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万能公式,转走不谢!
话题:高中历史 历史背景、原因和目的 1、历史背景=(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 ⑴经济背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⑵政治背景=政局+制度+体制+政策+阶级+民族+外交+军事+…… ⑶文化背景=思想、宗教+科技+教育+…… 如:鸦片战争背景: (一)国内:1、经济:自然经济+资本主义萌芽+土地集中。2、政治:①腐败:官场+军队+财政②阶级矛盾。3、思想:愚昧自大。 (二)国际:1、经济:工业革命→市场原料。2、政治:资本主义扩张。 2、历史条件:与背景分析基本相同,更侧重于有利因素 如十月革命的历史条件: (一)国内:①经济: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相对落后、生活贫困②政治:沙皇专制、无产阶级壮大、革命政党成熟、力量对比变化等③思想:列宁主义指导。 (二)国际:帝国主义忙于一战等。 3、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与背景分析方法基本相同,背景侧重于静态分析,原因更侧重于动态分析。 如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广度分析: (一)内因:①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统一的市场等②政治:美利坚民族形成、资产阶级、种植园主阶级形成等③文化:统一的文化、民族意识觉醒等。 (二)外因:①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②启蒙思想的影响等。 4、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三者既有层次区别,又有联系渗透,如“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主要原因涉及当时国内外各种矛盾,包括帝国主义侵略、北洋军阀黑暗统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壮大、十月革命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等因素;根本原因则是主要原因中最深层的因素。 5、矛盾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阶级矛盾、阶级内部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不同利益集团矛盾…… 如尼德兰革命爆发的原因: 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旧制度矛盾 ②资产阶级与封建阶级矛盾 ③尼德兰人民与西班牙统治者的民族矛盾 ④加尔文教与天主教矛盾等等。 6、目的、动机:→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动机:解决当前面临的种种危机或问题 ⑵主要目的:实现某一方面目标,求得稳定和发展等 ⑶根本目的:建立或巩固统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根本利益) 目的、动机属于主观方面的原因,是事件发动者的主观意愿。如王安石变法:直接动机是解决面临的社会危机;主要目的是增加财政收,缓和阶级矛盾,实现富国强兵等;根本目的是巩固封建统治。 另附:各类题型解题技巧 一、选择题技巧 (一)抓“类型” 解历史选择题,首先要明确它的基本类型,主要分为程度型(又称最佳型)、比较型、因果型、材料型(包括文字和图表)、逆向型(又称否定型)、概念型、组合型、条件型、论证型、结论型等10种类型,然后根据各种类型的解题方法“对号入座”。 而把握题目类型的基本方法,大多数情况下是通过考查题干中的“答题项”,也就是答案所包含的项目(一般置于题干的末尾)来确定的。 【例1】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动摇。对这一结论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欧共体在许多经济领域赶上或超过美国 B.西欧日本开始力求摆脱美国的控制 C.美国丧失资本主义世界强国地位 D.资本主义世界形成美、日、欧共体三足鼎立局面 【解析】从题干中的“答题项”——“不正确的是”,可以判断本题属于逆向型选择题(题干中有表示否定或限制的提示词如“错误的、不包括、无关的、不属于”等即可判定该题为逆向型选择题。)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通过仔细审题,很容易发现C项与题干中的表述是互相矛盾的。题干中明确表明了“美国的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动摇”,而C项中是“丧失资本主义世界强国地位”,显然“动摇”与“丧失”互相矛盾。 由于欧、日经济的发展,经济实力的增强,在外交上也开始要求独立,这样就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虽然美国的经济实力相对下降,但它仍然是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军事力量最强、影响力最大的国家,所以不能认为它已经丧失了世界强国的地位。故本题的正确选项是C项。 (二)抓“题干” 抓“题干”,就是要明确“答题项”(答案包含的项目)、“主干语”(选项论述的对象)和“限定语”(限定回答的内容)各是什么。 我们可以从“答题项”中把握题目所属的基本类型及命题人考查的目的;从“主干语”中把握题目所考查的内容及要求;从“限定语”中明确题目所限定的时空范围或特点。 【例2】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的抗英斗争,到18世纪末转变为联合一致的美国独立战争,出现这一转变主要是由于 A.英国压迫加剧,北美人民反英意识增强 B.北部几个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C.各殖民地之间初步形成了统一的市场 D.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 【解析】题干中的“答题项”是原因(“由于”),“主干语”是“转变”(从分散的抗英斗争→联合一致的独立战争)、“限定语”有时间(18世纪末)、地点(北美)、特点(从分散到联合)。 从“答题项”可知,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北美抗英斗争从分散到联合的原因的理解;从“主干语”可知,本题还要求从民族独立的角度鉴别主次。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四个选项都是原因,但“主要”一词暗示了要从中找出一个最主要的原因。 