。”新领导班子刚一组建,就提出响亮的口号。1996年7月,在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洪的倡议下,开发区举办了“中国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开发研讨会”,确立了“以高新技术为向导,以现代工业为基础,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方针,开发区发展按下了快进键。

彼时,39岁的苗艺正式从市旅游局调到开发区工作,亲眼见证了开发区“二次创业”的蝶变过程。初期,开发区狠抓投资环境建设,让苗艺记忆犹深。“记得一次全区大会上,管委领导因为一名驻区单位员工到外企报销几百元饭费拍了桌子。”苗艺说,管委领导讲得恳切,招商引资是开发区的生命线,每一个开发区人都要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投资者,积极帮助企业解决问题。也正是投资环境的不断优化,换来了大批优质项目落地。

“二次创业”的1995年至2007年,开发区引进外资项目401个,内资项目3083个,累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78.8亿元,主要指标实现了20%以上的增速,开发区一跃成为全市工业经济的龙头。

“二次创业”为开发区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ISO14000国家示范区、河北省环境保护模范区的金字招牌,中国投资环境40佳城市、跨国公司最佳投资开发区等殊荣,在为秦皇岛开发区增光添彩的同时,也赢得了国内外投资者青睐的目光。

时光荏苒,2008年,开发区已成长为集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等园区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新区,但其中不少企业存在能耗高、污染大的问题,不能适应国家未来绿色低碳发展方向的需要。

转型升级,创新发展赢未来

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开发区再次下定决心调整全区产业结构。最后,决定淘汰一批,转移一批,还要改造升级一批,全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打造经济升级版。按照产业布局安排,西区侧重引进高端装备制造、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布局汽车零部件企业以及科技型企业、技术研发机构,突出高新技术产业特色,东区侧重开发高端重型装备制造业和现代物流业。

从此之后,开发区在转型升级的道路上高歌猛进,GDP的含金量越来越高,发展速度日益加快,增长势头日益强劲。随着时间的推移,全区产业聚集效应不断凸现,形成了汽车及零部件、粮油食品精深加工和高端重型装备及智能制造等主导产业集群,以及精密电子信息技术及智慧消防和康复辅具及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集群,建成了世界最大汽车铝制零部件基地、中国第二大汽车玻璃生产基地、重要高端装备制造基地、北方最大粮油食品加工基地。

好项目相继落地,大企业纷至沓来,得益于投资软环境的不断优化。为了与国际惯例和国际市场接轨,开发区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统领,坚持以“诚”招商、以“优”便商、以“信”安商,不断优化服务举措,创新服务内容。目前,已经形成了项目引进审批服务全过程、项目建设服务全方位、企业投产服务全天候的“三个服务体系”,并大力推行服务承诺制、限时办结制和全程代理代办制,率先在全省实施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立了行政审批局,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审批事项办理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

目前,开发区已成功吸引了美国通用电气、联合技术、ADM、新加坡丰益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和中信、中粮、中船、中油、哈电等众多国内知名公司来此投资兴业,引进了中信戴卡、金海食品、哈电重装、天威秦变等一批龙头项目。开发区也成为了集国家级综合保税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等园区为一体的现代化、多功能、综合性绿色生态产业园区。

回眸创业路,虽然艰辛困苦,但留给开发区人更多的是成就喜悦。开发区人几乎都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若干年前,市里相关部门统计年度经济数据准备上报省里,开发区的数据却迟迟未到。这时,有人说,就这样报上去吧,开发区那点儿数字可以忽略不计。

一句“忽略不计”,曾经深深刺痛着开发区人的心。有统计记载的1987年,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为738万元,完成财政收入709万元。现如今,开发区12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机勃勃,气象万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在此投资兴业。2020年,开发区以占全市1.64%的土地面积,创造了301.18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的17.9%,财政收入占全市的17.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占全市的42.5%,实际利用外资占全市的34.6%。

当前,开发区较好发挥了“窗口、示范、辐射、带动”作用,并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增长极。市委常委、开发区党工委书记刘学彬说,“十四五”期间,开发区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力打造产业繁荣、科技领先、环境优美、功能完善、宜业宜居的现代产业新城。

看着蓬勃发展中的开发区,65岁的苗艺感慨良多。虽然已经退休5年了,但他仍旧用实际行动为开发区的发展出力,就像每一个热爱开发区的建设者一样。因为热爱,几年来他一直义务从事着《开发区文学》的编辑工作。他说,现在的开发区创新发展势头强劲,经济社会发展均衡,未来一定越来越好,自己能参与到开发区的文化建设中,让他觉得很有意义。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滚滚浪潮,开发区已经走过37个年头,现在的开发区风华正茂、蒸蒸日上。值此党的百年华诞,开发区人再次踏上新的征程,开始新的筑梦,向着美好未来再出发。

  记者手记:前景光明 未来可期

发展是国之计,也是民之生,关乎我们共同的未来。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从而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由改革而生、伴开放而长、因创新而强”。作为全市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排头兵,一代代开发区人在这片土地上艰苦创业、砥砺奋进,用青春、汗水和身上那一股子执着的拼劲儿,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吸引了诸多中外知名企业投资兴业。目前,开发区已经构建起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及产品体系,并连续9年在全省开发区综合发展测评中位居第一。前景光明,未来可期。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改革开放进入新时代,更加壮阔的新征程已在脚下展开。

行者方致远,奋斗路正长。每一个开发区人都以奋斗者的姿态踏上了新的征程,风劲恰扬帆,播撒新希望,开发区的明天会更好。(记者 孟晓冬)

关键词:改革,发展,创新,秦皇岛责任编辑:杨利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