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帮助孩子打造朋友圈
近日,以“打”为法宝的“中国狼爸”做客一档电视节目时发表一个耸人听闻的观点:孩子在上大学之前,不需要朋友。 而在他家,孩子们要想去同学家里面玩,必须提供一份完整的申请书,写明要去哪位同学家,这位同学在班级担任的职务、学习成绩如何,去做什么事,大概要呆多久,何时可以回来,同行的同学有哪几个,分别是谁,都在班上担任什么职务,成绩大致情况是什么,同学家的家长姓名,同学家的电话号码。申请书还必须由班主任签字确认,再由“狼爸”决定是否允许他们去同学家。 对于这样的观点,笔者实在不敢苟同;对于如此的做法,更要奉劝各位家长,千万不要“邯郸学步”! 同伴是每一个孩子成长过程中很重要的社会化代理人。同亲子关系、同胞关系一样,同伴关系也是社会性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发展心理学家认为,对儿童来说,存在着两个社交世界,一个是成人—儿童之间的世界,另一个是儿童同伴之间的世界,这两个社会系统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儿童的发展。 虽然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社交世界,但他们都是为孩子提供情感支持的“基地”。与一个或几个朋友之间的亲密关系可以提供一种情绪上的安全网,这种安全感不仅帮助孩子有勇气和力量去面对挑战,而且使他们更容易承担其他方面的压力。 因此,朋友是儿童安全感和社会支持的一个重要来源。随着年龄的增长,朋友的这种作用会越来越重要。 同伴交往,不同阶段都有哪些特点? 从出生后的第一个月开始,婴儿就对其他孩子表现出兴趣,但直到6个月左右,才开始出现真正的互动,比如经常对小伙伴笑,咿咿呀呀地跟他们交流,互相做相同的手势等。 快到1岁时,婴儿会模仿同伴玩玩具的简单动作。在12到18个月之间,他们开始对彼此的行为给予更多的回应,经常进行稍微复杂一点的交流,甚至会轮流做一件事。到了18个月的时候,基本上所有的孩子都开始表现出与同龄伙伴之间协调的互动,他们彼此模仿,经常盯着同伴看,对同伴笑。20到24个月的时候,孩子之间增加了很多语言交流,比如互相描述他们正在进行的活动,给同伴分配任务或角色等。 在2到5岁期间,儿童不仅变得外向,而且会向更多的人做出社交手势。有研究表明,2到3岁的儿童比年长儿童更多地待在成人身边寻求身体接触,而4到5岁儿童的社交行为通常是向同伴发出游戏邀请来吸引注意或认同,并非向成人。 小学阶段,同伴交往越来越复杂。6到10岁儿童的交往更多地发生在真正的同伴群体中,这个群体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1、经常来往;2、有归属感;3、有他们自己的规则来指导群体成员的行为;4、形成了多层次的组织结构,使群体成员能朝着一个共同目标努力。处于这样一个最有效的社交情境中,他们发现团队协作的价值,形成忠诚感和对共同目标的承诺。 青少年早期,他们花更多的时间与同伴在一起,特别是跟一小部分朋友形成一个小圈子。小圈子的成员往往是相同性别,具有相似的价值观和爱好。到了青少年中期,男孩小圈子和女孩小圈子之间开始有较多的交往,形成跨性别的小圈子。 父母如何帮助孩子打造“朋友圈”? 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跟孩子的先天气质有关,有些孩子天生就比另外一些孩子更外向,更爱交往。但是,毋庸置疑的是,好的或差的同伴关系往往开始于家庭,父母可能促进也可能抑制孩子的同伴交往能力。那么,我们究竟如何培养孩子的同伴交往能力呢? 有心理学研究表明,在2到12岁之间,儿童花越来越多的时间与同伴在一起,而与成人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当然这必须假定一个前提,那就是家长给孩子创造了足够多的同伴交往机会,帮助孩子打造了一个他自己的“朋友圈”。 1、选择一个配套设施完善的居住社区 如今很多大城市里的孩子之所以从小缺少玩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在的邻里关系远不如以前,基本上都是老死不相往来。当作为邻居的大人之间都互不交往的时候,即使住在隔壁家的孩子也很难成为自家孩子的玩伴。如果父母选择居住在一个有自己的公园、儿童游乐场、步行街、运动场等大型公共设施的社区,孩子就有充足的机会接触到更多的同伴。十年前,我们就开始住在上海的郊区,也是一个人口导入区,所住小区人口规模很大,并且年轻父母也很多,所以跟伊伊同龄的伙伴就很多,从小到大差不多结交了几十个玩伴。每天出去,总能碰上几个熟悉的伙伴,互相嬉戏打闹。 2、选择一所寓教于乐为主的幼儿园 幼儿园是孩子迈入的第一个小“江湖”,上幼儿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学会交往。而这样的同伴交往机会主要发生在各种玩耍、游戏和活动的过程中,并非一本正经的课堂教学中。如果父母为孩子选择的幼儿园以寓教于乐为主,重视户外活动、区角活动,并有自己的某一项或几项特色,比如运动、科技、阅读等,那么孩子之间就会有更多的合作和分享的机会,当然也可能产生更多的冲突和摩擦。而这些都是孩子学会交往必不可少的要素。幼儿园里相处得很愉快的同学也就很容易成为孩子的好朋友。 3、经常参加各种各样的亲子活动 在如今的大城市里,适合不同年龄段孩子参加的亲子活动可谓应有尽有,比如阅读、画画、陶艺、手工、合唱、跳舞、钢琴、游泳等。同时,也有名目繁多、各具特色的兴趣班。此外,还有一些面向家长和孩子的公益讲座,当家长听讲座的时候,孩子们就可以一起玩耍。记得在我给家长的一次讲座中,正当一位妈妈向我提问自己的孩子内向、不愿与人交往时,没想到她的孩子却已经跟一个小朋友玩得火热了。如果父母经常带孩子参加各种各样的亲子活动,他们就能接触到越来越多的小伙伴,并且在不同的活动中,同伴交往的体验也不一样。 4、每年组织几次大型家庭聚会 亲戚和朋友不一定住得很近,互相之间的关系却比较亲近。一年到头见面的次数不多,但无论大人还是孩子,一旦相见就会倍感亲切。只要兴趣比较相近,孩子之间很快就会成为朋友。我们是从外地到上海定居,亲戚都不在一个城市,所以只能多带两个孩子跟我们同学或朋友家的孩子一起玩。每年,我们差不多都会组织五到十次同学或朋友之间的大型家庭聚会,主要目的也是希望孩子们能够多呆在一起,稍微弥补独生子女家庭的缺憾。 (版权声明:本文部分内容节选自付小平博士于2015年1月出版的《培养儿童自控力》一书,任何媒体或平台转载均须注明作者和出处,否则将追究侵权责任。) |
关键词:孩子,朋友圈,教育,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