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城网秦皇岛频道欢迎您
您当前的位置:您当前的位置 : 长城网 >> 秦皇岛频道 >> 美食

巧克力曾是流通货币、人血替代

来源: 搜狐网 作者:新京报书评周刊 2018-01-19 10:10:30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在电影《浓情巧克力》中有这么一句话:“你不能拒绝巧克力,就像你不能拒绝爱情一样。”现代人的印象中,巧克力以一种固态块状的形象出现,再配上入口即化、醇香丝滑的味蕾体验,巧克力当之无愧地成了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食物之一。

《浓情巧克力》(2000)剧照。

  我们认识巧克力似乎都是从固态开始的。但是,在五分之四的巧克力史上,它却是作为一种流质饮品而被精英阶层饮用的。它也曾被当做货币,在宗教的传统仪式上,还是人血的替代品。

  食物的变迁从未脱离时代,巧克力也不例外。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巧克力与咖啡之争,就是一个时代在我们味蕾上的变迁。

  作者| [美]索菲·D.科 / [美]麦克·D.科

  神赐美味

  精英阶层的饮品

  在现代人的观念里,巧克力就是一种固态块状食物,随便走进一家便利店就能买到,是大众消费触手可及的甜品。但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巧克力却与大众格格不入,甚至长久以来,它一直保持着流质饮品的面貌。

上图:招贴画中宣传吉百利的可可能让人变得更强壮

下图:好时的牛奶巧克力可作为正餐

  只有精英阶层——皇室、贵族、长途贸易商人和战士,才能够享用巧克力。唯一来自平民阶层,得以一尝巧克力美味的人似乎只有征途中的士兵。祭司并不是巧克力的消费者,几乎可以肯定他们不是,因为他们必须过着极度朴素、苦修般的生活。对比而言,现代的神父或牧师们常常在进餐时饮用香槟的行为,颇让人惊诧。

  出自墨西哥瓦哈卡州的一本米斯特克书籍——《纳托尔抄本》(Codex Nuttall)中的细节透露,1051年,米斯特克国王八迪尔从新娘十三巨蛇公主处收到了一罐冒着泡的巧克力饮品。在中美洲的婚礼现场,我们总能看到巧克力的身影。

  另一点需要提及的是,在精英阶层的宴席或更为平常的餐桌上,巧克力是不会出现在就餐过程当中,而是正餐结束后,与烟管一起为人享用,就像是现代西方社会的正式晚餐后才奉上的波特酒、白兰地和雪茄一样。巧克力被视为来自富庶异域——阿纳瓦克的神赐美味,而不是其他食物的搭配饮品。

  关于巧克力的历史,最远可以追溯到四千年前墨西哥南部临太平洋平原的农民身上。通过玛雅时期象形文字的解读,我们可以在统治者的宫廷里看到作为饮品的巧克力。西班牙征服阿兹特克民族的过程中,征服者贝纳尔·迪亚兹·卡斯特罗在其回忆录中生动描绘了阿兹特克国王蒙特祖玛·索科约汀的宴会,在当时堪称一项盛事。

  蒙特祖玛二世(1502—1520年在位),出自萨阿贡《第一备忘录》(Primeros Memoriales)。这位君主的日常饮品是巧克力,而他的饮用十分节制。

  御厨需要为国王准备超过300道菜肴,但由于国王本身的节俭作风,大部分的菜肴都会赐给皇室的工作人员。据贝纳尔回忆,国王的巧克力在用餐的间隙呈上餐桌,而不是用餐结束后才出现。贝纳尔曾叙述:

  ……时不时地,他们为他奉上用金杯装着的可可饮品,他们说这是为成功而准备的;于是我们并无多做他想。但我又看见他们拿来了50多个大罐子,装着冒着泡的上好可可,而他喝了下去,侍奉他饮用的女人们态度尊敬……

  货币可可

  树上长出的“金钱”

