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治国的基础,是事业成败的关键。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一个非常好的传统,就是尊重人才。尊重人才的传统,就像一条红线,贯穿于整个中国文化的始终。《百家讲坛》系列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十集《天下之治在人才》以“人才”为主题,围绕什么是人才、怎么培养人才、如何使用人才三个问题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的重要论述和精彩用典,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才观。
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5月2日五四青年节前夕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引用的“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出自北宋大历史学家司马光《资治通鉴·周纪》。司马光由智果坚决反对智宣子选择有才无德的智瑶作为智氏家族的继承人的故事而引发议论,提出才德俱全者为圣人,有德而无才者为君子,有才而无德者为小人。选用人才要做到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司马光为人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忠于君王、取信于人,又恭敬、节俭、正直,温良谦恭、刚正不阿,是杰出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与孔子、孟子一起被奉为儒家三圣。宋代范祖禹《司马温公挽词五首》:“伊吕为时耦,夷齐得圣清。精忠贯日月,至行格神明。微物沾仁泽,穷荒服德名。须知千载后,瞻仰重嵩衡。”赞誉司马光为今古罕见、独有清名、清风特立、精忠德名、气贯日月的当世夷齐。
2015年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央党校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时化用一句古文“宰相起于州部,猛士起于卒伍”,出自《韩非子·显学》。《韩非子·奸劫弑臣》说,“古有伯夷、叔齐者,武王让以天下而弗受,二人饿死首阳之陵;若此臣者,不畏重诛,不利重赏,不可以罚禁也,不可以赏使也。”法家所主张的严刑重罚,只是在缺少伯夷、叔齐的乱世的治理手段罢了。“小人少而君子多,故社稷常立,国家久安。”伯夷、叔齐的君子之风,恰恰是法家代表人韩非提倡的理想人格和治理目标。《韩非子·安危》说,“奔车之上无仲尼,覆舟之下无伯夷。故号令者,国之舟车也。”在狂跑的车子上不会产生孔子那样的智者,在倒扣的船只下不会产生伯夷那样的廉者。法令就是国家的船和车,平安时智慧和清廉的人才能出现,危乱时争夺和贪鄙的人就会蜂起。给国家带来安定的法律,像饿了要吃饭、冷了要穿衣一样,是不用命令而自然需要的。《韩非子·守道》说,“人主离法失人,则危于伯夷不妄取,而不免于田成、盗跖之耳可也。”如果君主背离法治失掉人心,即使遇上像伯夷那样清廉的人都会有危险。如今天下没有一个伯夷,而坏人在社会上不断出现,所以要确立法律制度。坚决按照法制标准办事,那么,不但伯夷不会改变好行为,而且盗跖也不能为非作歹了。《韩非子·功名》说,“圣人德若尧、舜,行若伯夷。”称贤称圣称仁的伯夷、叔齐正是韩非心目中法家理想的道德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6月9日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引用古语“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出自汉代史学家班固《汉书·武帝纪》。《汉书·古今人表》将伯夷、叔齐被列为仅次于三皇五帝,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孔子等圣哲,高于老子、商鞅、申子、墨子、韩非子等人的“上中仁人”。班固《幽通赋》曰:“三仁殊而一致兮,夷惠异而相齐声。”殷之三仁微子、箕子、比干,虽有区别,但其对君王的忠心是一致的,伯夷与柳下惠虽有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和降其志辱其身的差异,但却有相同的名声,都被称为圣人。班固《宾戏》曰:“若乃夷抗行于首阳,惠降志于辱仕,颜耽乐于箪瓢,孔终篇于西狩,声盈塞于天渊,真吾徒之师表也。”把伯夷、柳下惠、颜回、孔子尊称为“师表”。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在今天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有理由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让我们每一个人都努力地去成为国家需要、民族需要、时代需要的人才!(作者宋海斌)