我们又知道,美利坚民族要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愿望与英国殖民统治之间的矛盾,最终导致了战争的爆发,因此,“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才使各殖民地联合起来,而“形成了统一的市场”(C项)只是民族形成的一个条件。D项能够包含A、B、C三项的内容。故本题正确选项是D项。 (三)抓“选项” 通过比较四个选项,准确把握选项中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别,进而明确选项与题干之间的关系。 【例3】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特点是 A.资本主义处于高度发展时期 B.资本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C.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 D.大国间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愈演愈烈 【解析】从题干中的“答题项”——“根本特点”可知,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根本特点的理解和把握程度。所谓“特点”,是指与同类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发展阶段相比较的不同点,既指内在性质,也指外在形式。“根本特点”一般从本质上揭示或反映这一不同点。 仔细推敲选项可以发现,四个选项都反映了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征。其中A项反映的是发展速度,B、D两项反映的是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的两种必然现象,但都不能反映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的特点。只有C项从本质上揭示了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本题的正确选项是C项。 (四)抓“观点” 有些选择题在题干中的“主干语”部分,渗透了历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如生产力观点、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观点、阶级斗争观点、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观点、现象与本质等等。我们在审题的时候要以这些理论为指导,进行推理、论证和分析。 【例4】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 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解析】从题干中的“主干语”——“当时的中国”,再结合“限定语”1869年和“答题项”可知,本题以1869年中国人的接生观念为切入点,要求对不同时期中国近代思想观念发展的时代特征作出正确的理解和辨别。 人的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在某种意义上比物质文明的现代化更为重要,本题旨在通过相关现象深层次认识西方自然科学知识传播过程中所遭遇的思想阻力。解题时,需要将选项与相关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相联系。故本题的正确选项是A项。 (五)抓“时空” 有些历史选择题还特别注重于考查历史事物的时间、空间或特点,我们要根据题干中的“限定语”提取出隐含着的历史信息,弄清历史事物的横向、纵向的历史时空和阶段特征,明确时空范围和特点。 【例5】如图所示是民国九年的一则报纸广告。作为直接证据,它可以用于研究 A.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实业救国的思潮 C.工人阶级的诞生 D.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解析】从题干中的“限定语”——“民国九年”,再结合“主干语”——图片里的“人人必需之国货”和“答题项”可知,试题要求在获取材料中有关号召国人用国货等信息的基础上,找出与其有密切关联的选项——实业救国思潮。以史料与研究对象的对应关系为考点,强调了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以及证据意识的考查。“民国九年”的表述,则含有对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换算方法的考查。本题的正确选项是B项。 二、主观题答题规范 历史主观题是决定我们历史成绩的主要因素,因此在考试当中我们必须要予以高度的重视。在历史主观题做答过程当中我们要注意做到四大规范要求: (一)读题要规范 高考题注重“新材料、新情境、新问题”的创设和运用,特别是在卷面中呈现大量的材料,因此在做题过程当中我们要规范阅读材料的程序,应当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1、读引言(题引) 考试一般都采用专题式或者主题式命题方法,即一道题目都有一个中西和主题,体现命题者的立意和命题意图。而体现命题意图的直接呈现方式是题目的引言材料。 阅读引言可以使我们快速明确命题意图和题目考查内容,因此阅读引言就如同找到一把解题的钥匙,有利于我们揣摩命题意图,形成正确的答题思路。 【例1】自古以来,许多有作为的政治家都密切关注民生。建国以来党和政府为解决民生问题做出了许多重大努力。 这道题以民生问题为立意,考查古今中外历史上解决民生的相关问题,在做题的过程当中我们思考的方向应当朝向相关的民生内容。 2、读材料正文 这是读题的核心任务,一般要求阅读材料在两遍以上,在阅读的过程当中要动笔圈划关键词、句,最大限度的提取材料信息。对有些材料我们要根据材料当中的“。”、“……”、“;”或根据材料内容划分材料层次,并简单概括材料个层次的中心。 3、读材料出处 材料的出处作为材料的组成部分,往往暗含历史信息,根据材料出处的判断,我们可以和教材的相关内容建立起相应的联系,因此在以后的考试中要高度重视。 (二)审题要规范 在平时的考试当中,好多同学总是抱怨所答内容不能得分,仔细分析大家的卷子,会发现主要问题一是基础知识薄弱或者表述不准确,二是对题目的规定性没有很好的研究。 好多同学在答题过程当中,将大量的时间用于无效信息的书写上,而没有认真地审题,没有认真地思考所要回答的内容,往往造成答了很多内容但得分有限的情况,因此在下笔答题之前,一定要对题目进行充分的研究,明确题目的要求。 只有在平时考试当中注意审题的规范要求,才能在高考中尽量减少失误。审题要做到四大要求: 一般一个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信息来源或者答案出处: 表述为:依据材料;依据所学知识;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2、答题要求:分析、概括、列举、说明、比较等。 3、核心词(答题语):原因、影响、特点、措施等。 4、限定词:时间、地点、答题范围、答题角度等。 