  现存资料当中很少有涉及前殖民时期可可豆货币价值的内容。但由于殖民时期许多交易和薪酬支付仍然用可可豆作为流通货币,因此留存下来大量的文献资料。可以肯定的是,可可豆既可以用来购买物品,也可以作为薪酬支付给本土劳工,如搬运工人等。墨西哥中部一个搬运工的日工资是100个可可豆,对比一份1545年纳瓦特语记录的特拉斯卡拉部分商品价格,我们能够获得当时生活水平的大致概念:

  •一只好的母火鸡价值100个新鲜可可豆,或120个已经萎缩了的可可豆。

  •一只公火鸡价值200个可可豆。

  •一只野兔或森林兔价值100个可可豆。

  •一只小兔子价值30个可可豆。

  •一个火鸡蛋价值3个可可豆。

  •一个新鲜摘下的鳄梨价值3个可可豆;一个完全成熟的鳄梨价值1个可可豆。

  •一个大番茄价值1个可可豆。

  •玉米饼卷鱼肉价值3个可可豆。

  任何时候一种货币获取了某种价值,狡猾的人就开始行骗,阿兹特克人也不例外。可可豆的造假行为如下:

  奸诈的可可豆卖家,奸诈的可可豆交易商,骗子们会伪造可可豆。他把可可豆放在热灰中烘烤,通过把新鲜可可豆变得白一些来造假;他把它们放在热灰中搅拌,然后用白灰、白垩土和湿土加工,放在湿土中搅拌。用苋菜面团、蜡和鳄梨核(打碎成小颗粒使之看上去像可可豆的形状)伪造可可豆,把可可豆壳包在外层。发白的新鲜可可豆和萎缩的、长得像辣椒种子一样的,破碎的、空心的、细小的可可豆混杂在一起。他还加入野生可可豆欺骗人们的眼睛。

  阿兹特克人的伪造技术堪称一流,他们还开始将这种能力应用到伪造西班牙金银币上。假币的泛滥使得新西班牙的第一任新西班牙总督安托尼奥·德·门多萨( Antonio de Mendoza)惊慌失措,1537年,总督还写信向西班牙国王汇报说他无法阻止货币的造假行为。

  可可树的种子在阿兹特克帝国中既充当货币的角色,又充当精英阶层饮品的来源,在皇家仓库中的存储量自然十分惊人。还是以阿兹特克国王蒙特祖玛·索科约汀的国库为例:

  编年史学家弗朗西斯科·塞万提斯·德萨拉撒( Francisco Cervantes de Salazar)的记录显示,蒙特祖玛的可可仓库当中存有超过4万个货载单位的可可豆,也就是9.6亿颗可可豆!我们无人知晓这一数字是否有夸张成分,但贝纳尔·迪亚兹·卡斯特罗( Bernal Díaz del Castillo)的记录显示,仅国王护卫队每天就要消耗2000多个大容器的可可豆。

  血液与可可

  符号和仪式中的巧克力

  对于阿兹特克帝国而言,可可不仅具有经济和美食两方面的价值,还肩负着深刻的象征意义。

  翻开前殖民时期的一本仪式书《费杰尔瓦利-马耶尔抄本》(Codex Féjérváry-Mayer),其中绘于后古典期晚期帝国某处的一幅画中,可可树作为一个象征宇宙的阵图(若你愿意,也可称之为坛场)的一部分,分别放置在四个方位和中间位置。它是南方之树,南方象征着死亡之地,与血的颜色——红色联系在一起。树的顶端有一只金刚鹦鹉,象征着可可的来源地——炎热之地;而树的一面站着米克特兰堤库特里(Mictlantecuhtli)——死亡之地的主宰。

  《费杰尔瓦利—马耶尔抄本》的一页,此书成于前哥伦布时期的阿兹特克帝国,具体地点不详。书中描绘了宇宙的四个部分,四棵世界之树,以及九位神祇,还有神圣的历法。右边即象征着南方的可可树。

