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高考
高考,这个经常和梦想、希望、奋斗联系在一起的词语,承载着太多人的青春记忆。从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从“一个人的战斗”逐渐演变成“全家总动员”,每个年代的高考,都烙印着特有的时代印记。 2014年高考临近,记者采访了市内各年龄段的市民,来一起听听他们的高考记忆。 20世纪70年代 讲述人:张先生,51岁,公务员 参加高考时间:1979年 我是农村孩子,1977年之前,我们想摆脱农村人的身份吃上“商品粮”,就只有一条路,去当兵。 我上高中那年,正好是1977年,那时文革结束,高考刚刚恢复。之前我都没怎么学习,因为文革时每天不是运动,就是劳动,一年也上不了几次课,想学习都没有条件。 一上高中,学习就开始紧了。我们开始还不乐意,以前天天玩多好啊。后来自己明白了,高考是给我们农村孩子的一次平等竞争的机会,我们也能通过高考改变命运,吃上人人羡慕的“商品粮”。 高考期间也没人管你,都是自己张罗。那会儿各家都穷,连饭都吃不饱,更别谈什么补品了。高考那几天,我上午考完了,中午骑十多里地自行车回家吃饭,吃完饭再骑车回考场。 后来,我考上了一所中专。我们学校120多个考生就考上一个大专,两个中专。 20世纪80年代 讲述人:刘先生,49岁,事业单位职员 参加高考时间:1983年 我高中是在卢龙一中上的,正好赶上高中两年学制变三年学制。刚上高一时,都说是上三年才高考,没想到高二分文理科时,老师告诉我们有一半学生上完高二就要参加高考,我当时就是其中之一。后来才听说,因为学制从两年改三年,那年如果我们不参加高考,就没有考生了。 因为通知我们参加高考时,就剩一年时间了,大家都准备得比较匆忙,很多人感觉措手不及。那会儿,新华书店已经有了一些辅导书和复习资料,不过价格不便宜。有的同学买了,我们就借过来看。我还记得,当时一位同学借给我的辅导书上的两道大题高考时全考到了,幸好我看过,都答出来了。 高考时全县就一个考点,就在我们学校。那时候也没有哪个家长说过来看看,考完了,我爸才骑着自行车过来接我。回家的路上,他问我考得咋样,我说一般。我问他要是没考上,能复读一年不,他说行。回家后,他就没再提过高考的事儿。 后来成绩出来了,我考上河北大学。当时我们班50多人参加高考,就考上6个人,只有4个本科,1个大专,1个中专。那会儿的高考才是真正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20世纪90年代 讲述人:李女士,43岁,东环北里居委会工作人员 参加高考时间:1991年 我们那会儿老师不会逼着你学,高考都是你自己的事儿。那几年,考大学也不是一次高考的事儿,很多人都会选择复读,连续考几年,一般一个班的学生,只要好好学,考上两三年,都能考个不错的学校。那会儿还包分配,只要考上了,都能分配到不错的单位,连乡政府都没人愿去。 那时学生备考已经很紧张了,高三的时候,很多人中午都不睡觉。我因为中午不睡觉下午就没精神,所以中午习惯睡一会儿,开始我们宿舍还有两三个人陪我一起睡,后来整个宿舍就剩我一个人了。 当时我哥已经在县城成家,父亲也上班,家里条件还算不错。食堂里的饭菜不好吃,家里就给我些零用钱,让我买奶粉和麦乳精吃。在那个年月,这是很上档次的补品。高二的时候,我还报了个班,补了18天课,感觉挺有用。 我上学时住校,平时父母也不怎么问学习的事,一说高考,他们就说考上哪儿算哪儿,复读也供,复读几年,家里就供我几年。高考那几天,全家人都到县城我哥家住去了,给我鼓劲儿。我考完就回我哥家,吃住都不用自己操心。 高考我发挥还不错,考了个大专,还是公费的。当时刚出现“自费生”这个名词,不过不包户口,很多人都不敢上。 21世纪00年代 我们那时候就有很多人考艺术生和体育生了。高一高二的时候我学习不好,有位负责任的老师拉着我去练体育,不过后来我也没坚持下来。高三下半年,我都忘了是因为啥事,突然醒悟,就开始努力学习。 我知道用功了,我妈很高兴,全力支持我,不管什么时候回到家里,总有热饭吃,水果、牛奶更是没断过。假期还给我请了补习老师,临近高考,还把我两年前刚参加过高考的堂哥接过来,晚上让他陪我一起学习。那时候补品的种类已经很多了,许多同学都吃,我还记得妈给我买的叫“生命一号”。 那年正赶上非典,不能出学校,所以高考破天荒地都安排在自己学校。 对于大家来说,高考是很严肃的事,准备了3年,就为了这一场考试,虽然在自己学校考,可也没人作弊,都是会的就写上,不会的就蒙上,反正老师说试卷绝不能空着。 当年已经有了三类本科,我的分数比三本线高了20多分,但还没够一本线,最后上了一所不错的三本学校。当时已经扩招了,大家基本都有学上,专科就有不少,还有只要参加高考就能读的民办大学。 |
关键词:高考,时代,秦皇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