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舌尖上”的蔬菜安全
“我们在大棚里安装的棚室多功能控制箱,能实时监控大棚里的温度、湿度等数据,坐在办公室就能了解大棚内的情况。”11月24日,在卢龙县刘田各庄镇六百户村的四季青农作物种植专业合作社内,四季青合作社负责人孙瑜向记者介绍合作社新安装的设备。 “棚室多功能控制箱是我们跟随市蔬菜管理中心去北京考察期间接触的,这套设备不仅能够监控大棚内的各项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自动进行通风、卷帘等工作,还能将每天的数据汇总到办公室的大数据处理中心,进行数据存储、数据分析。”孙瑜笑着说,有了这设备,合作社内的技术员不用费心记录大棚的各项数据了。“我们合作社一直有记录蔬菜生长情况的规定,从2014年合作社成立至今,50个大棚都有自己的数据记录,详细记录了蔬菜的定植时间、收获时间、浇水和施肥记录等情况,出售给超市的蔬菜也有铭牌,保证每一批蔬菜都能追溯源头。” “蔬菜质量安全不但是种出来的,更是管出来的。”秦皇岛市蔬菜管理中心生产科副科长高顺介绍说,市蔬菜管理中心通过提供技术保障、强化监管责任,多措并举,确保“舌尖上”的蔬菜安全。 “市、县农业部门成立了蔬菜质量安全领导小组,健全完善市县乡村四级监管网络,建立了蔬菜质量追溯制度。”高顺介绍说,市蔬菜管理中心制定了详细的蔬菜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方案及应急预案,将蔬菜质量安全保障工作纳入市级财政预算,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安全生产监管及配套技术示范推广。同时落实监管责任制度,落实了“一把手负责制”;落实“主管领导责任制”,明确工作职责;落实了“属地责任”,市农业局与各县区签订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状,各县区负责本辖区蔬菜质量风险和安全隐患排查,组织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落实了责任追究制,各项工作明确了工作要求、工作标准和奖惩办法,落实到具体单位和责任人,形成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我们通过技术服务和安全生产集成技术设施扶持相结合、无缝监管和质量追溯相结合等方式,确保全市种出来的蔬菜安全、绿色。”高顺说,市蔬菜管理中心建立完善了市县乡村四级监管网络,划分责任区域,制定健全了巡回检查制度。组织了对全市范围的蔬菜杀虫剂、生长调节剂的普查登记,编印《蔬菜农药使用指导手册》2万份,协调组织农药执法人员对辖区内农资经营单位开展全面排查,督导经销商建立健全进货台账和销售台账,控制高毒限用农药流向蔬菜生产区。为做好安全隐患排查,制定了例行抽检计划,对蔬菜主要生产基地产品例行抽检全覆盖,把一家一户生产的蔬菜纳入例行抽检范围,对抽检不合格产品追根溯源,消除系统风险和隐患。 “蔬菜质量安全需要先进技术做后盾。”高顺告诉记者,市蔬菜管理中心通过示范推广安全生产集成技术,创建省部级蔬菜标准园15个,推广膜下灌溉、水肥一体化、防虫网、黏虫板、性诱剂、熊蜂授粉等安全生产集成技术35万亩。创新病虫害综合防治新方法,编制了韭菜、豆角、土豆、西红柿、黄瓜等主要蔬菜品种综合防治“大处方”,在主产区进行试验示范,筛选最佳防治方案,开展了专场技术培训10场次,发放“大处方”防治挂图及明白纸5万余份。加强安全生产技术宣传培训,组织监管人员和科技骨干开展针对性的专业技术培训10余场次,编写蔬菜质量安全生产常识和规范使用农药常识、安全生产技术要点等技术资料10万余份,做到家家有个明白人、户户有张明白纸。 “今年,市蔬菜管理中心开展了对马铃薯、胡萝卜、生姜、韭菜专项整治。”高顺介绍说,市蔬菜管理中心成立了专项整治督导组,深入重点乡镇种植地块实地检查安全生产情况,抽查农药经营门店。同时加强暑期监管,召开调度会,部署暑期监管工作,制定了《暑期蔬菜质量安全技术监管工作实施方案》,落实暑期驻点监管工作,建立暑期蔬菜工作周报告制度。 “通过建立市、县、乡、村四级监管网络,每一级都建立蔬菜生产档案,可以实现生产过程无缝监管。”高顺说,建设市、县、生产主体三级蔬菜质量安全技术监管平台,可以真正做到生产过程全程监管。通过加强生产档案管理,统一编印了《蔬菜生产记录册》12万册,生产者要完整全面地记录生产过程,加强源头控制,确保质量可追溯。 全市蔬菜播种面积达到107万亩,保护地面积58万亩,蔬菜总产量415万吨,通过市蔬菜管理中心提供的各项技术、政策保障,全市蔬菜质量抽检合格率达到98%以上,确保全年的蔬菜质量安全。 |
关键词:蔬菜,食品安全,监管,示范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