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智慧和双手耕耘梦想 工程师转攻农业打造“鱼菜共生”
如果能在池塘中摘草莓,在田间的果蔬大棚里观赏鱼儿游弋,是种怎样的体验?
千万别以为这是一个突发奇想,在海港区海阳镇,已经有人通过探索“鱼菜共生”的生产技术和模式,将这样的场景呈现在一个普通的采摘大棚里。
“鱼菜共生”,顾名思义就是在水面种菜、水下养鱼,达到“一水双收”的绿色农业项目。不过,由于养殖与栽培是两种不同的技术,协同共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这就需要精巧的技术和设计去实现。
研究这个项目的人叫朱世超,去年9月,他放下了电力工程师的工作,办起月牙秦皇岛农业科技公司。在南方学习后,一头扎进在海阳镇温家洼的大棚,专注地搞起了“鱼菜共生”的实验。
这几天,天气渐暖,朱世超的大棚里也变得生机盎然,引来许多人参观。
4月28日上午,记者来到了温家洼村,一打听养鱼的蔬菜大棚,人人都能说出位置,“就在西边采摘园里最后一排,可是个新鲜事儿哩,咱搞了这些年大棚,没见过还能这么种菜!”
到了采摘园,朱世超把记者迎进了棚里,眼前出现的场景一下就颠覆了我们对种植大棚的印象——
各种各样的蔬菜、水果都枝叶茂盛,一队一队整齐排列着,但它们却不长在土壤里,而是“集合”在大块的培植板上,漂浮在两个长方形大蓄水池上,像在军舰甲板上列队的战士,一个个精气神十足;走近蓄水池,就能看见水里的小鱼,它们不时冒出头蹭一蹭漂浮培植板,好像在跟这些“军舰”嬉戏。
大棚之中,水生蔬菜、鱼儿满池,相伴悠然自得,构成了奇妙的天地。站在一旁的朱世超自信地介绍起了大棚运行的情况,大家这才想起,他正是创造出这一片的生态“魔法师”。
“实践比较成功,去年,我投放的10万尾泥鳅和1万尾鲫鱼苗成活率很不错,把生菜、西红柿、草莓等各种蔬果水栽后,长势也非常好,再过一个月,蔬果就可以上市了。”朱世超说。
虽然入行不到一年,专注的朱世超已经摸到了很多门道,一说起“鱼菜生长”来,就打开了话匣子,“这个模式是通过投入有益菌群和水循环系统,将鱼排泄物、饵料残渣转化为供蔬菜吸收的营养,这样大大减少了化肥的使用量,形成‘鱼肥水—菜净水—水养鱼’的循环,同时还能节约成本,提高效益。”
朱世超告诉记者,由于从选种、移栽、培育菌群、制作有机肥料,到把控水体指标和调整大棚温控都靠自己学习和摸索,他经历过不少失败的尝试。
“比如,我发现草莓水栽后,果子碰到水很快就腐烂掉了,就改成了用能将它立起来的槽道培植。”朱世超指指大棚里架着的一条窄窄的水槽说,槽里面的草莓枝叶长得很茂盛,将来,把这样的槽道挂墙上,还是一种非常好看的装饰。
朱世超对“鱼菜共生”项目的将来还有更多规划,“除了生产有机果蔬、养殖商品鱼外,它还可以做成观光、采摘农业园。如果把蓄水池做成透明池壁,就能观察到鱼和蔬菜的生长,非常适合搞农业教育基地。”
“项目有很多商业模式的前景,既然回来了,难一点儿也要坚持下去。”朱世超说,当电力工程师时,他要常年出差泡在工地上,回到家后才感到踏实,“我就想不如回乡创业,在自己的地方干出点儿名堂,没准儿还能带动大伙儿走出条新路来。”
现在,朱世超已经踏踏实实地走在了这条路上。在大棚里干起活儿来,戴着眼镜、斯斯文文的他,不一会儿手掌和指缝便满是泥土。此刻,严谨的工程师和勤劳农户的模样,都交织在朱世超的形象里,那是他在用智慧和双手耕耘着梦想的投影。(记者 马卫庆 王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