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开封:“文化+”无限大
10月12日,河南日报“四个全面”大家谈第二十五站走进开封。 核心提示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都把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点工程民心工程强势推进。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改善群众文化生活,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拥有“八朝都会”之称的古都开封,从4000年建城史和辉煌灿烂的宋文化中汲取营养,在全国率先找到了点燃城市复兴的新引擎——“文化+”,并将其作为一项战略举措一以贯之。 本期我们来到了开封市,在开封的碧水蓝天下和扑面而来的菊香中,展开一场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共同探讨“文化+”理念的意义和深刻内涵,寻找文化与社会、经济深度融合的新路径。 如果“互联网+”是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优势来建立新的联系、重塑创新体系,那么“文化+”则是依靠城市内在的历史文化基因来激发创新活力、催生融合动力。 1“文化+”,提纲挈领总抓手 吉炳伟(开封市委书记):很多人会问,什么是“文化+”?我认为,“文化+”就是文化与相关产业的高度融合,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促进相关产业转型升级。深刻理解“文化+”的内涵有三个关键点。一是要做大做强文化,要搞“文化+”首先文化要强,开封有强大的文化优势。只有文化强大了,才可以去加其他产业。就如“互联网+”一样,互联网强大了才出现了“互联网+”;二是加速高度融合。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一定要高度融合,与其他产业联姻,通过融合实现共赢;三是实现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文化+”不单纯是做文化,“文化+”是以文化为基础,最终是要促进相关产业的转型升级,这是我们实施“文化+”行动计划最根本的原因。 中国产业发展目前呈现高科技化、高文化化、高复合化的趋势。根据这些情况,结合开封“十三五”期间的发展规划,开封提出了“文化+旅游”“文化+城建”“文化+节会”“文化+工艺设计”“文化+餐饮”“文化+健康养生”“文化+体育”“文化+农业”“文化+工业”“文化+市场”十大专项行动。实施“文化+”十大专项行动,“文化+旅游”,会使旅游更有深度;“文化+城建”,会使城建更有内涵;“文化+节会”,会使节会更有活力;“文化+互联网”,会使整个产业更有活力。其他的产业也会逐渐融入进来。 开封将大力推进“文化+”与“互联网+”的良性互动、融合发展。如果“互联网+”是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优势来建立新的联系、重塑创新体系,那么“文化+”则是依靠城市内在的历史文化基因来激发创新活力、催生融合动力。 2“文化+”,开封水到渠成 吉炳伟:为什么开封能够在全国率先提出“文化+”?因为开封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作为孕育了上承汉唐、下起明清、影响深远的宋文化的孕育之地,开封境内历史遗存、非物质遗产众多,高层文化艺术人才荟萃,产业化潜力巨大。而且经过多年发展,开封文化产业不断壮大,占GDP的总量接近6%,高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产业规模效应凸显,年游客接待量近4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近200亿元。再加上中部地区唯一的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全国唯一一个以一座古城为整体打造的文化产业园区——开封宋都古城文化产业园区日益成熟,开封有把文化做大做强的独特优势。 王立群(河南大学教授):文化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在中国的历史上早已有之,但将文化作为一种媒介、作为一个核心、作为一个灵魂提出“文化+”理念,并将它提高到一个城市发展的高度,开封是第一个。开封很多地方实际上就是古代“文化+”的典范。比如清明上河园原先就是不毛之地,但硬是根据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建了起来,并融入了《东京梦华录》中的宋代市井生活。这实际上就是“文化+”的体现。如果离开本地的文化基因,在其他地方再造一个,效果肯定不好。开封实施“文化+”要重视规划,提前普查开封的文化基因,比如文化遗存、古代名人典故等,这些都是可以利用的。要用长远的眼光审视城市规划,为开封未来的一百年、两百年做出来好规划,不要让后人留下遗憾,让开封人说话有底气。 