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有“情怀”也要有标准
首个涉及民宿的国家行业标准《旅游民宿基本要求与评价》从今年10月起正式生效,有关标准规定了旅游民宿的定义、基本要求、管理规范和等级划分条件。业内分析,“民宿标准”将促进国内民宿行业走向标准化发展。 “民宿标准”在这个黄金周正式实行,与此相关的案例就恰逢其时发生了。据报道,10月2日,游客张女士入住广西北海涠洲岛一家客栈时,发现与预订不符。报道中所谓的客栈,其实就是一家民宿。据当事人描述,自己从某网站平台上预订的是海景房,入住的却是毛坯房——客栈餐厅是简易搭建的,入住的海景大床房则是呈半完工状态的简易房。目前,广西旅游发展委已采取执法措施,涉事民宿已停业整顿,接受调查处理。 涉事民宿借黄金周商机浑水摸鱼,用毛坯房赚海景房的钱,这是一个比较极端的案例。但是,消费者受网上虚假宣传误导,被某些民宿蒙骗的事例却是经常有之。近年来,民宿作为一种新型的非标准住宿业态,借着消费者需求多样化和旅游业创新升级发展的契机,在全国各地蓬勃兴起,截至去年底,国内客栈民宿数量已经超过5.3万家。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规范和行业标准,一些民宿的硬件设施和服务质量难以令人满意,消费者合法权益也不时遭到损害。 此前,有关民宿的规范和行业标准之所以迟迟没有出台,与一些认识方面的模糊不清也有关系。民宿、公寓、精品酒店、度假别墅等非标准化住宿行业,有别于传统酒店,是更具个性化的住宿选择。民宿具有房源量较少、单个房间产品更个性化、经营主体多元化等特征。许多游客游览特色景点时,希望能够入住在景点周边的个性民宿,并借此实现深度游,得到更好的旅游体验。许多民宿业者也号称要“将情怀做成生意”。然而“情怀”是千差万别的,于是民宿是否需要行业标准、需要什么样的标准,就成为一个经常被业内讨论的难题。 此次“民宿标准”的出台和实施,意味着有关监管部门和业界已经取得了共识,民宿的发展要有“情怀”,也离不开规范和行业标准。有关标准对民宿的安全、环境和设施、卫生、服务等做出了比较具体的规定,并按不同的接待设施和服务品质将民宿分为金宿级和银宿级两个级别,便于消费者选择。同时,有关标准也承认民宿产品拥有不同的文化属性,诸如包含生态、自然、民族元素的特点,提出了传递生活美学、追求产品创新、弘扬地方文化等评价原则,给予了民宿个性化深入发展的空间。 红红火火的民宿业虽然有一些害群之马,但不能否认其中确有充满情怀的经营者,他们让消费者享受到了温馨、细致的服务,也给行业转型发展提供了范例。在这些经营者的带动下,民宿成为这个双节叠加的超级黄金周里,许多家庭出游、朋友欢聚的旅游热门选择。多家民宿预订平台均显示,今年黄金周的预订订单数较去年同期增长达3至4倍。 或隐居市井,或寄情山水,游客居住在房型与服务都个性十足的民宿小店里,与当地生活深入融合……这样的美好画面或许很难由标准化管理绘就,“标准化”不是民宿的终极目标,但却是民宿的现实底线。有了规范的标准,民宿经济才能获得有序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未来黄金周假期游客继续追捧的对象。(樊大彧) |
关键词:民宿,行业标准,规范监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