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频道 > 港城人物

大山深处写春秋

来源: 长城网  作者:祖迪
2020-06-28 15:11:00
分享:

淅淅沥沥的夏雨一场接一场,润泽着自然万物,让大山深处的滦河桥梁工区退去尘土,焕然一新。沙沙雨声夹杂着突兀的列车呼啸声。

梁万勇一会儿爬下桥面到墩台上查看支座,一会儿爬上山坡检查危石。作为滦河桥梁工区工长,进入防洪关键时期,梁万勇不能有一丝松懈。

梁万勇正在认真检查津山线滦河铁路大桥桥梁杆件。通讯员 供图

工区的“领头雁”

1984年入路到了滦河桥梁工区,1989年开始担任工长,在这个活环境艰苦的大山深处的区间工区,梁万勇一干就是36年。从当初上桥患“恐高症”,现今已成了“高空舞者”。

梁万勇出生在军营,直到小学毕业,他都随父母生活在军营中。部队严明的纪律、整齐的内务管理,父亲的传统教育,造就了梁万勇雷厉风行的作风。

在滦河桥梁工区,你看到的一定是这样的场景:工具材料定置管理,数量准确,动态明示,物见本色,摆放整齐;办公室、宿舍、食堂、浴室每日清洁整理,物品放在定位上,被褥叠得像军营;庭院材料堆码见方见角,数量揭示,卫生责任到人头,绿化美化到日常……

秦皇岛工务段段长不禁竖起大拇指:“一个偏僻的区间工区管理的这么井井有条,靠的就是习惯和自觉,非常难得,不愧是连续十六年的路局级先进班组。要是我们全段管理者都有这种精神,我们段的管理就会提高一大步!”

近些年来,滦河桥梁工区一直处于缺员状态,工区几经整合,管辖范围是过去三个桥梁领工区的设备,在这累计延展里程63.3公里范围内,有桥梁43座、涵渠119座,其中就包括津山线上唯一的一座丁庄隧道。这些设备,按核算定员应该29人,但工区现员仅10人。

梁万勇将他的严格带到了工作当中,硬是带领10个人完成了29人的工作。

梁万勇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则不是针对某一个人,是给大家定的,大家都执行,工区才和谐。”他值班总是要早起打扫庭院,不值班也要早到半个小时,计划好一天的工作。身为工长的他,从不当“甩手掌柜”,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

随时待命的“守护神”

桥梁工作既枯燥又乏味,除锈、刷漆、枕木防腐……年复一年周而复始,但对于梁万勇和他的工友而言,这些工作俨然成了他们生活的全部。

又到了丁庄隧道的巡查时间,梁万勇把检查锤、扳手等工具整齐放入工具袋,和工友们前往作业地点。寒露已过,大山深处凉意袭人,身着工作服在隧道里行走了不到200米,梁万勇却已汗流浃背了。然而,即使在炎热高温的夏天,梁万勇和工友们也要穿着这身工作服作业。

他们每天要在隧道里工作几个小时,尤其是货车通过后,粉尘飞扬,他们每次从隧道出来,除了牙齿是白的,其余全是黑的了。

津山线是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有限公司最繁忙的货运通道之一,由于紧邻“钢城”迁安市,铁矿石矿粉的运输成为这条线路的主要货源。“1300多米的丁庄隧道形成了密闭的储物袋,把矿粉的烟尘全留在了隧道内,要是不及时清理,同样影响行车安全。”梁万勇拍拍身上的灰尘说。不知不觉已到正午,他掏出了随身携带的饭盒,蹲在路边和工友们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山风吹来在隧洞口形成了一股小沙尘暴,起身的瞬间,梁万勇捂住胸口,皱了皱眉头。

原来,在十年前梁万勇进行了心脏支架手术,但他仍然坚守在第一线,总是笑着说:“没事,轻伤不下火线,这算啥!”