高树田(开封市委宣传部分管文化产业负责人):开封提“文化+”,不仅是一个理论,而是一种实践。近年来,开封文化的迅猛发展为“文化+”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首先是文化业态实现科学、高端规划,将文化发展作为全市“五大攻坚战”之一,提出了“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的战略部署,并制定了《开封市文化旅游强市建设规划纲要》,并请专家进行深度论证。目前来看,这一定位十分准确。其次,发挥重大项目引领带动作用,以“一河两街三秀”“一湖两巷三园九馆”等一批精品文化项目为支撑。今年,我们要做成十个重大的文化产业项目,以后每年都要完成十个文化项目。最后,注重“文商旅”融合发展,逐步形成了以文化为魂、旅游为体、商业为力,特色突出、优势互补的文商旅一体发展模式,着力打造与汉唐文化、明清文化三足鼎立的宋文化品牌。 程民生:(河南大学教授)近年来,开封城市建设和文化发展可以用翻天覆地来评价。通过保存、新建、改建一些文化设施文化项目,带动了整个古城历史风貌的重建。其中最令人吃惊的是御河和开封西湖的改造,巧夺天工。在全国都在进行“互联网+”的时候,开封提出了“文化+”,独树一帜。我感到创新性很强,实用性很强,充分地考虑到了开封历史和开封发展的特殊情况。资源可以枯竭,经济可以衰退,区位优势可以改变,但是文化可以长久传承。因此,“文化+”在开封提出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3“文化+”,我们都身在其中 周旭东(清明上河园总经理):清明上河园的成功实际上是文化的成功。清明上河园是按照《清明上河图》建造的,但我们如何将画中的北宋历史、社会风貌、文化民俗等各个方面展示给游客?就要让冰冷的历史有温度。可以说,我们是“文化+”的先期实践者。首先,我们按照《清明上河图》进行布局,每一个园区工作人员都是画卷中的人物,是历史大戏的演员,让游客穿越到历史当中去体验。其次,为了增加游客的参与度,我们搜集了很多民间的绝活如马球、斗鸡、蹴鞠等,还请来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游客表演吹糖人、捏面人、酿酒、汴绣、木版年画等。第三,我们把历史故事创编成实景演出,如《岳飞枪挑小梁王》《大宋东京保护战》《包公巡视汴河漕运》《王员外招婿》等节目,让游客流连忘返。可以说,是文化让清明上河园插上了飞翔的翅膀。今后,我们的目标是将清明上河园打造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基地、中国古代娱乐的深度体验地、中部地区都市休闲目的地,以“文化+”的理念实现更强大的产业化发展。 胡葆森(河南建业集团董事长):得知开封市委市政府旧城重建的计划后,一种历史责任感油然而生。因为如果这一工程竣工,可以称得上是千年古都的城市复兴工程,意义很大。经济是文化的基础,但没有文化的经济是没有生命力的。“文化+地产”实际上是经济和文化的结合。房地产行业作为中国城市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已经走过了黄金时期,进入了白银时期,也面临产业转型的问题。秉承“根植中原,造福百姓”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建业集团深耕开封已近十年,无论是开封建业七盛角民俗文化街,还是刚刚开业的开封建业铂尔曼酒店,以及即将开业的万膳街项目,都是“文化+地产”的重要实践。“文化+”的方向就是老百姓的幸福指数,也就是这个城市发展的方向。作为一个想走得长远的企业,应该怀着对文化的敬畏之心,主动拥抱文化,从单纯的房地产开发商向一个居民新型生活方式服务商转型,做一个与城市发展战略同步的实践者。 梁红(开封一城宋韵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被誉为“开封人的待客厅”的小宋城之所以有如此强劲的发展,关键是在餐饮中加入了文化因素。到开封旅游的客人,吃夜市是必不可少的项目,而小宋城正是向游客展现着北宋的夜市餐饮文化。小宋城以独有的亭台楼榭和回廊流水营造浓郁的北宋氛围,舞台上传来的悠悠戏曲声让游客感受到质朴又轻缓的宋韵宋风。在如此雅致的环境中,2000余种来自开封和全国的知名小吃能满足游客不同的口味,而且店铺、招牌、吆喝声、叫卖声都渗透着开封的传统文化,并向游客展示小吃的制作过程。此外,多媒体歌舞剧《千回大宋》融合了舞蹈、武术、杂技、音乐等艺术元素,重现我们东京汴梁的繁华,让游客近距离感受宋文化的魅力。 李红宁(开封市政府节会办主任):“文化+节会”的效应在开封最为明显。文化就是节会的灵魂和载体。反过来,节会也对文化的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让文化能够历久弥新,如清明文化节的清明千人大巡游、菊花文化节的千菊进千家、端午文化周的青少年吟诵宋词等,能够让群众参与进来。“文化+节会”不仅打响了开封的城市品牌,也给开封的旅游业乃至服务业带来了巨大的促进,更带动了开封的招商引资。仅去年的菊花文化节就为开封引来84个大项目,签约额达980亿元。文化给节会以助推器的作用,节会又给开封经济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陈泗(开封市规划局副局长):目前开封着力打造的“新宋风”正是“文化+城建”的有益实践。