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老干妈”品牌几乎成了辣椒酱的代名词一样,在佐餐食品中颇受欢迎的各种红油金针菇产品里,也有个响当当的名字——“邵大姐”。
这几年,全国各地的不少超市里,都能找到印着“邵大姐”系列食品字样的金针菇、口蘑等即食菌类罐头。但不少港城市民也许都没注意到,这个品牌就来自咱昌黎县,“邵大姐”也是一位地地道道的昌黎人。
“邵大姐”真人叫邵锦秀,今年59岁,她从开始学习养殖食用菌到把小罐头做成全国畅销品牌,带动起周围农家的就业和产业发展,用了30多年的时间。
1月11日,昌黎县五里营南桥北侧,一家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的食品加工厂,正在热火朝天地运转。这里就是邵锦秀创办的秦皇岛“健禧”食品公司。
临近春节,订单纷至沓来,主营的几个产品更是供不应求。走进厂区,袋装青豆和红油金针菇两条生产线同时忙碌着。远远望去,青豆翠绿欲滴、金针菇色泽鲜亮,把生产车间映得格外好看,还飘着阵阵菌菇香气。
两条生产线基本完成了自动化,一簇簇金针菇从原始食材,经过清洗、搅拌入味、分装和高温杀菌、冷却塑封,再到最终包装进箱,都是机械化无菌生产,只在分拣和设备控制阶段,需要工人操作。
“一件10罐的红油金针菇,我们一天能产1000多件,还供不上节前市场需求,得加班加点赶单。”检查产品时,邵锦秀满是自信,给记者讲起了让小小金针菇如此受欢迎的秘诀。
由于有多年养殖食用菌经验,邵锦秀除了向农户传授技术,定点收货外,还有自己的养殖基地,在第一道关口就把握住了质量。
“现在菌类产品品牌很多,要突出,口味就很重要。”邵锦秀说,仅红油金针菇的调味,他们就通过考察和实验,先后调整了20多次,“调味料的原料也要保质保量,就说这红油,我们都是选最好的辣椒熬成的。”
说话间,邵锦秀走到了成品仓库,她找出两瓶罐头,记者仔细一看,虽然都是金针菇,包装却不同,还有各自的“名字”——“我叫微微辣”和“我叫能吃辣”。
“咱们已经做了口味细分。”邵锦秀告诉记者,“这两瓶一个适合口轻的老人、孩子,一个给无辣不欢的人群,要让产品更被认可,就要注重细节。”
在货品间转上一圈,记者仿佛走进了食材库,这里不仅有金针菇、口蘑、白平菇、滑子菇、牛肝菌、猴头菇和香菇酱等多种菌类罐头,还有扩展领域后做出的清水栗子、山药罐头等新产品。
如今,“健禧”公司已成为华北地区规模数一数二的食用菌深加工厂,这是30多年前,邵锦秀养殖出第一盆白平菇时,不敢想象的。
“1986年,老家还是一穷二白的,我想做点什么改变生活,开始去外地学习食用菌养殖,渐渐地能培育出的菌种越来越丰富,通过给十里八乡教技术攒了些钱,2006年,又看上了深加工产业。”邵锦秀说,“创业过程中经历了太多困难,但都坚持下来了。”
说起坚持的意义,邵锦秀想起了前些日子的一件小事儿,有个外地的朋友告诉她,自己母亲生病时,专门让他去买“邵大姐”的蘑菇酱。
“老人说,就想吃昌黎那个蘑菇酱的味道,这让我有点骄傲。”她说,“咱一个普通农家人,靠努力带着乡亲养起蘑菇,到现在为社会提供50多个就业岗位,用产品让人们知道了昌黎,这就是奋斗的力量吧。”
这几年,“健禧”公司先后获得了秦皇岛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河北省行业领先优秀企业、全国最具影响力百强诚信企业等荣誉称号。生活的变化已翻天覆地,那个养殖大棚里的年轻女孩也成了“邵大姐”,但她从没想过停步。
“我在考察一个国际合作的加工项目,只要找到足够的厂房和资金,还敢再挑战一次!”说起明天,邵锦秀眼中全是光亮。(记者 刘双喜 王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