梁万勇带领职工们在隧道内检查。通讯员 供图

桥梁上的“啄木鸟”

桥梁赋予了他工作激情,钢轨给予了他学习的灵气。凭着对技术的精益求精和不懈追求,更是由于强烈责任心的驱使,梁万勇在桥梁维修岗位36年的时间里,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让设备隐患无处遁形,被职工们戏称为桥梁上的“啄木鸟”。

为解决管辖设备远,交通不便带来的不利因素,梁万勇总结出了“平推立体作业”的维修方法。根据年度作业计划安排,针对道路较远,来去不方便的实际,实行从桥面到桥下的立体维修方式,对每座桥实行综合维修,确保把项目做细做全,严格标准,强调现场回检,干一座保一座,不重复跑路,不重复上桥,实现了劳动效率的最大化。

立体化维修的前提是要对工作量做全面的调查,梁万勇组织了工区检查小组,每次干活之前,都要对计划维修的桥涵做详尽的调查,从桥面到墩台,护轨、扣件、人行道板、支座、墩帽、墩身,细心会诊,一处不漏,为作业的精准有序奠定了基础。

每到冬季,丁庄隧道破冰都是滦河桥工区的重点任务。多年来技术人员和现场操作人员想了很多的办法,他们对漏水点挖槽排水,往侧壁上抹黄油,安装地热装置,设置保温板,但效果都不理想。

2019年夏季降水量大,冬季隧道的结冰点增多,必须每日破冰才能保证行车安全。梁万勇提出了用“太阳能热水器伴热带融冰”的想法。在技术科和车间的支持下,梁万勇将原有的保温板内外的冰流清理干净,顺水流垂直安装上伴热带,用热量保证水不结冰,使水顺着伴热带流下,引入排水沟。安装后,经48小时试验,保温板内外都没有冰馏和水迹,水流在保温板引流槽内直接流入地沟。“电热除冰装置”实验成功,梁万勇不仅解决了安全生产上的一个难题,也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

默默坚守的“山鹰”

“调度命令已下达,封锁时间11:00至13:00,上桥!”11时整,梁万勇下达了上桥指令。2个小时的天窗点,对梁万勇和工友们来说,显得特别珍贵。经过列车一天的冲击,支座有没有异常?钢梁杆件有没有松动?裂纹有没有发展?他们一刻不停地巡视、查看、测量。

“工作辛苦不怕,30米高空作业不怕,煤焦油灼伤脸颊不怕。可流动性大、在外一住大半年,这些对所有的桥梁工都是一种极限挑战。”

梁万勇多少有些无奈。老父亲生病住院,他只得叫妻子和哥哥轮流照顾。梁万勇抚摸着钱包里的全家福:“这辈子亏欠家人太多太多,也想多陪陪他们。但是列车密度增大,每一个桥梁病害都可能危及行车安全,容不得半点马虎啊!”话音未落,这个年过半百的汉子动了动嘴角,垂下眼睑,没有继续说下去。

梁万勇用在自己小家上的心很少,但用在工区大家庭里的心却很多很多。梁万勇每天一到工区就换上满是油漆点子的工作服,和职工一起摸爬滚打,一起抬护木、紧螺栓。带领工友们每天劳动,硬是把工区院后的杂草滩变成了果树成荫、瓜果垂曼的“后花园”,职工们不仅吃上了自己亲身种植的绿色蔬菜,还在“后花园”里享受着和城里人一样的“绿色心情”。

梁万勇利用业余时间管理工区小菜园。通讯员 供图

36年来,梁万勇已经记不清身边换了多少拨人。滦河桥梁工区地处迁安市龙山腹地,东临滦河特大桥、西瞰丁庄隧道,交通闭塞,条件艰苦,被人们称为“野兔不拉屎的地方”。和他一道的工友早已调离,后来的年轻人也一个个离开,但他毅然选择留下。“工作艰苦,但只有这样的环境才能锤炼人的意志,才能施展个人才能”梁万勇总是用这句话激励自己。

火车呼啸而过,归心似箭的旅客行色匆匆,与此同时,在津山线滦河大桥上,一名戴着头盔、穿着黄马甲的人在安全日志上郑重签下“梁万勇,6月25日”字样。

夜幕低垂,梁万勇沿着铁路路肩往回走,脚步疲惫却坚定,龙山脚下的村子已亮起万家灯火。与桥梁为伴,与群山为邻。三十年如一日,梁万勇对管辖内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熟悉得就像自己的掌纹。

梁万勇,像他背后那座龙山里的“山鹰”一样,沉默的坚守着。(通讯员马勇 刘健)

关键词:桥梁,设备,维修责任编辑:杨利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