在大家平时考试当中,容易忽略的是第一和第四方面的审题要求,即容易忽视“答案来源的判定”和对限定词的审读与思考; 【例2】结合19世纪上半期英国的社会状况,简要分析这一经济主张广泛盛行的政治经济根源。对这一问题大家容易忽视限定词: 限定一: 时间:19世纪上半期; 限定二: 地点:英国(联系19世纪上半期英国的相关历史史实) 限定三: 答题角度:一是政治根源,二是经济根源(如只从一个角度回答问题将至少失分一半以上) 三、答题思路要规范 答题思路的规范是基于前面第二种规范要求的,即在认真审题和分析题目的基础上。我们既要注意在平时答题当中的一些答题套路和“公式”,也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形成正确的作答思路。 (一)题目有明确的答题角度限定。如:中国古代强调“家齐而后国治”,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这类问题因为题目要求做了明确的答题角度限定,因此我们只能从题目的限定角度“经济”和“思想”两个角度回答问题。 (二)题目没有明确的答题角度限定。如:“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题目要求在分析原因是没有明确的答题角度的限定,只是要求“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对于这类题目,“根据时代背景”、“根据当时社会情况”等分析,我们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明确题目要求中的时代背景大概的实践范围,二是根据时间范围联系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习俗、政府政策等角度思考。 注意:历史学科基本的要素为时间,因此大家无论在回答任何题目时都要在时间上做一个准确的判断。没有时间就没有历史,也就没有了历史学科,也就不可能对任何历史问题作答了。 (三)根据题目的“核心词”或“答题语”形成答题思路: 原因(背景):主观—客观;必要性—可能性;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 影响(评价):积极—消极;直接——深远等; 作用:由近及远,直接—间接——深远等。 变化(趋势):由……到……;越来越……等 (四)其他答题基本思路: 1、先材料后所学知识; 2、先材料表层信息后概括性语言; 3、先史实后结论,史论结合等。 四、答题规范 高考采用网上阅卷方式,因此同学们在卷面上的呈现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书写要规范:尽量认真书写,保证阅卷老师能够看清所写内容,坚决杜绝潦草,书写潦草是对自己的最大的不负责任,此外字尽量要大一点; (二)序号化、提示化、段落化:平时考试中,大家担心答不到得分点上,所以写了大量的文字。应该说,多答是应当提倡的,但是要由两个基本的保障: 一是不能因为大量的文字书写造成无法完成题目和分析题目,二是不能因为大量的文字书写造成卷面极乱,“淹没了”关键信息;三是我们所提倡的是“得分点”要多但不是在一个店后面补充大量的解释性文字。为确保卷面整洁,提倡大家在平时的考试当中做到以上“三化”。 (三)语言表述学科化、准确化。大家要明确,高考阅卷采用“按点得分”原则,即有相关得分点给分,所以要尽量避免“大白话”,应当用相关的学科语言答题。 五、考核目标下几类设问答题方法总结 (一)获取和解读信息:依据材料概括”或“依据材料指出” 这类题目在考核目标的表述中已经告诉我们如何回答问题了: 1、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认真研读材料,尽量理解材料;“考试要求”即题目要求,建议大家首先审题,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这样就能使得我们在阅读材料的过程当中由较大的目的性) 2、整理材料,最大限度的获取有效信息;(认真阅读材料,找出材料中心;或者对材料进行分层,在卷面上对相关信息进行圈划和批注。注意要求里面的“最大限度”。) 3、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在前面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根据材料各层次概括;或者分析材料各各层次哪些信息是时间特征描述,哪些是时间原因表述,哪些是事件结果或意义表述) 对材料信息的解读和概括时,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先材料表层信息后概括性表述; 二是回答过程当中做到:点要全,最大限度获取信息。 (二)论证和探讨问题 这类题目的难度较大,但是只要掌握了做题的基本方法,也能轻松应对。探讨和论证问题由两种基本类型: 1、类型一: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例1】选择其中的一种观点论证:“关于“新政”中的社会保障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克服危机而采取的临时性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而进行的长期性制度建设。请选择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5分) 作答方法: (1)选取其中一种观点(回答时首先点明同意第一种还是第二种观点,勿放在论述后和不加选择,选择观点即可得1分) (2)对所选择观点进行论证。在论证的过程中一是要依据所学知识,二是要注意材料信息的利用即考核目标所说的“借鉴、引用的方式进行评论。比如此题中如果选择”临时性措施”,则应当充分注意到在前面材料中“以工代赈、发放失业救助金、实行紧急救助等措施”都属于临时性为克服经济危机而采取的措施。 选择第二种观点则可以“借鉴、应用”材料中“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抢先养老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等措施都属于制度性建设。 【例2】对观点进行判断然后论证; 作答方法: (1)明确对观点的态度,反对或同意,对或者错。(判断) (2)如果同意材料观点,则直接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直接论证;如不同意材料观点,首先要批驳材料观点,提出自己的观点,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即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 2、类型二: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例2】“父母在,不远游”的观念曾对中国传统家庭生活产生过重要影响。在现代社会中,你如何看待这一观点。 此题实际是对一个历史现象进行评价。在“看待、认识、看法、评价”一种历史现象时我们要采取一分为二辩证的方法认识,既要看到一种历史现象的积极意义,又要看到一种历史现象的局限。 |
关键词:高考,历史,公式,条件,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