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印斌
刚刚过去的暑假里,手机成为不少孩子,特别是农村孩子亲密的“玩伴”现象引发广泛关注。有媒体记录了一个农村初中生的“游戏一日”:日上三竿,还赖在床上组队“推塔”,中午匆匆扒几口饭又去“吃鸡”,夜里两三点还在“鞍刀咆哮”……即便困得手机要砸脸上的时候,也要“血战到底”。
令人忧虑的是,这种情况并非个案,如今终日沉迷手机游戏无法自拔的农村孩子越来越多。中国社科院一项问卷调查数据显示,留守儿童的游戏时间要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每天玩4-5小时”的占比分别是18.8%和8.8%,“每天玩6小时以上”的占比分别是18.8%和8.2%。
要破解难题,需深究原因。面对网络的吸引,缺乏家长监管和手机游戏平台监控,年幼的孩子缺少抵抗力,自然容易沉迷其中,这是其一。其二,学校及社会在文化供给上的短板,也是农村孩子沉迷游戏不能自拔的重要因素。正如有留守儿童所说“不玩游戏干啥”,除了清苦的学业,还有什么文化消遣能够拴住孩子的心呢?
将孩子与手机做简单粗暴的物理隔离,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改变这一状况,还需要全社会形成合力。父母无论是否在孩子身边,应该发挥更多主动性和积极作用,利用多种方式,多和孩子沟通,给孩子更多精神上的关怀和情感上的慰藉,同时,也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决不能为图省事,就塞给孩子一个手机,任由孩子沉迷于游戏世界;监管部门应当尽快建立网游分级机制,加强审批管理;企业也有责任通过采取技术措施防止孩子们沉迷游戏;学校、社会应当更多地关注农村孩子的精神生活,县、乡、村多级联动,创造更多条件,丰富农村孩子的文化生活,让孩子多些健康的“玩伴”,手机也就不至于成为他们成长中的洪水猛兽。
有人说,“如果想毁掉一个孩子,就给他一部手机。”对于农村孩子而言,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千万别让手机成为农村孩子最亲密的“玩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