“新宋风”是适合开封城市建设和发展的新的规划理念。既要有宋文化的符号,又要有现代气息,总体来说就是“外在古典、内在时尚”。我们不仅要对开封八朝古都的历史文化名城进行一个妥善和充分的保护,还要处理好保护和利用之间的关系。把开封打造成具有独特宋文化标识的城市,避免“千城一面”,使开封更具有文化竞争力。未来的开封将是一个城市特色非常彰显,又非常宜居的国际化文化旅游名城。 王惠(清明上河园内包拯扮演者):我是“文化+”的受益者。我创造了“大宋公平秤”给游客量体重。但游客的新鲜劲儿一过,生意就不好了。我突然觉得应该在其中加入文化因素,加上包公传说,又自编顺口溜给大家讲宋文化,生意一下子火爆了。真是“文化产业‘文化+’,文化宝典惠千家”。 4“文化+”,让开封明天更美好 刘志勇(开封市民):我是“老开封”,对开封文化发展深有感触。现在开封城越来越美,文化内涵越来越足。环城公园里随处可见老开封的典故,御河边的石墙上写着宋代的历史故事,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免费,戏曲、电影送到家门口,市民幸福指数很高。 王桂芬(开封市民):我家住大宋御河西司桥旁边,以前这里是脏乱差,御河修好后,每天晚上能在河边散步,看着两岸的灯火,不时还能看到仿古的歌舞,心情舒畅多了。开封的变化不仅是御河这一点,书店街的翻修、开封鼓楼的复建等让每个开封人感到骄傲和自豪。 吉炳伟:按照“四个全面”的要求,按照省委把开封建设成为河南省新兴副中心城市的要求,按照省委书记郭庚茂对开封提出的“以史为鉴、奋发图强,抢抓机遇、再创辉煌”的殷切期望,全力建设实力开封、文化开封、美丽开封、幸福开封,这是我们的总体目标,“文化+”是建设“四个开封”的重要载体。有中央“四个全面”总引领,有省委、省政府对开封的殷切期望和更高定位,有建设“四个开封”的光明前景,有一批实力企业作支撑,有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相信“四个全面”“四个开封”一定能够实现,开封一定能加速向河南省新兴副中心城市迈进,一幅新版《清明上河图》一定会展现在世人面前。 网友热议 @我的左耳听不见666:大爱开封! @召陵地税: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 @清明上河园官方微博:文化产业到产业文化的转变、“开封文化”到“文化开封”的转变,最终实现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和河南新兴副中心城市的目标。 @郭志_远:开封很多景点历史与现实的互动做得很好,隔一段就会有新东西拿出来,令人印象深刻。 @杨文飞:文化底蕴是开封的优势,这方面还有很多东西可以挖掘。 微评 让“文化+”的阳光照亮开封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创新,不仅是文化发展的加速器,也是城市建设的新引擎。拥有“八朝都会”之称的开封,正是凭借创新的态势,在全国率先提出了“文化+”理念,点燃了古城复兴的火炬。 文化是本。孕育出辉煌宋文化的开封尽管工业相对滞后,自然资源匮乏,但文化的优势十分显著。因此,开封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用文化建设引领古都复兴是实现开封重现辉煌的重要途径。也正是在这一思路的指引下,开封以一座古城为基础,打造文化产业园区,气魄之大令人震惊。“文化+”的前提是文化的做强做大,只有文化强大了,才有资本去“加”其他行业。 理念是魂。“文化+”不是简单的口号,也不是形而上的生搬硬套,而是各个产业要根据自身特点,真正解放思想,研究与自身产业相关的文化资源,使文化与产业进行多层次的融合,派生出新的业态,促进双方的共同发展。“文化+”,从千年帝都的悠久历史中走来,需要用更加开放、更加现代的眼光去审视它、发展它。 融合是道。“‘文化+’的内涵,是通过文化和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全面融合,实现‘开封文化’到‘文化开封’的转变,促进开封发展转型升级。”开封市委书记吉炳伟一语道破如何实现“文化+”的方式。随着中国产业转型的发展,高复合型产业必将成为主流。挖掘以宋文化为代表的开封文化元素,加速文化产业发展,必将使开封文化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形成新形态和新业态。未来,传统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区分越来越不明显,因此,产业之间的融合为“文化+”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我们有理由相信,开封,这座以清明上河图名扬天下的城,以宋文化为特色,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在“文化+”强大的融合力和创造力的引领下,将推动这座千年古城走向新的复兴。(刘洋) |
关键词:融合,历史,城市,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