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价艺术品市场离我们还有多远
吴冠中《红梅》 4月4日,香港苏富比现当代亚洲艺术晚间拍卖“热闹”非凡。专场总成交额达6.37亿港元、刷新9项艺术家个人世界拍卖纪录、吴冠中《红梅》以6680万港元拔得全场最高成交拍品以及其《生命的风景》专题之六幅作品全数成交。 实际上,在市场的“热闹”之下,很多文艺创作者的生活依然清贫,很多画廊依然举步维艰,大部分老百姓始终在艺术门槛之外。近两年,越来越多的文艺界人士呼唤平价艺术品市场的出现,他们认为在当下艺术两级市场之外应该有个平价市场,让老百姓也能参与买卖与收藏。“不过,平价艺术市场不能仅靠艺术创作方的努力推动,还需要大众的参与和支持,而这又必须建立在大众审美情趣提高的基础上。”一位无锡的画廊经理说。 艺术品不该远离大众 一直以来,总有观点认为,艺术品市场的定位应该是小众的,只属于那些拥有巨额财富的极少数人或者专业人士。不过随着外部经济环境的变化,尤其是近年来艺术品市场下行趋势明显,艺术界人心活络、纷纷寻找新的出路时,这种观点不攻自破。 “艺术品交易成为少数人、机构参与的‘游戏’,势必催生畸形的市场。”无锡一家拍卖公司的负责人说,一些人在盛赞这种文化繁荣的同时,高调入市,推动艺术品金融化,一些机构和基金也陆续跟进。从每年大型拍卖会成交的数据可以看出,艺术的确像这部分人希望的那样,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一边是为糊口挣扎的艺术创作者,一边是动辄天价的艺术品,这种情况演变最终必然阻碍艺术的健康发展。”江苏省国画院特聘画家孙莉坪说。 艺术品交易的“虚火”让普通大众无法踏入艺术品市场。“各种头衔眼花缭乱,莫名其妙的‘大师’满天飞,价格虚高的作品层出不穷,让普通百姓望而却步,另外当下的美术类作品有远离时代与生活之嫌,难以打动当代人的心,也就难以说服人们走进它。”一家画廊的相关负责人说。 走近大众回归艺术 金融资本、相关基金机构在推动艺术品市场发展的过程中正面作用毋庸置疑,但是艺术界人士认为,艺术应该与资本市场保持适当的距离,不能成为资本逐利的工具,应该具有相对的独立精神。 从历史上来看,拍出天价的文艺品往往与创作者没有太多关联。 民众需要艺术,也需要用艺术来陶冶自己高尚的情操。因此普通消费者呼唤平价艺术品市场。与此同时,艺术品市场自然运作出的高价品毕竟是少数,许多艺术家创作的艺术作品以平价卖给代理机构,而作为艺术创作者并没有从随后的高价中获益,所以创作者也欢迎平价艺术品市场。 与北上广地区的艺术市场相比,无锡地区的艺术交易机构一直在价格多元化方面有所尝试。记者走访本地的几家书画交易机构发现,即便像凤凰画廊这样的高端画廊,也有“平价”意识,出售画品既有数百万的高档品,也有数百元的装饰画。 其他一些画廊里接地气的亲民画,也颇受市场欢迎。 一位业内人士分析,市场自身的调节作用有其固有的能量,它会发现需求,并产生供给去满足需求。由此可以预测,从长远看,艺术品平价市场一定会出现,并显现出勃勃生机。届时,以各个城市动辄好几百万的人口基数,艺术品市场的空间会比现在广阔得多。 平价市场需多方推动 日前,记者在锡城的一所大学里参加了一个由学生社团组织的小型的“拍卖会”,设计专业或艺术专业的学生拿出自己的作品进行展出或拍卖,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这些创作者认真地与前来沟通的观众交流,他们认为交流才是最重要的部分。 记者从这些学生的口中了解到,近几年,不少高校里都有人牵头发起、组织以学生作品为主体的艺术品竞买活动,每场都是座无虚席,成交率、成交额效果也不错,举办次数也在逐年增加。此外还有艺术品销售机构以销售让百姓买得起的艺术品为核心理念,每年推出“购得艺术节”,且亏且坚持,如今这种理念也逐渐被消费者所接受,逐步扭亏为盈。 “商业机制有着自身的逻辑,在它的驱动之下创作者要按它的标准生产,这导致艺术家不得不进入重复自己的怪圈中,其他得不到商业认可的艺术家为了进入这个圈子容易进入模仿成功艺术家的行列,它其实对艺术整体发展起不到作用。”长期从事书画等艺术品交易的石先生说,他认为加强公共展示、审美教育等中间环节建设,建立艺术家与大众审美纽带至关重要,这能推动艺术品发展回归理性。 |
关键词:艺术品,市场,拍卖,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