  知识分子阶层——祭司、诗人和哲学家,偏好用两个词或短语组成的隐喻来暗示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其中一个隐喻是约洛特(yollotl)、埃兹特利(eztli),意为“心脏,血液”,这是一个颇为难懂的、仅限某个圈子明白的巧克力隐喻。萨阿贡的本土“情报线人”(知识分子)曾就这个话题提供了许多信息,因此:

  这个俗语说的就是可可,因为它非常珍贵,过去前所未有。一般的平民、贫民不能饮用。因此有了这样的俗语: “心脏、血液使人惧怕。”而且,这个俗语还包含着这样的意味:巧克力就像曼陀罗草(曼陀罗属植物,一种强力的致幻药)一样;也被视为同蘑菇具有类似的功效,都能令人中毒、沉醉。如果饮用巧克力的是一个普通人,这就是一个不祥之兆。在过去,只有统治者,或是伟大的战士,或是将军可以饮用巧克力;也或许两三个拥有财富之人(如商人)可以饮用巧克力。并且,巧克力难以获取,他们喝得有限,因为巧克力不能轻率地饮用。

  此外,可可豆荚也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术语,用在仪式当中,指代将人祭的心脏挖出的过程。这种象征可能是来自心脏和可可豆荚两者形状有相似之处,但另一个更有说服力的解释是“两者都是珍贵液体——血液和巧克力的储存器官”。在阿兹特克特兰城一年一度举行的盛大仪式上,可可与剖心的行为就直接联系在了一起。

  巧克力还是咖啡?

  法国大革命背后的巧克力

  毫无疑问,任何时候饮食的变迁都会体现经济、社会和宗教的影响和分化。饮用巧克力在欧洲启蒙时代依然是王公贵族和教会人士的专利。不过在英国和其他新教国家,巧克力馆和咖啡馆已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新的聚会场所,甚至是新兴政党的俱乐部。法国大革命之后,巧克力馆的命运变得坎坷,咖啡和茶成了启蒙运动者最钟爱的热饮,而其背后的原因也耐人寻味。

  18世纪60年代曼努埃尔·特拉姆勒斯(Manual Tramulles)的一幅画,展现的是西班牙在社交场合饮用巧克力的风俗。杯托的设计是为了防止巧克力溢出。

  沃尔夫冈·施菲尔布什(Wolfgang Schivelbusch)在他的《天堂的味道》(Tastes of Paradise)一书中,认为巧克力是南方人、天主教徒和贵族阶级的宠儿,而咖啡则是北方人、新教徒和中产阶级的爱好。贵族在享用悠闲的早餐时会配一杯巧克力,而资产阶级的商人不得不用咖啡来提神。他认为咖啡是提取身体的养分供大脑使用,而巧克力的作用则正好相反。别忘了,忠诚的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LutheranJ.S. Bach)写过一首咖啡颂,却没写过什么歌颂巧克力的歌。那么工人阶级喝什么呢?他们喝酒:南方人喝廉价的烈酒,而北方人喝啤酒(后来北方人也渐渐开始喝廉价的杜松子酒。贺加斯[Hogarth]在他的《金酒小巷》[“GinLane”]中就曾描绘过杜松子酒的烈性,真让人难以忘怀)。歌德似乎是个例外,因为他嗜饮巧克力。但施菲尔布什对此的解释是,这是一个想从中产阶级爬升至贵族阶级的人。他还称,正是两个主要的新教国家——荷兰和瑞士,在19世纪终结了西班牙(以及中美洲)饮用巧克力的传统。法国沙龙的哲学家(philosphes)也偏爱咖啡,而天主教教士(尤其是耶稣会士)、支持教皇的人士及反对启蒙运动的人则更钟爱巧克力。

关键词:巧克力,美食,风俗,饮食

责任编辑:李兴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