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城网秦皇岛频道欢迎您
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秦皇岛频道>>评论

“拦”不住的作弊,你怎么看?

来源:新华网 作者:中国青年报 2016-01-08 15:24:25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漫画:徐简

  每逢重要考试,关于“作弊”的新闻似乎总是“拦”不住地冒出来。至于学校里的大考小考,你懂的……学校里,围绕作弊有各种各样的说法,有人觉得作弊不公平,有的人觉得作弊可以理解,我们在微信公号中青评论(ID:cydplb)上征集了网友的观点。

  @翰墨竹苑:学生作弊,学校也需反思。学校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在防范学生作弊的同时,更需要在考核上下功夫。根据不同专业,制定不同考核方案。例如,文学、新闻学等专业通过学生发稿质量和数量来考评,电子商务专业可以通过制作网站、推广优化效果等考核。用实践来检验学生的真才实学,既能从源头上遏制作弊,又能让学生早与社会接轨。

  @乔木:但凡上过学,考过试的人,有几人敢说自己没有过“作弊”经历的?在我看来,虽然“作弊”不值得鼓励,但也不必一棍子打入万劫不复之地,要根据具体情况,视情节轻重程度来区别对待。为按时完成作业而偶尔抄袭,或者在日常小考中,甚至在期中、期末的考试中偶尔“借鉴”一下同学的思路或答案,在笔者看来,都是可以原谅并挽回的小错。

  @段跃初:记得高中时一次期中考试,有个我平时觉得考试成绩最好的女生,突然悄悄要我把试卷给她看,当时我感到很惊奇。后来才知道,一些成绩好的同学是作弊得来的,我们只能考在他(她)们后面,后来我也学会作弊了,觉得这样得来的分数最方便快捷。工作后,才知书到用时方恨少,考试作弊骗老师,最终骗的还是自己。

  @玉:作弊的定义是什么?如果在考试之前,老师就把大部分题目公布出来,而学生仅仅是把答案背下来进考场考试,算不算作弊?大学四年,经历过很多考试,但是几乎在每次考试前,老师都会划所谓的重点(说白了就是考试内容),而学生只需背好重点,成绩肯定不会低,甚至比认真学习的同学成绩还要好。我觉得大学作弊,学生有错,但老师也应该承担责任。老师为了评级,为了教学成果,就默许学生“作弊”,很多学生也欣然接受。

  @贵龙大道:我发现一种有趣的现象:如果把作弊概率按学习阶段来分,小学最少,初中、高中次之,最高发的是在大学。我觉得可以说明两个问题:一是随着年龄增长,考生诚信度反而在下降;二是随着学历增加,考生责任感反而在弱化。作弊的真正根源是诚信的缺失和认知的滑坡。我认为,小学生作弊之所以少,不是因为他们胆子小,而是因为他们的思想纯度高,觉得那样丢人现眼,有羞耻之心;而大学生包括考研生作弊者多,不是因为怕挂科、就业压力大,而是因为他们内心杂念太多,而且毫无愧疚之感。

  @胡波:据以前的新闻报道,有教师在期末试卷中设计“一人一题”,不重复。这当然是一种创新,但是任何创新都会加重任课教师的工作量,对大班上课(动辄一二百人)的教师来说尤其如此。仅仅是改革期末的考核方式,就会给教师平添很多负担,更别提加重平时的考核,或是增加平时的考核次数了。

  @消失在宇宙深处的美少女:作为一名刚进大学的新生,我已经历过几场期中、期末考试,监考之严格出乎意料。首先,考试前各科老师、辅导员会组织动员大会,告诉我们考试作弊的后果——取消考试成绩,个人档案上记过;其次,考试过程中,单人单排坐,三个监考老师全程巡视。严格的监考措施,让平时不好好学习的同学对作弊这条路望而却步。可是,采取政策压制终归是不长久的,根本还是要转变学生对分数的态度。如果在乎学到了什么,而不是只关心多少分,作弊这件事自然会消失。

  》》教育时评:法律“严打”考试作弊,管不管用?

  从犯罪经济学角度看,当作弊带来的效益远大于刑罚威慑时,就不能排除有“敢于践踏一切人间法律”者。考试作弊入刑虽说增加了犯罪成本,但还要在司法执法上使力,让国家考试作弊者得到及时恰当的处罚。

  及至现今,固然不会再有如此血腥惩戒之举,但为了惩防考试作弊,法规制度的笼子也是越扎越紧,追究作弊责任趋于严厉。之前,对于考试作弊行为,属于规章约束的范围。2004年5月,教育部颁布的《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对考试作弊行为等予以界定。2012年1月5日,教育部又对该《办法》作了修订,进一步明确了违规行为认定与处理程序,规定对作弊者可视情节轻重,暂停其参加各种国家教育考试1至3年;在校生、在职教师如果替考或被替考,开除学籍或予以解聘等。

  》》他山之石:美国高校如何防作弊?

  很少有老师愿意做警察,去抓作弊的学生。教育机构的目的,终归是通过测评激励学生去学习。教学思路上的改革,给作弊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如果学生想通过歪门邪道的方式解决作业和考试问题,会累得疲惫不堪。老老实实地学习,反而成为“捷径”了。

  关于美国高校对待作弊的各种说法,您所听说的情况可能都是对的。学术不诚实,通常被视为个人品格问题,与一般学校所要弘扬的培养方向和价值观格格不入,故而在所有学校都被认真对待。

  》》教育反思:本该明晰的是非渐渐变得“无伤大雅”?

  作弊现象并不可怕,年轻人一时混淆了“借鉴”和“抄袭”之间的界限,或教育,或惩罚,都是对偏差加以修正的正常手段。可一旦作弊变成了一种文化,而且是一种“玩儿得越大越安全”的文化,那么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就会受到严重冲击。

  凡是当过学生的人,必然与“作弊”发生过直接或间接的关联。尤其在中国这样一个惯于以考试来选拔人才的国家,各类大考小考在磨练人意志的同时,也不可避免令一些人产生不劳而获的幻想。于是,作弊就演变成了一种文化:它既是一些人投机取巧的钻营之道,也在一些时候被视为对现行规则的反抗或挑战。

  》》教育思考:“作弊经济学”凭什么赢得市场?

  抛开道德角度,仅仅从学习效果上讲,考前突击与考试作弊的结果是差不多的。很多同学之所以不作弊,并不是因为所学的知识多有价值,而是因为畏惧于学校严厉的惩罚政策。

  尽管从小就坚定地信奉“作弊可耻”的信条,可是每次看到青春电影里花样百出的作弊手段时,我不禁感慨:原来没有作过弊的青春也是不完整的啊!一些人也在为大学里的作弊现象辩护,甚至提出了一种“作弊经济学”的理论:作弊本质上是一种高风险、低投入、高潜在收益的投资行为,与道德无关。而且,许多课程内容刻板无趣,耗费大量时间复习是在浪费时间。

关键词:作弊,教育,思考,捷径,评论

责任编辑:李兴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