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看画让艺术家上了科技头条
中国企业家中不乏艺术收藏者,但有一个趋势:先从收藏开始,收着收着就变成了买卖,最后甚至成了职业炒家,最后鲜有让人尊敬的企业收藏家。而马云等新经济富豪们似乎有成为未来真正收藏家的潜质。
徐宁 他在过去十年中采访过中国几乎所有重要艺术家。他将通过这个专栏带我们去发掘艺术背后的金钱游戏。他原本想将这个专栏命名为:“艺术里的钱” 前几天,虎嗅网的推送突然蹦出这样一条:可能被马云入手其作品的画家周春芽、刘炜都是谁?这个著名的科技媒体第一次将头条给了艺术家,虽然触发点只是马云老师3月14日在香港巴塞尔艺博会去逛了一圈,在周春芽、刘炜等艺术家的作品前停留片刻。 媒体这样报道马云出现在艺博会的场景:3月14日,香港巴塞尔艺术展VIP预展第二天,吸引了不少名人到场。中午时分,接连偶遇杨二车娜姆、吕燕、余文乐、王中军等人之后,意外撞见阿里巴巴董事长马云。马云在几个人的簇拥下出现在台湾某画廊的展位,对着展品中一幅周春芽的画作指指点点,谈笑风生,感觉兴趣浓厚。之后他又看了同场另一位画家刘炜的一幅同样尺寸较大的画作。随后马云一行人与画廊工作人员交谈之后离开。事后,据画廊工作人员回忆,马云并没有预约,而是忽然出现,专门过来看周春芽和刘炜的作品。 真实的版本是:马云是和好朋友曾梵志、王中军、沈国军等一起逛的香港巴塞尔,还在曾梵志带领下认识了一些大艺术家以及他们的作品,包括周春芽的作品《扬州女子》、刘炜的作品《一枝花儿》。据说马云老师还感叹,一个艺博会能吸引这么多名流富豪,专程到香港谈艺术、买作品。几天后,马云又出现在北京的香格纳画廊,赶在曾梵志个展“卢浮宫计划”撤展前,欣赏这曾在卢浮宫展出的作品。 2014年10月,曾梵志所创作的《1830年至今》,与德拉克洛瓦的名作《自由引导人民》,于卢浮宫内专门陈列浪漫主义作品的德侬厅并列展出。《1830年至今》一共包括4幅组画,在卢浮宫展出的是“第4号”,这次连同第1至第3号作品,一起在香格纳画廊展出。马云忙里偷闲,在曾梵志的陪同下欣赏了这几件作品。 马云对艺术感兴趣,不仅能让艺术家上科技媒体头条,更重要的是对企业家收藏、甚至企业收藏的带动。这也是西方世界艺术与商业最完美的结合。财富阶层以艺术收藏标榜自己的品位、态度(当然也是资产配置的方式);而艺术家被大富豪们追捧、供养,也提升了艺术的价值。在这一点上,瑞士企业家迈克尔·荣格(Michael Ringier)是最成功的案例之一。 荣格集团总部大楼位于苏黎世市中心最优雅的地段之一,紧临苏黎世湖畔和苏黎世歌剧院。在公司内部,常年展示200余件艺术作品。在这里,艺术不仅仅是装饰品,更是荣格企业精神的一种象征。这也是这个创立于1833年的瑞士家族企业的独到之处。 迈克尔·荣格夫妇的收藏之路,开始于1970年代末他在德国科隆居住和工作时期。他们最初的收藏是1910、1920年代的俄国前卫艺术。直到现在,迈克尔·荣格最钟爱的作品之一,仍然是他早期收藏的一件马列维奇的绘画:《黑色的方块》。 现在荣格的收藏分为两个部分:公司收藏和个人收藏,但因为是家族企业的关系,这两部分实际上是一体的。公司收藏的起源是他家里再也没地方挂新的作品,于是他开始充分利用公司大楼的每一堵墙、每一个空间,这样他可以天天看到自己收藏的艺术品,艺术也成为他和员工日常生活的一部分。10多年下来,收藏已成为公司企业文化和品牌价值的重要部分,甚至是该公司最好的投资。 中国企业家中不乏艺术收藏者,但有一个趋势:先从收藏开始,收着收着就变成了买卖,最后甚至成了职业炒家,像买卖股票一样炒作艺术品,特别是操作书画瓷杂等,最后鲜有让人尊敬的企业收藏家。而马云等新经济富豪们似乎有成为未来真正收藏家的潜质:他们具有国际眼光,对精神生活有一定要求,当代艺术收藏是展现新财富、新阶层价值观的最好方式,加上他们不断上涨的身家作为保证,完全具有推动艺术与商业和谐发展的能力。 在我的记忆中,马云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关注可以追溯到2012年。当时我们和一些艺术机构联合举办了“青年艺术家展览”,推荐这一年最值得关注的青年艺术家。在苏芒的邀请下,马云也赶到了展览现场,不仅听了工作人员的详细讲解,还挑选了两件他喜欢的艺术作品。我想,一个商业雷达极其发达的人,一定也会对人文世界极其敏感。他们选择的艺术符号,其实也是自我认同的一种方式。这种愉悦和快乐,应该也是一种“引领时代”的体验。 |
关键词:艺术,绘画,科技,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