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医疗、社保……每个词背后所隐含的内容,都浓缩成沉甸甸的“民生”二字。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出台《教育十条》,增加中小学校数量,改善师生办公条件;与京津冀医疗名院名医对接,建设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秦皇岛医院等基础设施,实施医疗人才引进战略……今年以来,秦皇岛市把群众满意作为评判党史学习教育成效的重要标尺,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贯穿党史学习教育全过程,真正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成为民办实事的实际行动,群众期盼解决的教育、就医等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与日俱增,凝聚起奋发前行的强大动力。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咖喱牛肉、菠萝碎米鸡、鸡蛋炒小白菜、肉末萝卜丝汤,这里的饭菜比家里做的还好吃。”6月21日上午,下课铃声响过,建设路小学中午留校吃午餐的同学拿到了热乎乎的饭菜。
“我们夫妻都是‘上班族’,学校开展的中午配餐服务为我家解决了大难题,孩子在学校吃得好,家长也放心。”一位家长高兴地说。
教育牵涉千家万户,而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更是牵动着每个家长的心。今年3月,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全面开展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细致确定了课后服务时间、内容形式及经费保障措施等相关要求,推动所有非寄宿制小学向学生全面提供课后服务。
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市428所非寄宿制小学向学生提供课后服务,9794名教师参与课后服务,73133名学生接受课后服务,实现了小学课后服务县域全覆盖、学校全覆盖、有需求学生全覆盖,有效破解学校放学后家庭负担重、学生接送难的问题。同时,我市城区小学、初中普遍实施学生随到随进、中午不净校的便民政策,部分县区探索学校中午集中配餐,作为课后服务的有益补充,进一步提升教育系统服务能力。
8月5日,记者在现场看到,位于海阳路和燕山大街交叉口的玉带湾学校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主体项目已经封顶。玉带湾学校将新建12轨制36个教学班的中学和新建4轨制24个教学班的小学,项目建成后预计小学可容纳学生1080名,中学可容纳学生1800名。
海港区教育局工作人员介绍,学校预计今年年底完工,2022年9月投入使用,学校建成后将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缓解入学难的问题。
一座座美丽校园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一批批学子沐浴阳光雨露茁壮成长;一项项荣誉满载着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成果,印证着我市教育奋进发展的历程。
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坚持以改革、规范、发展为主线,提升教育惠民的覆盖面和满意度是民生之基,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今年3月,我市制定印发了《秦皇岛市2021年幼儿园建设工程实施方案》,规划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6所,规划建筑面积约14149平方米,估算总投资1075万元,新增学位1230人。同时,我市积极推进中小学校新建、改扩建项目。今年我市对5所中小学校进行新建、改扩建,其中新建2所,改扩建3所,规划建筑面积54276平方米,估算投入资金2.85亿元,可增加学位3900人。
庄严大气的教学楼、整洁明亮的教室、设施齐全的多功能教室……民生跟着“民声”走,把民生工作做到百姓心坎上,已成为秦皇岛坚持不懈的民生追求。
市委、市政府把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质量教育作为奋斗目标,通过大力推进教育发展攻坚行动,着力推进总量、提质量、促改革工作,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力求走出一条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改革发展之路。
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
7月2日晚,“永远跟党走”——秦皇岛市第八届群众文化艺术节在文化广场拉开帷幕,精彩的文艺节目为广大群众带来了丰盛的艺术大餐。
“现在的物质生活水平高了,精神文化生活也丰富了,晚饭后和家人一起来这里看演出,周末还会带孩子来这里看画展,生活变得多姿多彩起来。”市民陆静说。
我市连续多年将文化惠民工程列入市政府20项民生实事,丰富多彩的文化节目走进广大群众中间。据统计,我市每年举办“月末戏院、四季音乐会、政府买单百姓看戏”等专业演出140余场;举办文化“七进”惠民演出1300余场次,受益群众100万余人次;实施“万名群文骨干艺术培训工程”培训各级文艺骨干1.3万余人次;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农村公益电影全覆盖,年均为农村免费放映电影28000余场。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8月1日,市民刘淑萍在朗读亭声情并茂地朗诵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她说:“我非常喜欢在朗读亭里朗诵诗歌,通过手机扫二维码获得开亭密码进亭,进入朗读亭后,扫描屏幕上的二维码即可开始朗读活动,非常便捷,在这里朗诵,让我有一种做播音主持人的感觉。”
我市着眼于推进城乡优质文化资源共建共享,提升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水平,不断完善“一市三馆、县区两馆、乡镇(街道)文化站、村(社区)文化活动室”设施网络建设。目前,市博物馆(美术馆)完成主体建设,海港区、卢龙县、北戴河区新建的两馆先后投入使用。全市98个乡镇(街道)和2435个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实现了全覆盖,建成了城乡“十分钟文化圈”。全市8个公共图书馆建立分馆22个、流动图书站80个,8个文化馆(群艺馆)建立分馆11个,群众文化培训基地170个。
为百姓送文化,到基层“种”文化,不但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也为这座城市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公共文化场馆为民所建,也为民所享;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在业余生活时间,常常走进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农村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参与文化互动,接受文化熏陶……一件件文化惠民的民生实事办到了群众的心坎上,人民群众的脸上洋溢着浓浓的幸福感、获得感。
筑牢民生福祉的健康基石
市民王玉因患有冠心病需常年吃药,由于退休工资低,正常生活受到影响。“今年开始家里的负担就减轻了,原来门诊慢性病年度支付限额是1400元,现在提高到了3500元,这是一件利民的大好事。”王玉高兴地说。
为进一步优化门诊慢性病服务,方便参保患者更好地享受门诊慢性病医保待遇,秦皇岛市门诊慢性病利民便民民生实事工程自2021年3月1日起在全市范围内实施。与以往的门诊慢性病政策相比,新政策将更利民更便民。
目前,我市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门诊慢性病病种分别由原来的28个和24个统一调整至32个,调整后,实现了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门诊慢性病病种的规范统一。同时,城镇职工门诊慢性病年度支付限额普遍提高。据了解,糖尿病由3000元提高到3500元,冠心病由1400元提高至3500元。
健康,是最基本的民生福祉。
自5月1日零时起,我市正式落地执行第四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中选结果。国家第四批药品集中采购共有45种药品中选,涉及高血压、糖尿病、消化道疾病、精神类疾病、恶性肿瘤等多种治疗领域,中选药品降价明显,平均降幅65.47%,最高降幅达96%。
7月28日,在市医保中心,工作人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抗癌药索拉非尼单片价格从89元下降到26.6元,按每天2片的服用量计算,每个月可为患者节约药费3744元。
据介绍,截至2020年底,全市累计节约采购资金3.9亿元,其中减少医保费用支出约2.3亿元,减轻患者医药负担约1.6亿元。国家组织第五批药品集中采购已完成统量,国家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工作正式走向常态化、制度化。
“要想身体好,就来秦皇岛!”如今,秦皇岛就是“健康、幸福”的代名词。北戴河生命健康产业创新示范区、国家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综合创新试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在港城大地日渐形成,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不断向往。
一项项民生新政出台,一桩桩民生实事的落地生根……市委、市政府把人民的“小事情”放在心上,把人民的“大责任”扛在肩上,把一件件民生实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书写了催人奋进、温暖人心的民生答卷,唱响了一曲曲动人的时代赞歌。 (记者 孙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