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夏至,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的白昼最长,且越往北越长。
人们常说“不过夏至不热”,意思是到了夏至,才真正进入炎热的季节。夏至节后,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比地面向空中发散的多,气温继续升高,并在夏至后的第3个庚日进入伏天。伏天是一年最热的日子,分为三个阶段,即头伏、二伏和末伏。
在中医养生理论中,夏至是阳气最旺的时节,一方面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另一方面阴气已开始生长,一定要注意保健。因此,中医专家建议,夏季养生不妨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清心祛湿少食辛辣
夏季归于五脏属心,而心喜凉,宜食酸。广安门医院的专家表示,夏天酷热高温,很多人喜欢吃冷饮,多饮水,这很容易导致湿气侵入人体,引起食欲不振等。因此,夏天可以吃一些利水祛湿的食物,如赤小豆、绿豆、薏仁、玉米、冬瓜等。
图片来源/资料图片
此外,还可常吃些小麦制品,也可适当多食些猪肉、李子、桃子、橄榄、菠萝、芹菜等,尽量不吃辛辣温燥之物。
清热利湿生津止渴
夏天津液消耗较多,因而应吃一些清热生津止渴的食物。同时,这一时期暑湿并重,日常应注意清热利湿、清暑化湿。
长夏在五脏中归于脾,宜清补。按中医养生学的观点,过湿对脾不利,应适当多食甘凉或甘寒。需要注意的是,味苦食物通常具有能泻、能燥、能坚的功能,所以不宜多食。
健脾养胃补气益阴
夏至后天气炎热,人体消耗增大,一方面急需补充营养物质和津液,另一方面因暑、湿气候的影响易导致脾胃正气不足,胃肠功能紊乱。
因此,在饮食上应以健脾养胃为原则,以汤、羹、汁等汤水较多、清淡而又能促进食欲、易消化的膳食为主。同时,少吃或不吃油腻厚味、油煎的食物,并且每餐进食量不宜过大,应以少量多餐为原则。
晚睡早起午休补眠
夏至过后,应顺应自然界阴阳盛衰的变化,宜晚睡早起,并利用午休来弥补夜晚睡眠的不足。
夏至时节,很多人会出现全身困倦乏力、头痛、头晕等症状,严重者还会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专家介绍,这一时节气温高,人体只能通过排汗来散热,使人体内的水分大量流失,此时若不及时补充水分,就会使人体血容量减少,大脑会因此而供血不足,进而造成头痛、头晕。
早晚凉爽别忘运动
运动也是养生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夏季运动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进行,可去河湖水边、公园庭院等空气新鲜的地方,不宜做过分剧烈的活动。若运动过激,可能导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伤阴气。
运动出汗过多时,可适当饮用淡盐水或绿豆盐水汤,切不可饮用大量凉开水,更不能立即用冷水冲头、淋浴,否则会引起寒湿痹证、黄汗等多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