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百分制:“唯分数论”松绑
从“100分”到“A+”,由阿拉伯数字变成英文字母,仅仅是表示符号的变化,还是更深层次意义的表征? 日前,清华大学公布了新的学业评价体系。从2015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新生起,学生正式成绩单中的成绩记录为等级形式,将不再采用传统的百分制。具体来说,根据新的评价体系,课程成绩以A+、A、A-、B+、B、B-、C+、C、C-、D+、D、F等12档等级来记录。其中获得A+(非常优秀)的人数不超过该课程修读总人数的5%;获得F(未通过)的学生比例则不作规定。 该项改革已经爆出,引发舆论对高校传统的学业考核办法的讨论和反思。清华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代表之一,学生成绩记录由百分制向等级制的转变背后,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新风向标,还是换汤不换药?能否成为我国多年来备受诟病的高等教育“唯分数论”改革的一个突破点,甚至引发一场高等教育体系和理念变革的“蝴蝶效应”? “唯分数论”的松绑 据清华教务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清华大学通过对不同学科和课程的教师、学生的访谈,以及对国内外20多所著名高校大学的学业评分和评价体系进行调研,历时5年最终形成该改革方案。 清华大学副教务长郑力表示,国外高水平大学大多采用等级制,而中国高校大部分还采用百分制。改革有助于降低学生工具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学习观,鼓励探索多样化的学习,也有助于建立生师对话和反馈机制,激励老师更好地设计课程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取得学习成效。 “除了表示你‘挂科’和‘不挂科’之外,你能告诉我60分和59分之间的差距的意义吗?”北京师范大学教师社会学教授赵孟营说,变革百分制的评价体系在具体的教学中具有积极意义。让学生不再拘泥于和计较于具体的分数,而将学习关注的重点回归知识本身。 某知名高校一位教师告诉记者:“分数有时是廉价的,传递的有效信息是极少的。”他说:“就个人经验而言,历年来硕士研究生录取中分数最高的学生,往往实际学术能力平平。” 在他看来:“诸如哲学、社会学等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理论,考试更应该考察的是学生在该学科方面理解和运用的能力,而不是从书本上教条而精准的腾挪文字到答卷的能力。” 新的学业评价体系,不是简单地以等级制代替百分制。“我们希望学生是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自主地学习,而不是为了分数而被动学习。我们不希望学生为了追求几分的提高而浪费精力,应该把这些精力放在更多感兴趣和有意义的事情上。”郑力说。 这只是迈出了第一步 面对高等教育改革这一重要课题,从分数制到等级制,此外我们到底还需要变革什么? 教育学者熊丙奇认为:“我国内地高校早已有学校实行等级计分,但是,等级计分似乎没有发挥出其在国外大学的作用。这是清华大学以及其他高校在实行等级计分后必须注意的。” “在目前的高校免试推荐研究生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学分绩点)是重要的指标,有的学校就按学习成绩排序遴选出免推学生,如此一来,用等级计分反而引起学生焦虑—既然要按学习成绩排序,为何要用等级而不用百分制?百分制不是更精确吗?这无疑要求大学在评价学生时,要全面清理传统的分数思维,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关注分数之外的能力和素质培养。”熊丙奇说。 唯分数论在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成了一种功利化的工具,而其直接的表征就是分数。教育扼杀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望和兴趣,这本身是教育走向了自身的对立面,因而违背了教育的本质。 “变革学业评价体系,用等级制取代百分制,固然是一个进步,表明了一种姿态,但中国高等教育要发生真正意义上的变革,还有太多事情需要做。”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教授蒋建华表示,高等教育变革,根本在于让教育回归教育的本质而不只是一种工具性的手段。“我们的高等教育太功利化。”他说。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这是传统应试教育思维方式遗毒的集中体现,教育的功利化是对教育自身的背叛和耻辱。” 北大社会学教授郑也夫在其专著《吾国教育之病理》中,指出,唯分数论的应试教育下,形成了一种“学历军备竞赛”的局面,而这让我们多年来提倡的“素质教育”几乎成了伪命题。 他认为,当下在学历军备竞赛的背景下,分数作为一种判定竞争是否有效的标准,过度的倡导,导致的后果就是学习过程的异化。拿到学历却常常找不到工作的现象屡见不鲜。 高校教改如何突围?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从2005年到2015年,时隔十年,“钱学森之问”,仍然是摆在中国教育事业面前的一道艰深命题,不仅需要教育界,而且需要国家和社会做出回答。而清华这一举措是否能带动其他高校,成为中国高等教育集体突围的切口? 在郑也夫看来,回归通识教育则是一个可能的现实途径。“通识教育,其积极功能不是迫使每个学生接受一份宽阔的食谱,而是在广泛的信息接触中增加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 而郑力表示清华在这方面改革的目标图是清晰的:短期,降低学生工具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学习观,鼓励探索和多样化的学习;中期,提升教师评价素养,实现学生发展和教学成效的科学评价;长期,实现三位一体的培养,树立“评价不仅要看知识,更要重能力和素质”的育人理念。 在清华大学公布该项改革举措之前,2015年5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破除“高分低能”积弊。 同时,《意见》明确提出此次改革的总体目标:2015年起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2017年取得重要进展,形成科学先进、广泛认同、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如果只是把一次集中测试的成绩改计为等级,那是换汤不换药。”熊丙奇认为:“《意见》要求,各高校要广泛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扩大小班化教学覆盖面,推动教师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创新创业灵感等等。落实这些意见,调整学生计分方式,是应有之义。现在的问题是,能否按改革意见落实、推进改革。” |
关键词:体系,分数,评价,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