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海港区石门寨镇柳条庄村,街道干净整洁,农家院错落有致,采摘园瓜果飘香。难以想象,昔日的柳条庄,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私搭乱建随处可见,村民怨声载道。
如何让这个山脚下的小乡村富起来、强起来?这是村党支部书记张建军思考最多的问题。上任伊始,张建军与村“两委”其他成员一起搞调研、谋出路,先是主动协调技术人员对村内土壤进行检测分析,科学评估出村内土地矿物质含量高、适宜发展种植业,经过多次实地考察,选定了投入相对低、收益见效快的蓝莓种植。
把玉米地变身蓝莓园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张建军感慨地回忆着起步期的艰难,“比起老百姓种了几十年的玉米,蓝莓产出期长,技术要求也更高,起初村集体试种的效果并不好。”
村“两委”干部并没有放弃,而是先搞试点后再全面推开。他们外出物色有技术和经验的种植大户,再由村集体合作社从中担保,集中整合村机动地和村民闲散用地,把土地流转给大户,带着、教着村里干。
经多次上门拜访,村党支部从吉林长白山请来了当地小有名气的“蓝莓土专家”落户柳条庄村,曾经的玉米地摇身一变成了占地130余亩的蓝莓种植基地。
改良土地酸碱值、安装滴灌设备、铺设防虫地膜……在技术手段加持和专业人才的精心培育下,短短3年,柳条庄村蓝莓的营养价值与品质就已被市场认可,蓝莓园的年利润稳定在了80万元以上。凭借流转租金和经营分成,村集体每年从中可收益近20万元。
“作为党员和村干部,我带头先流转了自己家的地,现在每年每亩可分到近1000元的土地租金,村里的老百姓还可以自愿选择去果园打工,既学技术还多赚一份工资,这条致富路算是走通了!”村党支部委员孙玉萍激动地说。
如今,柳条庄村还延伸了果品产业链条,推出蓝莓果酱、鲜榨蓝莓汁等新产品。村党支部还积极引导党员村民发展设施农业,建成了占地5亩的草莓温室大棚,每亩收益超过2万元,涌现出了军利萍种植专业合作社等一批专业农民合作组织,不少村民还在家中办起了特色民宿与农家乐。去年,全村430亩耕地发展蓝莓、芍药、油桃、草莓等特色农业种植项目。靠着一颗颗鲜果带动,村民人均年收入稳定在了3万元以上,村集体年收入可达60万元。
近年来,海港区坚持党建引领,全力破除村集体经济发展痛点、堵点、难点,推动集体经济实现多元发展,不断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今年以来,海港区实施“党建+”村集体经济提质增量行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见效。按照“产业相近、地域相邻、整镇推进、整体提升”的思路,海港区逐村制定五年发展方案和年度发展计划,在明确村集体发展思路不清、自身实力欠缺、遗留问题制约、专业人才缺乏、示范效应不足等五类问题的基础上,探索“突出组织领导、强化三资监管、推动支部领办、培育一村一品、优化人才队伍、开展助力帮扶、释放政策红利、严格奖惩激励”的壮大集体经济“强村八条”。
为整合撬动各类要素资源向农村集聚,海港区通过创办新型经营主体,用好产权制度改革成果,鼓励有条件的村党组织,用好支部领办合作社、“飞地抱团”跨村联建、“龙头企业+生产基地+种养农户”等形式,推动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民,实现村民、村集体双收双赢。为打造人才孵化基地,辖区9个涉农乡镇,全部建立由青年人才服务中心及人才驿站组成的集体经济实用人才“一站一中心”孵化基地,对优秀农村青年提级指导,发掘并培育208名“土专家”“田秀才”。结合村庄需求和干部专长,选派262名区直单位科级干部,到村“一对一”担任“党建指导员”,每月下沉到村,为村党组织提供资金、项目、信息、技术、人才全方位支持和服务,累计开展技术指导、人才支持等服务200余次。
目前,海港区262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稳定在5万元以上,收入10万元以上村占比为77.5%。村集体经济发展遍地开花,发展了山前村大樱桃、九门口村苹果、大道岭村板栗、山羊寨村食用菌等19个产业项目,建成10个特色采摘园、48个农业专业合作社、17个家庭农场;累计投入资金1051.4万元,建成财政扶持试点项目12个,每年可产生村集体直接净收益61.8万元,间接受益村民8089人。
此外,海港区还积极探索“党建+电商”村企联建新路子,培育糖舍、赤度等电商基地,与村集体签订购销协议,组建爱心直播团队,借助网红带货、网络直销,帮助村集体和农户销售农副产品价值近500万元。(记者 高扬 通讯员 邓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